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
内容 越窑青瓷与龙泉窑青瓷 总课时 1
第 1 课时
教学
要求 1、了解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的相关知识;2、熟悉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之间的联系;3、能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来区分越窑青瓷和龙泉青瓷。
重点
难点 熟悉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之间的联系。
能区分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 教具 课件
教学
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图片。
(2)揭示课题《越窑青瓷与龙泉窑青瓷》,
今天同学们一起跟老师来了解一下他们有关的只是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吧!
二、了解相关知识
(1)多媒体出示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所处地区图片
让同学们了解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制作的环境。
(2)教师就两者地区环境的差异来讲解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兴起和衰落的过程:
从越窑衰落的诸原因中,也能窥察到龙泉窑兴起的主要因素。龙泉地处浙江西南,拥有烧制瓷器的优越条件。这一带大都是山林地区,燃料资源非常丰富,地下又蕴藏着大量优质造次原料,同时,境内一条蜿蜒流长的龙泉溪,使之水路交通便利,并在浙江新安崇祯丽水相毗邻,东可达浙南商贸大港温州,北能同浙西水陆枢纽金华相连。在越窑青瓷盛行之时,龙泉地区虽亦有制瓷窑口,但比较越地,毕竟地处偏僻,故不被重视,从出土的瓷品不能与越窑青瓷相匹敌。然而至北宋后期,尤其到了南宋之后,随着越窑青瓷的没落,龙泉青瓷获得了发展的历史机遇,一跃而起,并取而代之。以致时人竟将越窑青瓷的精品“秘色瓷”与之混为一谈。
三、两者之间的联系
(1)师:世人将越窑青瓷的精品“秘色瓷”与龙泉青瓷混为一谈。大家想想为什么呢?
(2)师:世人把龙泉青瓷与越窑青瓷混为一谈也是可以理解的。
(3)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跟你家里借两者之间的联系)
具体理由有三:
其一、就青瓷窑炉而言,龙泉窑与越窑样式基本一致。
其二、就青瓷烧制工艺而言,龙泉窑青瓷也继承了越窑青瓷的主要成形手法。
其三、就青瓷的造型与装饰风格而言,也能看到两者的紧密联系。
四、区别
师:同学们,你能区分下面哪个是龙泉青瓷?哪个是越窑青瓷吗?
教学
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遗憾是一些青瓷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时的自觉性,让学生边观察图片便了解两者之间有哪些联系,是学生更能直观的理解。 教材
内容 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的分类 总课时 4
第 1 课时
教学
要求 1、初步了解上林湖唐五代宋青瓷器上的铭文、字款;2、了解唐宋时期上林湖青瓷的铭款特点;3、通过研究讨论加深对上林湖唐五代宋青瓷器上的铭款的了解。
重点
难点 了解唐宋时期上林湖青瓷的铭款特点。
通过研究讨论加深对上林湖唐五代宋青瓷器上的铭款的了解。 教具 课件
教学
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出示上林湖唐五代宋青瓷器上铭文、字款的图片。
(2) 揭示课题《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
二、初步了解
(1)师:关于上林湖唐五代宋青瓷器上的铭文、字款,因受多种因素限制(窑场考查、实物希缺、相关资料缺少等),在揭示其含义、应用于古陶瓷鉴定、铭款与贡瓷、“秘色瓷”的关系、姓氏考查、古陶文字欣赏等方面历来研究人士不多。
(2)师:笔者依据实物藏品并与相关窑址标本进行了对比甄别,在参考前人论说的基础上,对唐五代宋时期上林湖窑青瓷的铭文,提出如下一些研究论点。
(3)师:上林湖青瓷铭字款实物,除了国内外馆藏少数的完整器(通过发掘断代)可作参考外,目前主要是残片(器)实物;器物铭款时间约从唐中晚期到北宋中晚期(南宋初期铭款极少见);对于同时期“墓志罐(碑)铭文”类本文暂不涉及;对于考古报道“烧制青瓷的窑具(匣缽、支丁具)铭文”类本文也暂不具体探讨。
三、特点的了解
(1)师:唐宋时期上林湖青瓷的铭款特点有哪些呢?
