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理论一、创新1、创新的提出一个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两个伴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伴生的是区域的崛起区域经济的个性化。
阐释: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地区域化特征,从此意义讲,经济全球化实质上也是全球经济的区域化。
创新理论出现的原因:2战后至70年代中,西方主要国家强劲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创新并没有处于突出的位置。
因为市场的扩大和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有利于当时生产能力的扩张,从而投资不断扩大。
经济增长势头普遍减弱→需求日益差别化→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结构转换、升级换代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在今天,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领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所以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层面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所在1、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3、创新的形成和扩散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之间经济增长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创新的含义熊彼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原来的成本曲线因此而不断更新。
经济的变革,诸如成本的降低,经济均衡的打破,残酷的竞争,包括经济周期本身,都归因于创新。
德鲁克:创新并非在技术面,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解析:创新实际上创造了一种资源,换言之,创新是由有创造财富潜力的资源组成。
这里的资源是有经济价值的。
总结:内涵丰富,影响范围广泛。
涉及新思想、新发明的产生、新产品设计、新的生产过程,新的营销策略和开发新市场等各系列活动。
由一个复杂的交互系统构成。
科技界的创新:科研中的新发现、新探索、新成果企业家眼中的创新:带来市场价值创新=新+市场价值创新的范围分类1、企业系统创新。
指企业整体的创新内容。
既包括在产品、工艺或流程方面的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
体现企业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
2、区域系统创新。
指区域内整体的创新内容。
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多方面。
(硅谷、深圳)技术创新的方法分类:1、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
具有率先性。
优点: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在一些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引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带动一批新产品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创新企业更早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产品成品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独占性的垄断地位,牢固的原料供应系统和销售渠道,获得超额利润。
缺点:投入巨大(巨资研究开发,一流资金,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一流人才,一流的研发水准)高风险:自主研发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美国,索尼,LG)时间长:不确定性大市场开发难度大,时滞性强。
(市场开发投入收益易被跟随者无偿占有)易被侵权(法律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够)适合少数实力超群的大型跨国公司。
2、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成功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
(各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区别于简单抄袭,低投入、低风险、耗时短、市场适应性强。
)3、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
集中于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
技术创新加快+技术竞争激烈→利用外部力量和资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优点:创新资源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问题点:不能独占创新成果,无法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改变过去以资源投入获得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资源主导型经济是指其社会经济是以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加工为主的国家或地区)1、需要思考:何为资源主导型经济?为什么要改变?向什么方向转变?资源主导的经济向创新主导的经济转变中,区域创新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资源在区域创新中被赋予新的含义。
区域创新:是针对不同的区域所具备的资源条件(自然资源、资本、人才等)和经济、文化特色、发展适合本区域的创新成果,并最终形成产业化优势。
(传统理论中往往忽视创新、知识作用的凸显,重点强调区域的资源禀赋。
认为地区间经济和技术落差是刚性存在的,并基于直线进化的假设已开始就将不发达地区置于不利的分工序列,且此得出区域的梯度转移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趋势,两个伴生,反作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全球化经济中,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
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聚集于有个性化的地区。
现象:研发和开发在全球范围的流动,知识资产融入市场。
业务外包迅猛发展,企业形式日趋多样,特许连锁风行全球。
新企业选择新地区去创业,跨国公司投资指向有竞争力的区域,区域内创业活动增多。
三股力量:企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化知识资产的集聚、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定向化选择。
效果:促成了区域崛起,加速了趋于个性化发展。
1、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创新现象—企业群。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由供应商(上游企业)-企业-销售商(下游企业)-消费者产业价值链。
