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消灭家禽烈性传染病?(1)平时预防措施:全进全出、保温、通风,防疫制度,免疫程序制定,参观访问控制;(2)采用紧急措施:隔离消毒和封锁,病死鸡的妥善处理,深埋,焚烧等;(3)紧急接种,原则:先注射健康群,一般用两倍的疫苗,多换针头,预防继发或并发细菌病。
免疫失败1母源抗体干扰;2早期感染;3疫苗质量欠佳;4强毒株出现;5免疫抑制;6应激反应;7饲养管理;8遗传易感性。
球虫病防治方法?(1)采用药物防治球虫病时,提倡早期用药,要用轮换用药、穿梭用药,联合用药三种用药方案同时使用;(2)在疫苗预防方面,在幼鸡群最能耐受球虫侵袭时给以一定数量孢子化卵囊,然后通过饲养管理来控制球虫卵囊的孢子化和再循环;(3)综合性措施,管理和搞好环境卫生,例如保持鸡舍通风透光,饲养密度适宜,推广网养或笼养,注意清粪工作,用生物热方法处理粪便,幼鸡和成鸡分开饲养等。
沙门氏菌的细菌性疾病诊断?(1)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血清或卵黄试管凝集试验,全血,血清或卵黄琼脂扩散试验等;(2)细菌分离鉴定:主要用于实验室确诊。
可从病死鸡的肝、脾、未吸收的卵黄、病变明显的卵泡和睾丸等处分离细菌。
一部分病料直接在胰冻肉汤琼脂或亚石西酸盐增菌液中,经37℃培养24H和48H,分别取培养物在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24h后取出观察。
对可疑分离物可做进一步的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
新城疫(ND)又称亚洲鸡瘟、伪鸡瘟,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病原学: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
新城疫病毒属Ⅰ型禽副黏病毒。
NDV有血凝特性,能凝集禽类和人的O型红细胞;还有神经氨酸酶活性,能使已凝集的红细胞缓慢释放。
(2)流行病学:a.多种禽类均为新城疫病毒的天然易感宿主。
b.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禽或带毒的表面健康禽类。
c.人类感染新城疫病毒后,偶尔发生眼结膜炎、发热、头痛等不适症状。
d.目前尚未发现该病毒可以经蛋垂直传播。
(3)临床症状:最急性型—鸡群不明显异常而突然出现急性死亡病例;急性型—昏睡,废食;体温升高,病情加重而废饮;冠和肉髯紫蓝色或紫黑色,口角常有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有啰音;下痢,粪便呈黄绿色,混有黏液,泄殖腔充血、糜烂;产蛋量下降;慢性型—神经症状,盲目前冲,啄食不准。
(4)病理变化:典型特征:发病急,呼吸困难;病死鸡鸡冠和肉髯紫黑色;下痢,泄殖腔充血、出血、坏色、糜烂,带有粪污;腺胃乳头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及腺胃与食道交界处呈带状出血;十二指肠以至整个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喉气管黏膜、输卵管充血。
(5)防制要点:怀疑为该病应及时报告当地兽医部门,确诊后立即划定疫区,进行扑杀、封锁、隔离和消毒等严格防疫措施。
对威胁鸡群紧急预防接种,而后适当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大肠杆菌的感染。
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有效手段,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油佐剂灭活疫苗。
禽流感(AI)家禽和野生禽类感染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①病原学: AIV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病毒有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流感病毒分A、B、C三个血清型。
A型:感染人、禽、马、猪、海豹等;B、C:感染人。
目前已发现有15种特异HA和9种特异的NA。
②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火鸡(最为敏感)、鸡、鸭、鹅、鹌鹑、鸵鸟、野鸟鸭是AIV的天然宿主,无症状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肠道感染。
传染来源:蛋传播:有垂直传播的可能。
主要来自野生禽类、受感染的家禽以及观赏鸟等。
AI的另外一个特点:人、鸟、猪的流感局限于呼吸道,通过打喷嚏、咳嗽来传播。
禽类:病毒虽然可以在肺中增殖,但主要是在肠道的粘膜细胞内增殖。
通过粪便、污染水源和周围环境而传播。