(2)师:唐宋时期上林湖青瓷的铭款特点:
①工艺方式上主要是釉下刻划,少部分为带釉刻划、极少数无釉刻划;铭款种类主要是手工刻划书写,极少是模印。
②铭款部位。大部分的铭款是在器外足底内中间,也有偶见足底内边缘,其中“官供内中天、大上千吉永”类贡瓷基本都在底足内;
部分铭款在器内底心,少部分在器内壁、外壁、盖内、系根部及肩部等处;其中五代高撇足盏托的折边沿上铭“上”款;极少数内底心与外足底同时铭款;
③大多数是单个字款;有二件特例是底足内刻划两个单字款(底足内铭“永、子”与“大、子”)。
④有标准(繁体)字、简化字、减笔字(一般用于墓葬),还有极少量古陶字。
⑤数目款、姓名款的产品极少有装饰纹样。
三、总结
师:通过对上林湖青瓷铭款的研究,大致可以确定其铭款涵义:表示姓氏、商号名称;产品工序、规格标记;窑场产品标志;贡瓷标记(如朝廷官府自用、外销用、礼贡用);吉祥语等。
教学
反思 导入揭题环节重在激发学生对青瓷学习的兴趣,可以用创造情境法,也可以用直观演示法,由点到面引导学生走进青瓷新天地,但要注意把握该环节的时间。 教材
内容 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的分类 总课时 4
第 2 课时
教学
要求 1、初步了解上林湖唐五代宋青瓷器上的铭款的一些分类;2、了解唐宋时期上林湖青瓷的铭款中的姓名款和数目款。
重点
难点 了解唐宋时期上林湖青瓷的铭款中的姓名款和数目款。
区分上林湖青瓷的姓名款和数目款。 教具 课件
教学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复习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的相关信息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有关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的一些分类
二、初步感知
师:对铭款有多种分类,在此笔者即按如下大致分类。
1,姓(氏)名款。
唐宋时期越窑青瓷器上目前发现(考古、著作发表、实物)的姓氏、人名款约有一百多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论述:
(1)器物所属主人或窑工姓(氏)、名。(2)瓷器作坊、商铺、店家的记号。
(3)火照(试烧瓷块):它是窑工们在试制胎泥、釉料配方时制作的试烧器物,是研究同一时期瓷釉烧造工艺的重要对象。
以上姓氏款中比较特别的有三款:
第一款唐中晚期铭“(邹)元明”款(碗),字在器内底边缘处,釉下草写,笔划较细,三个字的间距不等,估计是窑工自用碗。
第二款唐晚期器内底铭 “潘”字,笔划纤细,器外圈足底内铭 “字用”两个字,笔划较粗,均釉下铭款;不解确切含义,可能是内姓外名,也可能“字用”是“自用”的异写,待考。
第三款五代铭“内王”款圈状(废弃壶颈)火照;考五代荷叶龟纹碟标本中,有龟背“王”字、撇足底“内”字款与之情况类似。初步推断其含义是“王家烧造的“内”字品牌(批次)贡瓷”。
2,数目款。
(1)见有带釉(上釉以后)刻写和釉下(上釉前在坯胎上)刻写两种。
(2)数目款在为数不多的窑场发现(上林湖、白洋湖、寺龙口),但东岙窑场产品精细度与上林湖边相同,而白洋湖窑场精品较少。数目款在整个产品(标本)中数量比较稀少,其原因推测大致如下:(A)表示产品的规格。(B)产品成套标记。(C)窑工、制作班组各自标记生产产品的序号;或者作坊主在统计各生产工序(计件)产量所作的标记等。
(3)数目款类产品中,有一部分制作精美,应是上贡、出口及特别定购的产品。
(4)数目款中较特别的是“乙”字款。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姓名款和数目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欣赏认知环节可以采用分块欣赏的方法。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教材
内容 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的分类 总课时 4
第 3 课时
教学
要求 1、初步了解上林湖唐五代宋青瓷器上的铭款的其他一些分类;2、了解唐宋时期上林湖青瓷的铭款中的天干、地支、记年款和朝廷征烧官瓷(贡窑)铭款。
重点
难点 了解唐宋时期上林湖青瓷的铭款中的天干、地支、记年款和朝廷征烧官瓷(贡窑)铭款。
区分上林湖青瓷的天干、地支、记年款和朝廷征烧官瓷(贡窑)铭款。 教具 课件
教学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回忆前一节课学习的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的分类中的姓名款和数目款。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的分类的其他两个类别。
二、初步感知
(1)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的分类中的天干、地支、记年款。
天干款见有“乙、丁、己、辛”等,地支款见有“子、巳、午、未”等。
天干地支单款并非记年款,大凡记年款至少在两字或以上。
记年款目前收藏有“太平戊寅”(978年),其他铭款少见。
为什么带年号纪年款的实物仅见于“太平戊寅”这一年号的呢(考古报道还有“太平”款,但也可作“太平、平安”吉祥语解释)?笔者分析,应是吴越国“纳土归宋”时,窑工们为纪念吴越亡国而铭的款。试想,吴越统治者一直屈事北方强国,换取几十年的国家安定、经济富强、民食丰厚,虽然后期对民众的剥削赋税加重,使人民苦不堪言。但是,当宋太宗强迫钱弘俶 “纳土归顺”并扣住他、吴越国灭亡时,任何一个成了亡国奴的吴越国百姓自然会为自己的国家灭亡而悲伤怨痛。因此,部分上林窑工们通过铭刻亡国之年款来纪念自己的祖国,也是盒乎情理的。
(2)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下上林湖越窑青瓷铭款的分类中的朝廷征烧官瓷(贡窑)铭款。
主要有“官(官样、官丞、白官)、供、内、中、天”等铭款。这一类铭款瓷器又与铭数目、天干地支类瓷器不同,它是朝廷为皇族御用、朝廷衙门公用、朝廷祭祀专用和对外“纳贡”礼用等直接征烧的瓷器,基本上是贡窑制品中最好的,盒格品往往多是“秘色瓷”。
四、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
反思 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学习情况自己安排教材,也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