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国际化_内涵挑_战与取向
高等教育国际化_内涵挑_战与取向
都 受 到 很 大 的 限 制 。 据 粗 略 统 计 ,SCI,SSCI,A&HCI 期 刊 中 有 90%左 右 是 英 文 期 刊 ,且 大 多 为 发 达 国 家 主 办 ,这 使 得 后 发 国 家、 非英语国家的大学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天然处于劣势,竞 争艰难。 因此在国际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完全被这些规则牵着 走,不能放弃中国大学的使命和特色,不能淡漠本民族的文化 和语言。 例如我们不主张以牺牲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代 价来换取形式上的国际化进程; 不主张全盘使用英语授课,特 别是诸如中国哲学、历史、文学,中国政策和中国法律等中国特 有文化知识课应坚持使用中文授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量;不主 张用降低质量的代价换取留学生数量的增加;鼓励师生在高水 平国际期刊发表英文论文的同时,也充分认可和鼓励深入研究 国情,解决中国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中文论文。 同 时我们还要学会用现有的评价标准提升自我,在国际竞争中成 长,争取参与未来更合理规则与标准的制定。
第二,受教育者的愿望。 全球性的信息同步打破了国家、地
域和大学之间的界限,化解了人们观念、文化上的隔膜,为教育
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世界也使这个时代的青年拥
有比他们前辈们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学术需求。 他们当中越来越
多的人希望领略多种文化, 触摸国际科技前沿和思想动态,成
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袖人才,而封闭于一国一地的教育不能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拉动。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人才、信息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此实现生产要
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而这种流动必然带动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密切,促使各国的教
育资源向全世界开放。 经济全球化从市场需求方面强力拉动了
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使之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二、机遇与挑战 日本著名教育理论家喜多村和之教授曾对国际化提出了 三条衡量标准:一是“通用性”,即能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 受 ;二 是 “交 流 性 ”,即 与 国 外 进 行 平 等 的 交 流 ;三 是 “开 放 性 ”, 即能够充分地对外开放。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科技无 国界、教育无国界、文化无国界和学习无国界的全球化时代向 我们走来。 大学有了更多的跨国、跨民族、跨文化交流、合作和 竞争的机会,以其高端人才和全球视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办学理念乃至基本制度也有了更多的 “通 用 性 ”、“交 流 性 ”和 “开 放 性 ”,教 育 资 源 在 流 动 和 重 组 中 放 大了效能,学生有了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全球就业机会,国际 化使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是,像许多事物一 样,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后发国家尤其如此。 尽管国际化 促进了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但也给大学发展带来很多 隐忧,如教育项目的商业化和商品化,国外低质量的“学位加工 厂”大量涌现,人才流失,本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等等。 对于中国大学来说,国际化带来的挑战颇为严峻。 与传统
行思探理
CHINA HIGHER EDUCATION
高
一、内涵与动因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是 上 世 纪 80 年 代
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高等教 育发展三个核心概念之一。 这些年来受
教 育 国
到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 跨文化和/或全球化的 视 野 与 高 等 教 育 的目标、主要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 务)和传送相结合的过程。 高等教育国
/
发展路径。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范
围内兴起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 潮,互惠型、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和多样化, 赋予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深、更 广的涵义和使命。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深 地卷入这一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把 国际化作为办学理念和强校战略,把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大学作为发展 方向和奋斗理想。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 发展的大背景来分析,引发高等教育国际 化新浪潮的主要动因有以下几方面:
三、国际接轨与保持特色 上述挑战和机遇表明,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价值 取向和路径,每个国家、每所大学都面临选择。 一个至关重要又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提高大学国际性与保持本土性的 关系? 是单向地向世界先进大学靠拢“接轨”,还是同时努力用 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世界先进大学的内涵? 是一味地遵循国际 统一规则,还是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 如果我们不把国际化进程中的趋同和立异看作非此即彼 的“选项”,而把它们视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相反相成 ,对 立 统 一,或许可以对以上问题给出合理的答案。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经济全球 化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促使越来越多的领域建立国际通行的活 动准则和技术标准。 