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1、病原体与传染源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

其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都有周身鞭毛。

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3%的来苏儿、福尔马林能将其杀死。

本病主要侵害2~4月龄仔猪。

其传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病猪及带毒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饲料、饮水及土壤等,健康猪吃了这些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发病。

另一种是病原体平时存在了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当,寒冷潮湿,气候突变,断乳过早,有其它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侵袭,使猪的体质减弱,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

2、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

不分年龄均可感染,多发生在断奶后的的幼龄猪。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

3、症状
按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1)急性(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41摄氏度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

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

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色斑,呼吸急促,很快死亡。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呈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

严重时,肛门失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常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

体温稍高或正常,食欲减少,后期废绝;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死。

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甚至长达2个月。

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4、诊断
慢性副伤寒的发病特点、症状及病理变化都比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且常为猪瘟的并发病,应注意区别诊断。

5、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传染源传人,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对水、饲料等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规定管理。

病猪和病死猪均不可宰食,以免污染环境并引起食物中毒。

被病菌污染的场地要全面彻底地消毒。

5.1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价副伤寒灭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后者以氢氧化铝作佐剂,其免疫效果优于前者。

现在多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

出生后1个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猪均可使用。

本菌苗注射免疫时,有些猪只可能出现较大的反应。

口服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均能吃到足够的菌苗,菌苗的稀释和拌法要按规定执行,以免失效。

如用本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其免疫效果更好。

5.2药物治疗
大批发病时,最好将分离的菌株作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

1,抗菌素疗法的首选药为氯霉素,其次为土霉素和新霉素。

氯霉素、土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60-100毫克,或新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分2-3次口服,连续用药4-6天,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天;2,磺胺类药物疗法,采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加甲氧苄胺嘧啶(TMP)每千克体重4-8毫克,混合后分成2份,每天2次,连用7天。

或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每千克体重70毫克,首次加倍,连用4-7天;3,呋喃类疗法是用呋喃唑酮每天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每天分2次喂服,连用7天。

6、预防
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造成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