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考研经验总结考研心得分享

福建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考研经验总结考研心得分享

福建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考研经验总结|考研心得分享简单说明自身情况,双非一本工科应届生跨考,大学期间做了点电影相关活动,喜欢看电影,看过几本拍电影的书(实用性质的),但几乎没有学科理论基础,无报班,无购买任何复习资料。

经验具有个例成分,但鄙人尽量做一些可能适用的建议,有无帮助请自检。

一、初试首先,考研是一项工程,需要足够的耐力、耐心、信念和计划。

(1)时间安排预设七月份开始,但实际上真正开始进行考研学习是在七月份下旬,中间还掺杂学校安排的暑假工厂见习。

身边的同学开始复习的时间在三到七月份不等,我属于比较晚的(现在觉得再早半到一个月会得心应手些),建议衡量自己可支配的复习时间和学习的情况、效率以及可忍受的时间,自行计划。

注意不要一开始就进入一种苦行僧式的拼命阶段,不是每人都适合马拉松,也不是每人都可以短跑冲线。

制定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是进行自我定位,一方面是循序渐进,不容易中途而废。

在考研期间我用一本笔记本专门计划每月、每天的学习量,记录每日的实际学习时间(利于反省、自我激励)。

计划总是完美的,但现实总是差太多,所以计划要有弹性,适度修改。

(2)各学科复习除了在时间轴上的横向规划,还要明确各学科的时间纵向安排。

直接分为各学科吧,四门考试科目分别是专业课一(中外电影史)、专业课二(影视艺术概论)、英语一、政治,它们的时间安排各有不同。

先说政治,公认是费力最少的学科,除非想拿到80分以上的目标分,不必过早地复习。

(过早的复习可能会有副作用,比如今年十九大修改了以往的许多提法)。

本人考了71分,符合预期,策略主要是重点复习拿下选择题,大题“抱佛脚”。

政治主要靠选择题的(中高分如此),根据自身条件,可以试试跟一到两位老师的网课(届时网盘自有视频资源,请自寻)。

我看不下去网课,课程啰嗦又费时(虽然可以倍速播放),完全不适合我的节奏,所以我选择的是直接翻看书。

书我主要用的是肖秀荣的几乎一整套,前期用知识精讲,配合1000题,后期命题人讲真题、肖八、肖四、时事政治等。

八月份以知识精讲每天一课以及对应1000题题目练习的速度度过,后来九月份发现进展颇快,又想腾出时间给专业课,便停下来近一个来月不看了,十月份才重新拾起。

这些准备都是为了应付选择题。

十一月份又花时间再刷了遍1000题。

随着临考逼近,开始留意时事政治(平日可关注几个官媒)、肖四肖八出来后大幅花时间转向模拟卷刷题冲刺阶段(这时又广泛刷各个老师的模拟卷,比如腿姐、任汝芬、米鹏、石磊,主要是选择题)。

肖老师的讲真题只草草看了历年真题的选择题(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只有解题思路可以一窥),时事政治则熟悉其中的选择题考点。

大题里只有马原是历久不变的,可以整体梳理马原的全部知识点与框架(比如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四种方法),其它依靠临考前两星期的背诵肖四(主要是最后一周,每天4小时以上,把肖四大题背上4遍)以及1000题里的几道押题(可关注肖老师等微信微博获取信息),其他老师的模拟卷也可用来对照考试的热点、重点。

今年政治还是有些反押题的,背诵的答案(十九大讲话)都出现在题干中,看到后有些心凉凉。

其实出题人意图也很有趣,既要避免每年被押题太多的尴尬,又不能不避开热点出题,所以政治这科国家线还是很稳定的。

政治属于学习周期短收益高的科目,花必要的时间而不要太令自己煎熬,因为很多人会抱怨这科目的客套官话和形式化的语言。

毕竟政治所关注的是国家政策和意识形态一致的希望,我一直将看待它的位置摆在一种观察国家话语的层面上,这样不会太多抵触情绪,而会增加看书的兴趣,即使在初试后我就把书都落在租的小公寓里了。

