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2月第4卷第1期ChinPreyMed,February2003,V01.4No.1·79·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侯佩强1,艾宪淮1,李兆忠2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tm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nllnun—odeficiencyvirus,my)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是20世纪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病毒疾病之一。1981年在美国首先报道该病,1982年由美国疾病病控制中心(COC)正式对该病命名,1983年Barre—Sinoussi分离到HIV。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传染。机体感染了HIV后,将造成持续性的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并引发一系列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最终导致死亡。自美国CDC报道首例艾滋病后,至今遍布世界五大洲,报告的AIDS病例数已超过200万,Hly感染者近5000万人,而且已有10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26058例,其中AIDS1111例,584例已死亡。艾滋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也成为当代科学的前沿之一。当前最新的抗H1V复合药物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治疗费用昂贵,数量和效果有限,绝大部分患者还无法承受,要控制并最终消灭HIV,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备疫苗,虽然现有的疫苗还不能有效地刺激肌体产生广泛中和Hly毒株的抗体,但基于过去制备病毒性疫苗的成功经验及对HIV生物学和病理学的认识,特别是对HIV包膜蛋白结构的研究进展,制备出更安全、更有效的HIV疫苗已为期不远了。1艾滋病的病原学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Retmviri—dae)的慢病毒亚科(Lentiviruses)。感染后HIV病毒主要在人的淋巴系统复制,增殖,再释放入血液,使人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最后,往往死于不可治愈的机会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或罕见的肿瘤如波氏肉瘤等。根据遗传学和血清学的特征,HIV分为H/V一1和HIV一2两型。两者核酸序列相差40%,Hly一1型对人的致病性、传染性、肌体复制能力、母婴传播概率、引起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均比后者强[23;不少地区包括中国在内,均发现一个人同时感染上HIV一1和HIV一2。目前用猴艾滋病毒(SIV)种系发现人类感染进化史,再用生物数理方法推算,认为SlY是HIV一1和HIV一2来源,从猴到人病毒的传导时间在30年代左右,对20多种SIV研究结果,发现一些已能在人的白细胞中生长,推测可能对人类致病的HIV还可能存在HIV一3、HIV一4或更多幢J。世界上流行的HIV/AIDS,根据其病毒原因,特别是作者单位:1.泰安市卫生防疫站,山东271000;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本文李兆忠审校【综述】gpl20V3环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已确定Hly一1有3组12个亚型,即M组的A、B、C、D、E、F、G、I{、I和J亚型;O组的O亚型和N组的O亚型。HIV一2也至少有6个亚型。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其优势亚型。
2HIV的分子生物学
H1V为逆转录病毒中的一员,它具有逆转录病毒共有的特征,包括核糖核酸组成的基因组由:编码核心蛋白(gag)、病毒的聚合酶类(p01)及被膜蛋白(env)三个多蛋白基因所组成的一般性病毒结构【3J。成熟的HIV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呈球形,类似20面体结构,直径约90~150nm,毒粒外层是由脂双层膜构成的被膜,也称外膜或包膜,其外面有突起,由外膜糖蛋白gpl20和sral构成,插入被膜中的称跨膜糖蛋白,主要由sw41组成,gpl20是主要包膜糖蛋白,在病毒吸附与穿入靶细胞中起重要作用,gral也参与这一过程。被膜内面为p18/p17蛋白构成的核壳,其内为P24蛋白,由它包裹着核心蛋白、酶类(逆转录酶、RNaseH、整合酶和蛋白酶)及作为基因组的两条RNA。gag基因前体蛋白p55可水解成主要核心蛋白p24,p18和p15;pol基因编码HIV的逆转录酶(产物为p65/p51)和内切酶(产物为032);env基因前体糖蛋白gpl60可裂解成gpl20和