(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价值链并在一定的地理空间集聚,构成协作与竞争的企业关系系统---企业群。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这种聚集不再是基于节约成本的空间安排,而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的复杂系统为中心的新型空间格局)哈佛-迈克波顿“竞争优势”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空间集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如供应、制造销售、研发、设计、中介服务等,都可以集聚。
未必是在同一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集中在一起的厂商必单个孤立的厂商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因为:A、能够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形成,关键设备和服务变得更便宜更好。
B、企业能集中精力于他们最擅长的事,其他业务由更好的承包商处理。
C、地理上的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
企业群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即企业的空间聚集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
2、知识经济形态中,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是知识(科学技术)。
与传统经济形态下的自然资源比较: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的特点越用越多,创造的财富可以成几何式增长。
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的传播和运用激发了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根本。
(该如何理解知识资产化?)三、区域创新差别一、区域创新差别的框架1、在研究创新问题的时候,人们发现,不同区域之间在整个体系上存在创新差别,这是为什么呢?奥地利学者麦尔、托特林提出了一个关于区域创新差别的构型框架(系统)。
内容:1、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出发,因而它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他所处的经济环境要求和条件相联系。
(包括所有潜在的相互作用的伙伴和竞争对手)2、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核心技术处于中心地位。
(独特的、产品、生产工艺、营销模式等)创新表明企业核心技术的变化,(如引入新产品和方法,或者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这种变化)是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因素:1、与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的区域环境条件(如研究或教育机构的状况;劳动力技能;以及同其他企业保持联系和协作的可能性)2、企业所处行业的环境,即市场特征。
(涉及到竞争的强度;竞争方式;以及企业所能看到的技术机遇。
3、企业在所处的经济环境中同他所选择的主体保持密切关系。
(如稳定且长期的供货关系和客户关系,同大学保持技术联系等)4、政府。
可通过技术政策、创新政策、区域政策影响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对容易得到政府支持的企业(融资、咨询、税收、培训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较容易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研究者们越来越强调区域作为技术和创新政策作为主体的意义,正是因为区域机构(政府)能更好地认识各自区域的特点。
内部因素:1、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目标的特性。
(之间相互影响)2、企业规模(1、影响与创新相关的资源装备。
2、影响创新的持续性、影响创新项目的规模)网络:如合作稳定的客户、大企业间的相互交叉市场:竞争方式、竞争强度、技术机遇等公共政策:科技政策、创新政策、技术转让政策战略:竞争优势的类型、冒险能力等组织:如企业组织地位、规模、技术水平本地环境:科技信息密度、劳动力技能等创新类型创新强度对中小型企业来说,通过与大企业的紧密联系a、较容易获得与创新相关的资源,b、对大企业中有一定的作用。
(如订单的要求要使中小企业努力适应)二、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1、区域环境因素,其作用可分为两类,然而在现实中是紧密交织的。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创新(创新的生产)、过程创新(创新的吸收)对区域环境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
针对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a、高技能的劳动力。
b、理工经济学科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c、与企业相关的服务(机构)d、供应商群e、有规模的市场和良好的进入途径。
f、便利的人员运输设施。
g、融资渠道。
针对过程创新的吸收:a、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密集程度。
b、技术转让方企业或企业服务的现存状况。
c、公共技术咨询或转让机构。
d、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
2、区域企业结构(也是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a、行业结构区域创新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行业结构差别。
理由:产业经济学(定义)---行业是企业活动的经济和技术环境-------决定了行业内技术发现的动力、需求动力以及竞争压力等重要的框架条件。
# 新兴产业(或相对年轻的产业而言)------各方面进行创新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产品创新-------容易实现技术进步。
特点:技术集约型-行业(化工、制药、电子信息、汽车和航空制造等)# 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机遇较小----新的设备、或方法的创新------创新空间小、创新压力大。
资本密集型或规模效应型:纺织、服装、金属产品加工。
b、企业规模的大小。
1960年代,大企业被视为创新的发动机。
原因:研究和开发活动的不可分性。
创新项目需要高额资金投入和巨大风险性。
80年代后,这种观点开始分化-----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凸显(无官僚化机构、高度的灵活性、同客户的直接接触、直接涉及运用领域)各自特定优势—形成创新过程分工:大企业在创新的持续性研究活动有优势。
小企业迅速完善产品或方法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这种分工导致合作和网络的形成。
四、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所谓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主要是指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创新活力一直充沛,而有些国家则不是这样的一种经济现象。
从根本上讲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种制度安排。
国际上经济理论研究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都充分表明,制度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