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消费升级:受益人均收入增长和城镇化提升 (4)1、行业概况 (4)(1)行业CAGR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2)主要子行业收入CAGR超20% (4)2、驱动因素 (5)(1)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较2010年翻一番 (5)(2)城镇化率可提升空间明显 (6)3、小结:人均收入增长和城镇化提升推动消费升级 (7)二、竞争力分析:产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力 (8)1、产品力:由文化来源、产品品性和生产工艺所构建 (10)2、品牌力:由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定位所决定 (11)3、渠道力:由终端类型和终端路径所决定 (12)4、定价能力:由产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力所形成 (13)5、小结:公司竞争力=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 (14)三、细分行业分析:人均消费量空间食品优于酒 (15)1、白酒 (15)(1)行业步入第二次调整期 (15)(2)未来负面产业政策再加码概率不大 (16)(3)收入占酒类比重近60%,居主导地位 (16)(4)浓香型白酒收入占行业收入78% (17)(5)13家主要白酒上市公司收入占行业24% (18)(6)高价位段竞争格局清晰 (18)(7)提价时点通常在下半年旺季前至来年初 (19)(8)小结:优质公司可以穿越白酒行业调整期实现稳健增长 (20)2、啤酒:集中度提升,结构优化是未来方向 (22)(1)2002年起中国首次成世界啤酒第一生产大国 (22)(2)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23)(3)市场格局稳定,纯生啤酒提升空间大 (23)3、葡萄酒:进口酒占比预计会达30%-40% (24)(1)产量持续增长 (24)(2)人均消费量不足世界水平1/4 (25)(3)进口酒占比预计会达30%-40% (25)4、乳业:进入转型发展期 (26)(1)产量位居世界前三 (26)(2)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期 (27)(3)人均消费量约为世界水平1/4 (28)(4)市场份额将向龙头企业集中 (29)(5)进口奶粉占据中高端市场主导地位 (29)(6)乳业:产品结构升级,带动乳品均价提升 (30)(7)乳业:规模化养殖利于原奶价格长期稳定 (31)(8)转型时期企业胜出因素:奶源、产品、渠道 (31)(9)伊利和蒙牛,奶源布局和原奶采购性价比优 (32)(10)伊利、蒙牛和光明产品创新能力强 (33)(11)小结:进入到奶源、产品和渠道的全产业链竞争阶段 (33)5、肉制品:行业步入整合期 (35)(1)上游:猪养殖规模化趋势确定 (35)(2)中游:屠宰整合在即 (35)(3)下游:肉类消费稳定,肉制品仍有空间 (36)(4)冷鲜肉将迎来快速发展 (36)(5)行业集中度将提升 (37)(6)双汇和雨润业务对比分析 (37)6、小结:从人均消费量、行业集中度和竞争格局角度分析 (38)一、消费升级:受益人均收入增长和城镇化提升1、行业概况(1)行业CAGR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食品饮料行业按照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进行统计分析,其合计收入从2003年的1.00万亿增长到2012年的8.04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6.0%。
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25万亿增长到2012年的21.03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6.7%。
食品饮料行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从2003年的19.1%提升到2012年的38.2%。
结论:过去10年(2003-2012年),食品饮料行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显著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复合增长率。
(2)主要子行业收入CAGR超20%过去10年(2003-2012年),食品饮料主要子行业产量基本保持15%-20%复合增长率。
从2003-2012年的食品饮料主要子行业产量复合增长率看,食品类基本保持15%-20%CAGR;酒类中,白酒产量CAGR为14.9%,啤酒为7.6%,葡萄酒为16.7%。
过去10年(2003-2012年),食品饮料主要子行业收入基本保持20%以上复合增长率。
从2003-2012年的食品饮料主要子行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看,食品类基本保持20%以上CAGR,酒类中,白酒收入CAGR为26.3%,啤酒为13.1%,葡萄酒为23.9%。
2、驱动因素(1)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较2010年翻一番201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
按可统计数据看,2011年全球人均GDP为10034美元,中等偏上国家人均GDP为7311元,我国人均GDP为5445元,明显低于全球和中等偏上国家水平,约为同期美国48442美元的11%,日本45903 美元的12%和韩国22424美元的24%。
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城镇化率可提升空间明显人均收入提升可以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万亿,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翻一番至32万亿,预计到2020年可以再翻一番。
我们预计,至2020年食品饮料行业收入增速将会快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AGR15%。
