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一层次的保障与“济贫”性质虽然法定年龄的澳大利亚公民都有领取政府养老金的权利,但是任何养老金领取者都需要接受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
只有收入和财产低于一定标准的老人才能...
第一层次的保障与“济贫”性质
虽然法定年龄的澳大利亚公民都有领取政府养老金的权利,但是任何养老金领取者都需要接受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
只有收入和财产低于一定标准的老人才能享受全额养老金,高于规定标准的部分按一定比例减少养老金的支付金额,因此退休人员超过标准的收入和财产达到某种程度后,政府就不再提供养老金了。
而根据法律,政府有责任维持单身养老金的支付标准不低于男性平均工资的25%,夫妇养老金每个人的支付标准不低于男性平均工资的20%,申请者自有住宅(1处)不计入接受调查的个人财产,单靠养老金生活的退休者不交纳个人所得税;政府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交通、地租、水电费等方面的优惠。
由此可见,政府养老金的标准虽低,但还能维持一种过得去的退休生活。
不过,退休人员享受政府养老金(第一层次)要接受调查的收入或财产,包括超年金(第二层次)、其他个人补充储蓄或投资(第三层次)。
所以,澳大利亚养老保障制度的第一层次和二、三层次之间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随着超年金制度的逐步成熟,领取政府养老金的人员比重和金额呈下降趋势。
目前约有一半的老人领取全额养老金。
估计到2050年,领取全额养老金的老人比重将因超年金的因素下降到1/3左右。
这不仅能大大减轻人口老龄化对政府财政的压力,还可将政府养老金发给最需要的穷人,对居民收入起到再分配作用,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雇主承担第二层次交费,政府采用不同政策既鼓励储蓄又保证合理内需。
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险一般采取的都是雇主、雇员双方交费的办法。
“超年金计划”之所以能够付诸实施,首先是因为澳大利亚有强大的工会组织,否则雇主不会承诺按一定比例增加工资;其次是因为有一个务实而有远见的政党——工党,能够制定出一个目标远大、阶段明确的详细计划,并说服工人将已经争得、但还未到手的利益进行强制性储蓄,而不是将其消费殆尽。
一般认为,双方按相同比例交费的好处是借助于雇主、雇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提高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率。
澳大利亚经验证明,在法制和工会组织比较完善的条件下,职业年金采取个人账户、雇主单方交费(事实上,由于雇员降低了提高工资的要求,个人仍是潜在的交费者)的办法同样也能加强监督、提高征缴率。
个人账户终究是属于雇员自己的利益,最关心雇主是否交费的是雇员。
但雇员和雇主的谈判地位不平等,若无比较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强大的工会组织做后盾,雇员的监督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
此外,政府通过不同的政策促使低收入者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多积蓄,而高收入者要进行合理的现行消费:对年收入在60000澳元以下的低收入者,其税后每一澳元额外缴纳的超年金,可自动获得政府的对应补助,该补助也进入超年金,最高为每年1500澳元;而对于高
收入者,政府规定其每年额外缴纳的超年金不超过50000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