③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4~5d。
最急性型:病禽不出现前驱症状,发病后急剧死亡,死亡率可达90%~100%。
急性型:常见病型。
,眼肿胀流泪,呈“金鱼头”状。
采食量急剧下降。
病禽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张口呼吸,突然尖叫。
出现抽搐,临床上注意:头颈、肌胃,,。
④病理变化:,3倍以上;b.;c.死;d.呼吸道大量炎性分泌物或黄白色干酪样坏死;e.胸腺萎缩,有程度不同点、斑状出血;f.法氏囊萎缩或呈黄色水肿,充血、出血;g.,。
⑤防制要点:a.处理:执行严格的封锁、隔离和无害化处理措施。
禽场要全面清扫、清洗、消毒。
(1) 抗病毒药物(2) 抗菌药物。
b.预防:禽流感发病急,死亡快,应重视对该病的预防。
(1) 预防、国境检疫。
(2) HPAIV控制、早期诊断、划定疫区、扑杀措施、严格消毒。
(3) 免疫预防(4)疫苗的使用:弱毒疫苗免疫后,可能会反强而散毒。
灭活苗:免疫鸡群抗体呈阳性,不利于疫情监控、血清学普查。
c.加强饲养管理(1)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2)禽舍的消毒(3)粪便、垫料等无害化处理(4)严格的检疫制度5)新进的雏禽应隔离饲养(6)加强饲养管理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支气管炎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
(1)病原学:,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已至少发现27个IBV血清型。
(2)流行病学:a.本病仅发生于鸡,其他家禽均不感染。
b.雏鸡最为严重,死亡率也高,一般以40日龄以内的鸡多发。
c.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经消化道感染。
d.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
(3)临床症状:a.潜伏期1—7d,平均3d。
b.呼吸型:幼雏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
两周龄以内的病雏鸡,还常见鼻窦肿胀、流粘性鼻液、流泪等症状,病鸡常甩头。
c.肾型:感染肾型支气管炎病毒后其典型症状分三个阶段:第1阶段,病鸡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第2阶段,病鸡表面康复;第3阶段是受感染鸡群突然发病,并于2~3d内逐渐加剧。
病鸡挤堆、厌食,排白色稀便,粪便中几乎全是尿酸盐。
d.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属于一种新的血清型,病鸡出现精神沉郁、闭眼嗜睡,腹泻,鸡冠发绀,眼睑和下颌肿胀。
有时还可见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产蛋鸡产蛋下降,同时蛋的品质降低。
3~4周后产蛋量可逐渐回升,但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
本病可致肉鸡、特别是6周龄以上的育成鸡后期后死。
(4)病理变化:a.呼吸型:呼吸器官。
气管出血,管腔中有黑黄色栓塞物。
幼雏鼻腔、鼻窦粘膜充血,鼻腔中有粘稠分泌物,肺脏水肿或出血。
b.肾型:。
肾实质和间质细胞充血出血,。
c.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胸深肌组织苍白,呈胶冻样水肿,胴体外观湿润,卵巢、输卵管粘膜充血,气管环充血、出血。
(5)防制要点:a.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2)适时接种疫苗。
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弱毒、灭活油乳疫苗苗进行免疫接种。
对变异株,可于20~30日龄,注射灭活油乳疫苗。
b.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降低鸡群密度,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对防止继发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
c.对肾型传染性气管炎,发病后应降低饲料中蛋白的含量,并注意补充K+和Na+,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传染性喉气管炎(ILT)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
①病原学: ILTV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的一个成员。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强毒株和弱毒株之分。