sral。HIV基因组由两条相同的单链正股RNA组成,每条含
9213bp,其前病毒(provirus)长9749bp,不同毒株所含碱基数
不同。基因组含有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以及tat、rev、
vef、vif、vpr、vpu、vpx6个调节基因。HIV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是:对CD4T细胞有明显嗜性,特
异地侵染人体免疫细胞,造成免疫系统缺损,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从而引发AIDS;HIV本身带有逆转录酶,通过逆转录和整合作用,可造成元症状潜伏感染致使受感染者携带病毒;HW基因组具有高度的变异性,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株;一般的逆转录病毒只侵染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而HIV不仅如此,还能侵染非分裂状态的细胞,如巨噬细胞等;HIV基因组的复制、转录、表达等过程受自身编码的酶、蛋白或因子以及调控序列的调控【3J。
3实验动物模型制备疫苗,适当的动物模型是必要的。许多HIV—I的原始毒株经黑猩猩(chimpanzee)传代后在黑猩猩体内高水平的复制,并引起CD4阳性淋巴细胞的丢失,诱发艾滋病样的综合征[制。在使用黑猩猩的疫苗研究中,完整的失活病毒及纯化的 万方数据·80·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2月第4卷第1期ChinPreyMod,February2003,V01.4No.1
重组ellv、gag、x耐和vif抗原与v3体合成肽结合表明,可保护少数黑猩猩免于HIV一1ⅢB隔离体的侵害,在更细致的研究中发现,含有重组HIV一1gpl20而非gpl60的疫苗接种表明可保护黑猩猩免于ⅢB感染。有gpl20V3环形区单克隆抗体的黑猩猩的免疫作用可使动物免于感染,这表明单独的抗体即能产生保护【3J。美国科学家用一种以DNA疫苗为基础的新疫苗,来尝试阻止HIV感染黑猩猩,结果,他们的DNA疫苗能够阻断HIV的持续感染,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研究人员给3只黑猩猩注射疫苗后,跟踪研究48周,发现对照动物血中的病毒拷贝数远高于接种疫苗的动物,说明疫苗在动物体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迄今为止,这些疫苗尚不能使人类预防HIV感染。虽然黑猩猩是检验疫苗的理想模型,但由于黑猩猩是受保护物种,只能用有限的数量来进行实验,这限制了它们用于疫苗的研究。现今疫苗的研制进一步过渡到用类似HIV的动物免疫缺陷征病毒,如SIV和猫免疫缺陷病毒(FlY)等。SIV在其天然寄主体内无致病性,但有些原毒株在亚洲猕猴(asianmacaquemonkey)体内能持续性的高水平复制,并诱发类艾滋病症状。近期SIV模型已广泛用于HIV疫苗的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由于HIV与SIV在包膜结构和抗原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该模型的实用又有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人们用HIV一1和SIV重组了嵌合病毒(stay),来克服致病机理中的物种障碍[5】。以SIV的基因组为背景表达HIV的包膜蛋白,SHIV在亚洲猕猴体内传代后,可持续性高水平复制,并引起CD4阳性细胞的丢失,和因机会性感染引起的死亡。SHIV感染模型较SIV感染模型前进了一大步【6J。4IⅡV疫苗的种类在发展任何一种抗病毒疫苗中,疫苗的安全性问题都是首要的。因此所有用于人体待选疫苗都要经过I期、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1986年全球开始研制HIV疫苗,但是由于HIV其本身所特有的特点,研制HIV疫苗有很大的难度。根据以往制取各种、各类病毒性疫苗的经验,及HIV核心蛋白p17的86~115位氨基酸之间有一个中和表位,该肽的抗体能中和HIV感染并能抑制病毒的复制,p24抗原能使辅助性T淋巴细胞活化,发挥预防感染的作用等这些部位的功能,正在研制疫苗,现在大约有12种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重组双价(B/B)gpl20疫苗及另一种非B亚型gpl20疫苗已分别在北美和泰国进行Ⅲ期临床试验。下面将已用于临床试验的几种疫苗作一简述。4.1HIV灭活病毒粒子疫苗(inactivatedviruses):经验证明,用各种佐剂携带灭活的完整病毒粒子作为疫苗,可在人体内产生抗病毒免疫。用SIV灭活疫苗接种黑猩猩后,再用大剂量的SIV攻击,动物体内出现抗SIV抗体,SIV逐渐从血液中消失,而对照动物病情不断恶化,最终死亡。