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52.6%,若是以世界银行的可查最新城市化数据进行比较,2011 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0.6%,显著低于其他可比3、小结:人均收入增长和城镇化提升推动消费升级行业概况食品饮料行业收入从2003年的1.00万亿增长到2012年的8.04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6.0%;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25万亿增长到2012年的21.03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6.7%。
过去10年(2003-2012年),食品饮料主要子行业收入基本保持20%以上复合增长率。
从2003-2012年的食品饮料主要子行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看,食品类基本保持20%以上CAGR,酒类中,白酒收入CAGR为26.3%,啤酒为13.1%,葡萄酒为23.9%。
驱动因素01(人均收入)可比空间:201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
按可统计数据看,2011年全球人均GDP为10034美元,中等偏上国家人均GDP为7311元,我国人均GDP为5445元,明显低于全球和中等偏上国家水平,约为同期美国48442美元的11%,日本45903美元的12%和韩国22424美元的24%。
未来目标: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均收入提升可以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万亿,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翻一番至32万亿,预计到2020年可以再翻一番。
驱动因素02(城镇化率)可比空间: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52.6%,若是以世界银行的可查最新城市化数据进行比较,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0.6%,显著低于其他可比国家的80%-90%。
人均收入增长和城镇化率提升将会推动食品饮料消费升级趋势至少到2020年。
二、竞争力分析:产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力在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公司的幸存者中,绝大多数公司都拥有高质量的品牌产品,并且成功在世界各地开拓了市场。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赖使公司可以把产品价格定到竞争者之上,这一点对于它们的成功至关重要。
《投资者的未来》一书描述到,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是沃伦·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长期合作者,他的一席话形象说明了为什么某些公司能够索取高价:“如果我来到某个偏僻的地方,我也许会在商店里同时找到箭牌口香糖和Glotz口香糖。
我知道箭牌很不错,同时我对Glotz一无所知。
如果前者卖40美分而后者卖30美分,那么我会为了剩下区区10美分而选择把自己从未听说过的东西嘴里吗?”解读首先,消费者关注的是产品。
从查理的表述中,他要消费的是口香糖,而不是其他产品。
其次,消费者关注的是品牌。
在选择需要消费的产品之后,品牌的差异影响了最后的选择。
最后,渠道是隐含的假设。
假若在某个偏僻的地方没有箭牌,只有Glotz,消费者最后因为对口香糖这个产品的需求,不排除可能会消费Glotz的可能性。
结论对消费者而言:产品是基础,品牌是拉力,渠道是推力。
据此,我们进而得出公司竞争力分析公式:公司竞争力= 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 产品×(拉力+推力)= 基础×力度1、产品力:由文化来源、产品品性和生产工艺所构建产品力是分析的第一关键要素。
消费者能够持续消费某种产品,是因为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将产品力拆分为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化来源、产品品性和生产工艺。
文化来源关注的是产品的诉求点,能够持续引起消费者共鸣的产品具备更强的消费者粘度。
产品品性关注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和收藏价值,效用高的产品易获得消费者认可。
生产工艺关注的是产品的可复制性,核心工艺、配方、生产环境等要素不可复制将会形成有效的竞争壁垒,不容易被对手仿制和超越。
产品力作为食品饮料企业分析的第一要素,产品是核心基石。
产品力由文化来源、产品品性和生产工艺来分解研究,针对产品的诉求、实用性、收藏价值和可复制性。
最终要体现出产品的差异化,以及消费者的粘度。
2、品牌力:由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定位所决定品牌力是继产品力分析之后的第二要素。
在消费者选择要消费某种产品之后,通常会优选在心目中靠前的两个品牌。
对公司而言,要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可以让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有正确的认识,成功的品牌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能够以一种始终如一的形式将品牌的功能与消费者的需求绑定在一起。
品牌力由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定位所决定,涵盖了品牌的广度和深度。
品牌知名度关注的是品牌广度,可以分为区域性品牌、全国性品牌和国际品牌。
品牌的形成和推广,有历史渊源、渠道推广,或者产品推动等多因素形成。
比如白酒品牌众多,历史渊源不一,通过历次评酒会基本上形成了白酒品牌知名度的格局,高端白酒为全国性品牌,中低端白酒多为区域性品牌(一个地区或多个地区)。
品牌定位关注的是品牌深度,主要分析品牌定位与产品力和品牌广度是否匹配。
以茅台为例,中国酒文化对应的餐桌文化使得白酒消费有历史文化渊源(文化来源),酱香型白酒和浓香型及其他香型白酒口感差异大且高端白酒具备时间价值(产品品性),生产环境不可复制(生产工艺),三者构建茅台产品力很强。
国酒地位突出,且历史悠久促成全国性知名品牌(品牌知名度)。
产品力强、品牌广度大,品牌的定位就应该在白酒中定在高端消费人群,进而形成品牌定位与产品力和品牌广度相匹配。
3、渠道力:由终端类型和终端路径所决定渠道力是继产品力和品牌力分析之后的第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