②流行病学:主要侵害鸡,以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多发。
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
感染率高,致死率较低。
③临床症状:a.喉气管型:是高度致病性病毒株引起的,;。
喉头出血。
病鸡常窒息死亡。
b.结膜型:是低致病性病毒株引起的,其特征为眼结膜炎,眼结膜红肿,流眼泪,眼分泌物从浆液性到脓性,最后导致眼盲。
产蛋鸡产蛋率下降,畸型蛋增多。
④病理变化:喉气管型:。
在喉和气管内有卡他性或卡他出血性渗出物,渗出物呈血凝块状堵塞喉和气管。
喉头和气管粘膜肿胀、糜烂、坏死和大面积出血。
结膜型:浆液性结膜炎,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有时有点状出血。
有些病鸡的眼睑,特别是下眼睑发生水肿,而有的则发生纤维素性结膜炎,角膜溃疡。
防制要点:a.预防 1)坚持严格的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
2)免疫预防:弱毒疫苗的最佳接种途径是点眼。
另一种强毒疫苗,只能作擦肛用。
3)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载体疫苗、病毒重组体疫苗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b.治疗(1)防止继发细菌感染,结膜炎的鸡可用氯霉素点眼,用环丙沙星或强力霉素饮水或拌料。
(2)应用平喘药物可缓解症状,盐酸麻黄素、氨茶碱饮水或拌料投服。
(3)氯化铵饮水。
(4)中药治疗。
请制定一个种鸡场净化鸡白痢的方案(1)预防措施①定期检疫,净化种鸡群:雏鸡白痢额最大传染源是带菌母鸡,所以建立无白痢种鸡群十分重要。
挑选和引进健康种鸡、种蛋,建立健康种群。
通过血清凝集试验进行检验,出现阳性鸡应进行细菌学诊断,并且及时淘汰阳性鸡及可疑鸡,重复检验,重复净化过程。
②采用全进全出和自繁自养的管理措施及生产模式。
③加强饲养管理:入鸡前对鸡舍、用具、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饲养期间,合理分配日粮及定期带鸡消毒;育雏室保温和通风换气合理。
④种蛋入孵前要做好孵房、孵化机及所有用具的清扫、冲洗消毒工作。
⑤合理使用药物预防:雏鸡出壳: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消毒出雏器,饮水饲料中适当加入有效抗菌药物。
(2)治疗采用该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选择药物前,最好先利用现场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①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为首选药。
②抗菌药物:金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
简述禽病的诊断原则1)禽场基本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养禽场的历史、家禽的种类、禽场的地理环境、场内建筑物布局、饲料质量、饮水来源、孵化房位置、养禽场的禽病史、免疫接种情况、药物使用情况。
(2)临床检查。
群体检查、个体检查、一些常见症状提示可能发生的禽病。
(3)病理解剖学检查。
体表检查、剖检顺序及观察内容、病理组织学检查、一些常见病理变化提示可能发生的禽病。
(4)微生物学检查。
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
(5)寄生虫学检查。
(6)饲料营养成分的分析。
(7)毒物检验。
(8)预防和治疗实验。
(9)其他实验。
血常规、血液生化、酶活性、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检验。
简述禽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素质、责任心和自觉性;制定必要的操作规章和管理制度;合理选择和布局养禽场地;进行专一的生产;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重视家禽饲养环境的净化;满足家禽的营养需要;使用健壮无特定病原体的种苗;种苗的合理运送;适时开食和饮水;合理保温;做好通风透气;保持适当的相对湿度;适当的光照;避免过分拥挤;提供充足的垫料;提供充足和卫生的饮水;避免或减轻应激;进行正确、适当的免疫接种;适当预防用药;带禽消毒;断喙;严防工作人员传播疾病;重视病房、淘汰间和解剖室的预防措施;注意孵化房卫生;消除或控制活体媒介物和中间宿主;防止饲养家禽的用具杂物传播疾病;防止中毒;预防热应激;进行抗病育种;建立无特定病原体的种禽群;放牧应注意安全;停产清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