英语自身水平一般,考研期前过了四级,六级考了三次(离合格线最近的一次差10来分)。

但四六级跟考研英语还是有区别的(考研期间六级又考了一次,最终成绩差2分合格,听力太差)——不要因为四六级的成绩而没有信心或有信心。

英语需要任务化的积累,即是每天都需要花时间,半年的时间足够达成一个不错的预期值。

以下按照考研英语的题型简单说说。

单词是重中之重,会渗透在各题型中。

可以准备一本至多本乱序单词本,或者在任意的背单词APP上过一遍考研单词,提取真题或模拟题中的单词重点等。

总体我背了两遍半单词(用的《非常词汇》,新东方的乐词APP,百词斩),又自备一本不断增加易忘单词的单词本(又前后将其背了三遍)。

黄皮书阅读买了一本,以每天两篇阅读速度有条不紊的完成;也就是说,在九月前,只是简单的英语背诵加阅读训练。

九月及十月,开始刷每年的真题完型和阅读。

买了一套19**年(我忘记了)到2017年的做了一遍,年代相差较远,所以后面再刷一遍(十一月)的时候我只选择2003年之后的真题。

刷题时比较疏忽的作文和翻译部分(算是我的舍弃,有弊,但时间总是要分配的),主要注重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等客观题。

其中有必要多揣摩近几年的真题,它们与2010年前的真题其出题思路是有别的,刷题也学着去总结题目的陷阱以及解题的一些技巧。

选择搭配题、翻译是两个被我小看的题目(一部分是由英语一各题型分值与难度确定,一部分是复习的迷失),前者我只在冲刺阶段训练了有限的题目(导致我实战中5错4的悲剧,掉入时间排序陷阱),后者则完全依赖于黄皮书的阅读理解和后期模拟题(倒也合意,拿个四到五分左右)。

作文从九月底开始背诵,特地买了《王江涛考研英语满分作文背诵》,一周2—3篇。

实际下来磕磕绊绊地只背完了其中的“必背”大小作文20篇外加自选的不到4篇的文章,然后不是很满意地应用于不到8套模拟卷,自知短期训练效果不会太喜人(对英语作文的担忧一直萦绕在十二月),却也安全度过不被拖累太多。

冲刺阶段又有点押题性质地分门别类地选了几个热门题材和体裁。

英文模板没有特意去准备(说不好,大多人都准备了模板),只学到将背诵的一种句子组构改头换面。

今年的英语一作文也是有些反押题的,两篇作文直接将我带出以往的训练经验,在懵逼看了好一阵后才勉强下笔(小作文连续两年考了邀请信,没特别准备)。

英语一的得分差点达到预期,但这些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没有太多妄言了。

专业课的学习吸取了往届师兄师姐的真知灼见,本人只是过去经验的总结者和受益者。

于此特别感谢各位愿意分享自己经验的师兄师姐们。

专业课自然费时最多,由于跨考自身的不确定性更大,对新专业预设的背景不足,所以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

我参考了在考研帮能看到的所有考研经验后,拓展了前辈们的方法。

总的来说,专业课我是七、八月份打基础,九、十月份作为记忆黄金时机,十一月份是巩固及扩展时期,这三个阶段是个人分化的,并非是准则,而如今我总希望在基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

就考研的考试难度而言,大多分值仍聚焦于学科基础问题上。

九本书有小小的交叉,电影史更易拿分,概论除了对基础概念一样的重视外,还重在个例分析。

要明白出题思路,可以参照往年的真题自行总结,而且往年真题可能会有重复考的可能性(也就一两题)。

我都是自己看书自学,将其中的框架、重点凝缩在10本笔记本,然后不断补充、强化记忆笔记内容。

就各书的重要程度(见后面)进行通读和精读,一般先通读一遍,然后边精读边记笔记,最后一遍略读补充笔记(中国电影史、比较研究、西方电影史概论、电影的读解这四本正是如此;世界电影史、影视艺术概论、电影史:理论与实践,这三本先精读做笔记后通读;其他两本直接精读一遍而过)个人认为自己做笔记印象会更深刻。

