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Commercial Bank SME credit risk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决定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从多个视角揭示并分析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为商业银行改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扩大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了思路。

Now,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ME credit busines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credit risk management determines the bank'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eals and analyz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SME credit business conduct problem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SME credit business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form of commercial banks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 to exp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ME credit business provides a guideline.关键字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分析与防范SMEs ;Credit risk;Commercial bank;Analysis and Prevention目录绪论近年来,中小企业取得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小企业具备船小好调头、机制灵活、拾遗补缺、吸引民资、帮助就业、配角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由于经济和贸易全球化,配角经济发展和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而信贷资产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特征,对于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至关重要。

所谓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逾期不归还而引起的商业银行信贷收益变动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特殊,社会联系广泛,影响力巨大,是风险聚集的焦点,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十分重视银行风险的评价。

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进展缓慢、融资难的问题,既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反映出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价办法、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

因此,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识别、评价与防范,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一)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投入规模小、产出小,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弱,进而导致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

很多中小企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和领域,无力实施高成本战略与其他企业竞争;中小企业受市场经营环境的影响较大,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经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资信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更显薄弱。

有的中小企业自身积累明显不足,负债能力不强。

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导致了在其经营过程中难以取得与其实力相当的信贷资金支持。

(二)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较为粗放不少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 ,企业主要领导人作用过分突出,如果缺乏约束,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领导个人影响,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决策失误。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经营随意性大,业务稳定性差;企业容易盲目扩张,轻视风险的控制;受利益驱动,易追求经济热点而冒高风险。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不真实的情况。

通常企业有几套财务报表,上报主管部门一套,上报税务部门一套,上报银行的又是一套,令银行的客户经理也难识“庐山真面目” 。

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一些中小企业集中地区的调查,50%以上的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

相比于在法律要求下披露较为充分的上市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也少得可怜。

其财务管理的混乱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增加了银行在提供融资时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

(四)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或特色经营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标准和环保指标的限制,中小企业只能进入投资少、见效快、就业率高的行业和领域,以至于形成盲目跟风的局面。

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特色营,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商业银行发掘特色经营中小企业以规避风险的原因所在。

(五)信用观念相对淡薄,信用可靠度低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低,经营风险较大,诚信意识缺乏,道德风险较为严重。

不少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铺底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现象比较普遍,一旦银行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本金很难如约偿还,必须不断续贷,而且一些中小企业负债沉重,经营不景气,融资信差,逃废债较严重。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企业。

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外部环境及相关体系的不健全(一)经济和法律环境在保护商业银行债权方面不够健全企业利用各种途径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银行常常处于“赢了官司,输了买卖”的尴尬境地,执行难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仍然存在;尤其是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破产法”修订和完善仍显不够成熟,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仍显不足。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良好信用环境尚未形成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既使得企业失信成本低,社会缺乏稳固的诚信基础,又使得在资金的供需双方之间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企业有好的信誉也没有好的机制可以证明。

市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致使社会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三,商业银行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一)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落后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运作机制未能完全建立。

在业务运作过程中,长期以来没有把中小企业作为潜在客户,在经营观念和意识上不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和管理。

尤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客户、大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一直围绕着大客户、大项目的管理进行设计和实施,组织架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客户评价体系、业务流程等都针对大客户、大项目制定,从战略思想上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认识不足,对产品的设计与风险计量工具的研究不足,因而造成信贷风险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的局面,形成了较高比例的不良资产。

(二)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科学的信用评价方法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西方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决定通常有文字评价、财务比率分析、客户信用评价和贷款后严格监督等一系列规范而严格的程序。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如放贷、贸易融资和债券投资等信贷业务方面,虽然承受了较大的信用风险,但同时在信用风险的度量方面也打下了一些基础。

由于没有成熟的风险评判标准和风险控制措施,没有针对中小型企业特点制定的具体的风险控制准则,没有较好的中小型企业评价体系,风险分析不全面,使得银行在设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经常会面临困境:使一些潜在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出来,从而形成现实性风险;使一些相对好的企业及项目丧失融资机会;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额度的控制乏力,往往根据主观判断核定融资额度,从客观上造成客户还款压力较大,贷款时就隐藏了还款的风险等等。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十分薄弱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数据库、中间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分析层三部分组成。

数据库存储各种交易信息,中间数据处理器主要将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分类识别和处理,数据分析层是数据处理的最高阶段,根据风险管理的不同需求从数据库中抽取信息进行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连续性,造成信息数据的分割、缺漏、失真,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

(四)贷后管理不到位银行在实际工作中,贷后管理成了信贷管理“链条” 中薄弱的环节1.贷后检查不到位,在近年的各种审查中,贷后管理薄弱是反映最多最普遍的问题。

2.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贷后信息采集不力。

3.贷后管理的观念滞后,存在种种不良信贷习惯。

以为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

此外,激励机制存在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重贷轻管”现象的长期存在。

四,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一)加强法制观念,强化防范金融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应当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提高员工遵纪守法经营的自觉性,通过大力开展金融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真正使银行员工依法经营和照章办事。

银行的各级负责人要带头学法、讲法和守法。

商业银行既要通过尽职免责的制度来保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的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牢固树立合法经营的理念。

商业银行应增强风险意识,把防止经营失败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把保本收息、留足拨备、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作为经营中小企业业务的首要任务。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在处理和管理业务活动中,为了保证政策、制度的执行,防范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自我调整和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风险内控管理工作得到很大的加强,但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应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抓好管理。

1.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及业务运行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研发针对性强的信贷产品,以更加方便、快捷、合理且风险可控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短、平、快”式的融资需求。

加大内部调研信息机构建设,无论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强化贷款风险防范的预警工作,还是调查市场,对市场进行细分,正确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有效的营销策略都离不开及时准确的信息。

因此,信息是资源,也是机遇,捕捉信息,把握机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金融竞争能力的十分重要前提。

2.构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第一还款来源不稳定,因此应特别关注其第二还款来源,尽可能采用抵押担保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方式,从而有效分散或转移贷款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