将灭活的HIV疫苗注射病人后,可使病人血清阳转,但不少人对这种灭活的疫苗的安全性表示怀疑,而且,目前还难以证实这种疫苗能否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抗I-[IV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4.2减毒活病毒疫苗(1ive,attenuatedvaccines):对活病毒进行改造,减少其致病性,并用作疫苗可以产生与天然病毒相同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早在1992年就有学者提出此疫苗的设想,并在恒河猴中进行验证。Hayami等用基因突变的方法使I-I/V一1/SIV减毒,期望这种减毒疫苗能够用于人体实验【7],而且目前在治疗艾滋病的医生中也有主张推行活疫苗试验的【8J。但有些学者对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表示怀疑,由于HIV一1是变异快的病毒,人们始终担心这种减毒活疫苗的潜在的恢复其致病性的能力,但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应当继续加强对HIV减毒活疫苗的研究。4.3合成肽疫苗:用HIV一1V3区合成肽制备的单克隆抗体(McAb)在体外能部分抑制gpl20与CD4分子的结合,v3肽可以刺激动物和人产生抗HIV中和抗体和CTL应答。最近有资料说明,给11名HIV血清阴性个体注射p17合成肽疫苗,结果受试者的细胞免疫应答均得到明显增强【9J,但由于V3区的氨基酸排列在不同株问有一定差异,使研究疫苗有一定的困难。4.4活载体疫苗(1ivevectorbasedvaccines):将编码病毒蛋白的基因插入其他病毒或细胞基因组中并用之感染动物或人体,可产生对基因产物及载体的免疫反应。这种基于重组有机体的疫苗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而无原病毒引起的病理反应。目前较为理想的活载体疫苗是以痘苗病毒(pox“n,躺)和金丝雀痘病毒(canarypox
vectors)为载体的重组疫苗。将HIV基因
插入痘病毒基因组中,并感染猕猴,猕猴体内产生了针对HIV的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一个表达多种B亚型HIV蛋白的重组痘苗载体在美国已经进入1期试验。金丝雀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一种非致病性近亲,它能进入人体细胞但不能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以它为载体,插入HIV一1包膜蛋白基因和gag基因,并用其对300多名志愿者进行免疫,可在70%的人中检测到低滴度的对包膜蛋白和gag的特异性抗体,29%的人中可测到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10】。在美国一些重组的金丝雀痘病毒已经进入I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并证明这种疫苗是安全的。还有报道用腺病毒的单链RNA病毒作载体的HIV疫苗,腺病毒具有产生粘膜免疫的能力,而粘膜免疫对防止HIV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中将选用那些缺失了更多有害基因的,已用于基因治疗的腺病毒载体u¨。4.5核酸疫苗:核酸疫苗是近年来HIV疫苗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用插入并表达免疫基因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体内是一种有效的疫苗途径。用由HIV抗原基因和作为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构成的重组质粒免疫动物,可诱导的特异性抗体产生,同时还观察到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应答和CTL应答。这种疫苗最大的优点是兼有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及减毒活疫苗的有效性,在防治HIV感染中具有良好的前景。HIV核酸疫苗在美国已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如已有HIV一1的DNA疫苗进入人体试验阶段【1刘。虽然核酸疫苗也存在安全问题,但核酸疫苗以天然抗原形式被免疫系统识别可激活全面持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且易于构建,热稳定性好,不在体内复制等优点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1纠。4.6亚单位巨分子颗粒化疫苗:这种疫苗是有一种或一种以上,但又不是全部HIV蛋白非传染性颗粒构成的疫苗。如gag蛋白,它是删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它既能诱导机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