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泉青瓷 朱嘉盛 在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赣边境,群山延绵,峰峦叠嶂,溪流纵横。龙泉市就位于这片绿色的区域,总面积3059平方千米。龙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洞宫山、仙霞岭两支山脉绵亘其中,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在市西、南、北有20多条小溪流向中部,汇入龙泉溪,流向温州。市西北的住溪、碧龙溪是乌溪江上游,流向杭州。市西的宝溪流入福建省属闽江水系,流向福州。所以,龙泉就有了“水流三州”的称谓。只有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经过智慧、勤劳的龙泉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最终奠定龙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地位。 初次对龙泉的概念是来自一把宝剑,这是一把制作精良的“龙凤七星剑”,它寒光凛冽,握在手上,会让人感到与武侠小说的世界拉扯了距离。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宝剑,剑的主人告诉我,这把剑是在龙泉买的,那是一个自古以来盛产宝剑的地方。后来又在朋友处看到了一件花瓶,花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其釉色青如玉,光泽柔和,晶莹滋润,与其它瓷器大不相同。我那位做古玩生意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件龙泉青瓷。至此我才知道龙泉不但出宝剑还产这样精美的瓷器,对龙泉宝剑我曾作过一番粗浅的了解,那这青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怀着好奇之心,试着去探个究竟。从资料上看,在龙泉市境内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一、历史源流 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境内山岭延绵,森林茂盛,瓷土等矿藏资源丰富,又位于瓯江上游,有便利的水路运输,加上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自然条件可称得上得天独厚。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龙泉的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越窑、婺州窑、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龙泉市查田镇下保村曾在南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青瓷器,皆为灰胎青黄釉,这就是早期的龙泉青瓷。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青瓷进入了发展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据实地考查证实,当时窑业已初具规模,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金村、大窑、安福一带。明代陆容《菽园杂汜》曾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汕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刘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 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很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吴越国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政策,要向中原王朝进贡,把瓷器当作“贡品”,是不错的选择。曾经有这样一件淡青釉罐,是考古发现的,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的字样,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可见当时吴越国向后晋的进贡物品中有龙泉青瓷。不过,当时主 要担任烧造贡品任务的是越窑,其贡器也称“秘色瓷”。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曰“秘色”。最有名的当属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秘色瓷”。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明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历史上也有龙泉窑烧制“秘色瓷”的记录,宋代的庄绰在《鸡肋编》上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我们还可以从“秘色瓷”在当时进贡的数量上分析,《宋史·吴越钱氏》上记载:“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 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朝,俶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事”。可以看出,吴越国在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进贡北宋的秘色瓷器达十万多件,要生产出如此庞大的数量,仅仅靠越窑是无法完成的。吴越钱氏选择条件优越的龙泉窑代替越窑,作为贡瓷的烧制中心,是完全可能的。越窑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逐渐走向衰落,从而导致江南的制瓷中心转向龙泉窑。随之而来的,一些优秀的制瓷匠人落户 龙泉,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同时也传入龙泉,这就为龙泉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随着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那些技艺高超的制瓷匠人为逃避战火也加入到南迁的行列,他们的到来,意味着汝窑、定窑等北方名窑制瓷技术的传入。人才对于一个行业的兴衰,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时的龙泉窑结合了南北技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瓷窑体系。在胎釉配方、上釉方法、造型设计、装饰艺术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丰富、釉色纯正,出现了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 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分别称哥窑和弟窑。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考古学家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研究一直都未曾间断过。但是,迄今都没有找到确切的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这里有两篇有关哥窑记载的明代文献,首先是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就是现在的大窑。然而明万历年间高濂的《遵生八笺》另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他在文中却将哥窑产地定在了杭州。这两种说法到底应该信谁的?后来,论述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描述也越来越具体、清晰。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人们在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 址。其产品为黑胎开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特征与烧造年代均和文献所描述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已成定论,其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地为浙江龙泉。 人们又对龙泉哥窑和杭州南宋郊坛下官窑深入研究后发现,两者无论从窑炉结构、制瓷工艺、烧造方法还是产品的造型、釉色、纹片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均基本一致,从外观上看,这二类瓷很难分辨。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皇朝,作为民窑的哥窑完全按照官窑的方式生产与官窑相同的产品是不可能的,即使仿造一件也会被充军、处死。所以,应该不存在“龙泉仿官”之说,只能定名为“龙泉官窑”。然而,又有人认为龙泉哥窑可能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因为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对窑址作了处理,所以至今未能被发现。后世的人考虑到龙泉哥窑的名声大,就把修内司官窑所出一些瓷器,用龙泉哥窑来命名,我想这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了?哥窑带给我们太多的谜团,它的窑址到底那?那些并不完整的文献和众说纷纭,都不能成为定论,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哥窑窑址在龙泉。 哥窑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却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但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的。总之,龙泉青瓷在南宋将青瓷推向巅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公元1276年,蒙古铁骑踏破了南宋的锦绣江山,龙泉的熊熊窑火也曾一度熄灭。但随着元朝的建立,龙泉青瓷并未停下发展的脚步。元朝政府继续奉行北宋以来的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品品种增多,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这从龙泉境内发掘的大量元代窑址上,就能够证明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元代的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创新,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蒙古统治者在被汉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青瓷最富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批大件器物的出现。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从北京元大都遗址发现的元代青瓷和龙泉琉田、源口、等窑址发现的元代残器釉下刻纹饰中,出现了元代官方文字“八思巴文”,这就说明在元代已有部分官办或半官办的窑场,用来烧制供奉朝廷的器皿,这也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于元朝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使大批的瓷器能通过顺流而下水运,真达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销往全世界。元朝后期,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和社会的动荡,龙泉青瓷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明代龙泉窑是不是官窑?是否已经走向衰落?这两个疑问终于有了答案。2006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市博物馆联合组建了由13人组成的考古队,对大窑龙泉窑遗址的枫洞岩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这次发掘的枫洞岩窑址,其烧成年代为元、明时期,出土了以吨计算的大量瓷器,大多为明代龙泉青瓷。这些瓷器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特别是有些器形明显不是一般的民用器,毫无疑问属于官窑器。考古 队经过四个月的野外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的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经过专家论证,确认这个窑址是明代宫廷用瓷的产地。这次发现颠覆了此前“龙泉窑至明代已衰落”的说法。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在学术上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实在明代洪武年间,也有文献记载当时供奉皇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景德镇)、处(丽水龙泉)等府烧造”。 明代的官窑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极致,从目前—些明初龙泉官窑青瓷碎片及结合传世完整器来看,明代龙泉官窑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青瓷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的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此外,明代早期的民窑器也有不少精品,明初龙泉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