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与探究综述

当前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与探究综述

当前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与探究综述摘要:2008年以来,中国社会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

中国学界围绕普世价值的定义与内涵、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动机、普世价值的实践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争论,不同立场、观点和结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与分析评价“普世价值”已成为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甚至关系到社会和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普世价值;内涵;实质;实践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而引起的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普世价值”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与争议,甚至在整个社会悄然蔓延。

针对近年来国内各学者对此展开的思考与探究,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普世价值的内涵及其二重性1.普世价值的内涵许多学者给予了普世价值特有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

高兆明认为,普世价值就是当今人类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中,为摆脱严重冲突与对立、构建和谐发展道路所寻求的一类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价值精神,这类价值精神以人道、民主、自由、平等为基本内容[1]。

巩建华指出,普世价值是整个人类社会或国家、民族等共同体普遍认同、适用、信奉和追求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理想价值[2]。

李德顺则把普世价值概括为三类,分别为:普遍共享的客体、普遍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以及普遍遵循的规则和规范[3]。

周树智将普世价值定义为:是关系全人类生命的价值,是人类在文化生活、经济活动中需要的共同交往方式,是全人类在政治生活中共同追求的价值[4]。

以上几位学者从人和人性出发,宣扬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普世价值”作为反映私有制经济关系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例如糜海波认为,所谓普世价值就是霸权主义的价值,资本主义国家想用他们的价值观改造世界[5]。

包毅也指出普世价值就是西方意识形态由于一时得势而大肆鼓张的西方话语霸权[6]。

这些学者反对在中国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认为这只是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其强权政策和意识形态,企图以此为工具去控制和主宰整个世界。

2.普世价值的二重性从当代中国学界对普世价值的内涵定位可看出,部分学者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存在二重性的分裂。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任何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必定包含着普遍性。

普遍性的内容不能脱离特殊性而存在,总是与特殊性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形式而表现。

普世价值作为一般的共性,它始终存在于各种具体、特殊价值和价值形态之中,与特殊价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以现实中没有抽象的、纯粹的普世价值,这就是普世价值的二重性。

二、普世价值的存在性之争目前国内关于普世价值问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承认普世价值存在这个问题上。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者们形成了三种不同意见,分别是认同论、批判论以及相对论。

1.普世价值认同论认同与支持普世价值的学者很多,皮家胜就指出,普世价值不仅是存在着的,而且可以说它正是一切价值存在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7]。

胡玻认同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认为“普世价值”是全世界人民都普遍的需要、肯定和追求的意向。

我们既不可以将普世价值与其现实生活基础割裂开来,将其变成一种纯粹思辨的存在、思想中的存在;又不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对普世价值加以否定,而无视其经验现实的客观存在[8]。

周树智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分析,认为普世价值的普适性有其客观存在的根据和理由,普世价值也是客观存在的。

南京师范大学高兆明,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等学者均认同普世价值存在,并希望普世价值能引导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

2.普世价值批判论在普世价值的存在性争论中,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继承了恩格斯批判杜林“永恒道德”[9]的观点,运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当下普世价值的存在。

李崇富指出,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直至阶级完全消灭为止,凡是社会意识形式的内容主体和本质属性都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和社会形态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看不可能存在所谓“普世价值”[10]。

邱少明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深层本质的最佳透视镜,唯有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普世价值才具有可能[11]。

蒋旭东强调一些理论工作者淡化意识形态,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看不清本质,人云亦云[12]。

与此同时,西南大学林映曦、清华大学唐斌、中国人民大学汪亭友、北京大学钟哲明等学者皆否定普世价值,认为在私有制与阶级差别消亡之前,真正的普世价值是无法实现的。

3.普世价值相对论在近代东方民族反抗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侵入时,常常见到有的学者会采用一种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立场,即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也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遍价值观念。

例如张西立认为,在普世价值问题上,既要看到因国家自身特殊利益的不同决定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主体价值观,同时又要注意到国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各国共同利益的普遍原则的客观性体现;既要看到不能离开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主体结构中依然居于主导地位的客观现实谈论普世价值,又要看到国际社会交往主体的多元性的客观事实催生的超越民族国家的价值观[13]。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以承认“普世价值论”的存在为前提来探讨国别差异的。

三、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动机如同普世价值的存在之争,基于对普世价值不同的理解,不同派别的学者会对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动机给出不同的观点与结论。

1.普世价值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普遍共赢的实现李延明认为,当代的普世价值观念是各个国家与民族在长期实践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被各国人民共同认可,对于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交往、共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价值观念上,我们应该与各国人民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努力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念作出自己的贡献[14]。

皮家胜指出,我们承认普世价值的存在,但它必须不断地完善、改良自身,以提升自己达到普遍价值的程度,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7]。

李德顺则抽取普世价值中“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认为其本身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思。

这也有助于对外展示我国形象,回应世界各国面对中华崛起而产生的关切。

2.普世价值是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意识形态偏见与文化陷阱蒋旭东指出,“普世价值”思潮的政治实质是企图改变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民主政治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按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即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改造中国的政治制度[12]。

侯惠勤认为在个性化人性化的趋势下,统治思想越来越采取“软实力”的方式,普世价值就成为其最为理想的选择。

其突出表现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建立在所谓人道理想上的人权观,当它被付诸实践时就必然产生多重人权标准[15]。

包毅也认为普世价值垄断了价值解释权,其宣传宿命论,搞“话语霸权主义”并为西方国家的战略利益服务。

四、普世价值的实践意义1.普世价值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价值依据和导向随着全世界人民交往合作的日益扩大和加深,多元价值的碰撞和交流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入,人们价值观的选择和变化趋于常态,普世价值则代表了一个时代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

当今世界是“现代超大型社会共同体”,越来越建立在共同利益、共同理想信念、共同价值追求、共同文化认同之上,越来越要求社会事务管理遵循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体谅包容的原则。

这一切都需要以一些基本的价值共识为基础。

2.普世价值为全球各国的沟通与合作提供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各国人们利益关联程度的不断加深,相互影响逐步深化,面临的共同事物随之越来越多,需要人们坐下来协商讨论、相互倾听的价值取向问题便日益增多。

与此同时,世界上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价值体系存在自己本国的特殊性,所以人们若能以一些基本的价值共识作为前提进行沟通与交流,则更有利于不同主体之间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合作与理解。

各国间应该放弃意识形态的片面对立,立足人类共同利益,建立更多普遍共赢、认可的普世价值,从而增进人类共同的福祉。

3.普世价值为中国模式的扩大及宣扬提供有利的平台和契机随着普世价值在世界的发展与深入,普世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模式提供了一个展现自身的平台和契机。

普世价值并不只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中国也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实践并丰富着普世价值精神,并为普世价值精神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犹如孔子思想在世界的传播,普世价值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体现中国模式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让各国不同的文化能够在求同存异中得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1]高兆明.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9,(5).[2]巩建华.关于普世价值争论的理性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10,(4).[3]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J].马克思主义哲学,2010,(3).[4]周树智.论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J].文化学刊,2009,(6).[5]糜海波.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6]包毅.“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陷阱及其批判[J].攀登,2009,(3).[7]皮家胜.普世价值辨考[J].江汉论坛,2009,(8).[8]胡玻.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及现实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10]李崇富.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11]邱少明.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本质的透视镜[J].探索,2009,(3).[12]蒋旭东.“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政治学研究,2008,(5).[13]张西立.具体看待普世价值[J].学习时报,2009,(2).[14]李延明.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J].今日中国论坛,2008,(10).[15]侯惠勤.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