笔记我是10月中旬完全补完的,后面的时间就将笔记理解背诵两遍(本来计划3遍,时间不够)。

在整个考研期间(七月至十一月)每天晚上保持着一部以上的观影量——上网一查电影本科生的观影量在1000部以上——看书里反复提及的经典电影,这对理解单纯的文字很有帮助。

(比如看几部达达电影就会明白达达主义的一些特征;看中国早期电影就能更熟悉各制片机构的制片方针;看某个导演代表作便知晓其一定程度的导演风格;看作者所分析的作品个例可以双向理解作者意图)而且我并不局限于这几本指定的参考书目。

中国电影史的内容其实大同小异,几本一起比较可以互相补充。

原有的参考书,李少白版电影史最繁琐和难记,得知被删后我喘了口气,只草草过一遍(但初试时仍考了袁牧之这个影人,看来多看有益)。

邵牧君先生的西方电影史,一本精小的书,很容易便捉住重点,随着阅读、理解的深入,还可以从中剔除错误说法。

陆、舒版中国电影史好好背住重点即可。

波德维尔夫妇的世界电影史实乃巨著,整整花了我70个小时才过完第一遍,建议多注重里面电影导演风格和电影流派(参照考纲,工业史和政治、社会影响较少考)。

理论与实践那本其实是讲研究如何写电影史的,我重点捉住电影史研究的几个哲学立场和美学电影史、新形式主义风格批评。

颜老的两本书是重中之重(投入精力最多),特别是《电影的读解》,初读简单详细而有些捉不住重点,一定要反复揣摩理清框架,艺术概论里所占分值一直挺高的。

影视艺术概论里的基础概念要背,电视剧方面的同样不能忽视。

胡智峰主编的论文集现在看来不是特别前沿(不如挑着看一些期刊),没时间可以略过。

重组话语频道也是论文集,而且很有意思,今年考了一题(第一章的能指所指),预计也会有后续考察。

除了指定的参考书目外,增加阅读量很有必要。

决心考研前(七月前)看书方向主在实践与基础,夹杂一些影评和访谈食用,比如《电影镜头设计》《电影场面调度》《舞台灯光与影视照明》《影视绿幕技术完全手册》《认识电影》《刀与星辰》(影评集)《电影分镜训练》《黑泽明的电影》《影视视听语言》《演员的自我修养》等。

而准备整个初试期间,看书更为类聚,所看的书单如下:《伍迪·艾伦与哲学》《电影作者》《意大利电影剧本选集》《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新世纪中国影视研究景观》《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版)《贾想》《我心深处》(伍迪·艾伦访谈录)《转型与延伸——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理论的建构》《导演的谱系》《与电影共舞》《解读电影》。

以上所列书单并无特别的针对性(顺着图书馆的电影相关书目借书看),只是自己感觉get不到新学科的氛围,便化繁为简广泛涉猎,试图由此建立起对一个新专业的学术认知。

我想说明的是大量的阅读准备有潜移默化之效。

另外,看书不是一览而过,一些有用的观点和新知要作成读书笔记以备学识的补充。

自知学识浅薄,要补的课还很多,所以专业性学习的方针就是不断地习新、温故,甚至在备考期间经常尝试将刚学的、刚复习的理论应用于自身举例的电影例子里。

在备考中,可以关注学科动态,关注一系列微信订阅号——我就关注了拍电影网、当代电影杂志(临考前会出一系列考研相关热点专题,有考研押题倾向)、深焦DeepFocus、影视产业观察、电影艺术杂志、影乐志、华谊兄弟研究院、幕味儿、中国电影资料馆等,茶余饭后可以看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