现代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使世界各国的高 等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 趋同的一面。 此外,现有的大学评价体系以排行榜的方式在世 界范围内确立了“好大学”的标准,世界各国的很多大学都自觉 不自觉地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衡量自己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 度上催发了学术评价标准的趋同倾向和“接轨”意识。 任何一所 发展中的大学都无法漠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形势和趋势, 不能游离于这种趋势和规则之外放弃与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对 话和融入,逃避大学之间的竞争,因为那将失去国内外高等教 育界的许多认可和交流机会,降低对生源的吸引力、学术资源 的获取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当然,一味趋同与“接轨”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因为每 一所大学都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与特色,优长与短板,不 可能作划一的定位,走相同的道路。 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 40 年 之 久 的 查 尔 斯·艾 略 特 说 : “ 一 所 名 副 其 实 的 大 学 必 须 是 发 源 于 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 移植而来。 它不同于棉纺厂,运营六个月就可以满足一种迫切需 要。 一所大学不是靠多在报纸发表一些社论,流大学学科实力的差距,英 语主导态势中语言的劣势以及各种教育资源的不足使中国大 学在国际化进程中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努力。 研读 OECD2010 年 的 教 育 报 告 ,可 以 推 算 出 美 国 、英 国 、德 国 、法 国 四国 2008 年 的 教 育 输 出 占 世 界 总 额 的 43.35%,其 中 美 国 的 教 育输出占世界 总 额 的 18.68%, 英 国 的 教 育 输 出 占 世 界 总 额 的 10.05%;中 国 2008 年 来 华 国 际 学 生 仅 为 223499 人 ,占 世 界 总 额的 6.69%,不到 7%;而出国 留 学 学 生 则 有 510842 人 ,占 世 界 总额的 15.28%。 事实上,早在 2002 年,中国据报道就已经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国出国 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多,教育资源进出的不均 衡、不对等更加明显。 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大学现 行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管理模式及价值取向的冲击? 在西方发 达国家拥有强势学术话语权和天然语言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大 学怎样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彰显特色和优势,赢得应有的地 位? 这些都是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叩问和挑战,需要我们去思 考和应对。
满足他们的这些愿望,缺少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引导力。 越来越
多的青年学子越洋过海求学深造,在知名大学的留学背景成为
“优 质 人 才 ” 的 重 要 标 签 。 根 据 经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OECD)
2010 年的教育报告[1], 2008 年全球留学生总数已达到 334.3 万
人,比 2000 年 增 长 了 近 70%。 而 根 据 美 国 国 际 教 育 学 会 (IIE)
应该承认,现有大学评价体系尽管有诸多不足,但也从一 些方面揭示和反映了评价现代大学办学水平的流行尺度。 以 《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世界大学排行 、QS 世 界 大 学 排 行 等 排 行榜为例,国际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国际发文和被引用的数量 都是衡量一所大学实力的重要指标。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需 要向现有的标准靠拢,例如提倡全英文教学和双语教学,鼓励 在国际优秀期刊发表英文论文,接收更多的国际教师和国际学 生等;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发展极其不平 衡的世界里,在发达国家占据强势学术话语权的情况下,现有 的评价体系显然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和英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 家和非英语国家的国际生源和在重要国际索引期刊发表论文
2010 年的年度报告,2009-2010 学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 总
数达到 69.09 万人,比上学年同期增长 3%。 受教育者的需求促
30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1
使各国大学面向世界,步入国际化进程的快车道。 第三,大学和国家的利益。 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已经成
为其实力和声誉的重要表征,进而成为吸收优质生源的重要条 件。 生源的激烈竞争和政府拨款的不足,促使更多国家,特别是 发达国家的大学把眼光转向国际教育市场,希望通过扩大国际 学生招生规模,获得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增加学费收入的双重效 果。 以澳大利亚为例,2006 年度教育输出对国民收入的贡献达 100 亿 澳 元 ,超 过 了 “羊 毛 +小 麦 ”的 出 口 总 额 ,2009 年 更 高 达 150 亿 澳 元[2],这 不 仅 带 动 了 其 他 相 关 产 业 的 发 展 ,创 造 了 大 量 就业机会,促进了高学历科技人才的劳务输入和移民,还提高 了澳大利亚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2008 年的 全球金融危机使不少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吸收留学生的政策,其 中自然就有缘于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的考虑。 而在政府不断减 少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情况下,高于本国学生数倍的海外学生 学费已成为一些国家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甚至有人将国际学 生视为补充大学经费的“提款机”和“外部输血”机制。 对于发展 中国家和相对不发达国家而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则可以 提高本国教育水平,拓展国民文化视野,提高社会开放程度,加 速现代化进程,也是国家和大学的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