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与建设浅谈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与建设浅谈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与建设浅谈
关键字:慢行交通 公共交通 TOD交通模式 慢行廊道 政策与管理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北京、
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早晚高峰交通拥挤问题早已十分严峻,现在国
内二、三线城市,甚至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县城也面临着交通拥挤的境
况。以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各城
市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式。随着道路上汽车的增加,尾气污染、噪声干
扰、交通事故、高峰拥挤、能源匮乏等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开始意识
到以小汽车为主的出行方式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于是,以
慢行交通为主的多模式混合交通方式被提出,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
注与重视。
2. 慢行交通规划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早在2000年,上海市就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建设慢行城市的概念,
并在《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对慢行交通作出了如下定义:以步
行及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
噪声较低,制动良好)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交通系统。经过十余年
的实践发展,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引导,多渠道发展城市慢行交通
的理念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慢行交通具有灵活性高、低碳环保、出行方便、节约成本等特点,
所以在规划和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明确其
目的。慢行交通系统在规划与建设中有着如下目的和意义:
第一、以减缓城市交通压力为目的。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慢行交
通系统中,减少对汽车等机动车交通工具的依赖,从而减轻道路负担,
缓解拥挤。
第二、以绿色交通、低碳交通为目的。倡导民众参与步行、骑自
行车、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可大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节约能源消
耗,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低碳、环保、节能。
第三、以慢活、乐活、创造和谐生活为目的。步行、骑自行车等
出行模式不仅可以改善身边的环境,还可以锻炼身体,创造和谐的生
活。
3.慢性交通规划理论及策略
3.1新城市理论与TOD策略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
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又被称为“新传统主
义”。 “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
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
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
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
走廊。新城市主义关于城镇社区和邻里的组织开发模式有两种最具有
代表:一种是“传统的邻里开发”,被称为TND;另一种是“以公
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称为TOD。
TOD策略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即是在规划一个居民或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
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
来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 在TOD策略的六大构成要素中,步行被放
在交通设计的第一位。
当今,“新城市理论”与TOD策略相结合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
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推崇。
3.2 城市绿色休闲绿道理论
绿道发展历史悠久,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绿道就已经成为景观规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外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体系。绿道的重要
意义在于强调了水系廊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生态修复、减
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也日益被作为城市慢行交通
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并发展成了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与慢行交通核、慢
行交通岛和慢行交通廊道相结合的交通发展模式。
3.3 快慢分行、公交优先的策略
3.3.1规划优先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调整和城市道路建设,以超前的思路、
全新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调整、完善、优化公交优先的道路网,改善
和提高公交服务薄弱地区的服务水平,充分尊重民心、体现民意,更好
地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3.3.2建设上的优先
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指导,进一
步加大城市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按照有利于优化公交网
布局、有利于场站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场站功能与人性化服务相一
致和场站风格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原则,在交通设施建设上以政府投
入为主,对公交车辆和基础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
和政策扶持。要坚持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
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3.3.3政策优先
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事
业。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给予公交企业优惠政策,并可协调
利用其他的交通方式来补贴公交发展。如北京 实行 “公交优先”战
略的政策包括:公交月票取消,实行刷卡4折优惠,学生2折;大幅度增加
公交专用道;财政每年投入公交40个亿。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监
管、经营权的特许等措施系统地进行体制创新,进一步放开搞活公共
交通行业,完善支持政策,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
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3.3.4理念优先
公共交通是一个“公共的品牌”,也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提
到伦敦就会想到它与众不同的地铁,提到苏黎世就会想到它鲜明的蓝
色优质电车和巴士。要营建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我们需要
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等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创优服务方式,丰富
服务内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树立品牌意识,赢得市场。
4. 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对慢行交通体系的影响
4.1 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研究
依据出行结构不同,全球城市交通模式可概括为以下5 类②:A
模式:小汽车导向型,小汽车出行比例大于50%;B 模式: 公交导
向型,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大于50%;C 模式:慢行导向型,慢行交
通比例大于50%;E 模式: 均匀发展型,三极出行比例均不大于50%;
D模式:不完全发展型,大量两轮机动车成为小汽车的过渡方式。不
同出行方式相关指标参数详见下表:

4.2 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优化引导
4.2.1 充分利用高铁、城铁等国家投资建设的道路主干网络
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投资建设多段高铁、城铁等基础设施项目,
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对于高铁、城铁沿线的城
市,应充分利用好交通便利带来的优势,整体布局、全盘规划,围绕
铁路站点做好文章。对于远距离出行的旅客,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引
导其搭乘载客量大、环境污染轻的公共交通工具。
4.2.2 大力发展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网络及公交工具
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合理建
设公共交通网络,以慢行交通理念为主导,因地制宜地发展轨道交通
线路、BRT公交线路、开辟水上交通线路;二是

参考文献:
①《新城市主义TOD模式社区应对郊区化的策略研究》——林涛
②《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熊文1,陈小鸿2,胡显标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