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柳琴戏与运河文化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拉后腔等,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枣庄柳琴戏源于运河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其它艺术的合理内涵,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唱腔、表演和剧目等。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2006年,枣庄柳琴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研究柳琴戏与枣庄运河文化的关系,重点为枣庄地区,同时兼及柳琴戏其它流布区域。
本文既要研究运河文化在柳琴戏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外部作用,又要揭示戏剧的规律性在柳琴戏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柳琴戏对运河文化的影响和当代意义等。
研究方法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不同材料的对比剖析,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
枣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河人民在开凿运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
作为纵贯南北的带状形地域文化,运河文化是沿线各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互相吸纳、融汇的结晶,在沿线各地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枣庄运河文化是指运河文化在京杭运河枣庄段的体现,从广义上说,它是京杭运河文化、齐鲁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从狭义上说,它是枣庄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商业文明,依托运河形成了一条经济繁荣带,带动沿途商贾如云。
过境商船、官船的增加,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密切了全国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运河文化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具有
鲜明的开放性、兼容性和进取性特点。
这种特点对于戏曲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产生、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清代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地方戏曲基本都形成于这一时期。
这既与文化本身的发展有关,也与清代前期各地经济的繁荣有关。
清代山东运河经济蓬勃发展,造就了昌盛的运河文化带。
一些运河重镇还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文化区,集演戏、说书、杂耍、游戏于一体,并促进了运河地区的戏曲发展。
不仅有以《桃花扇》闻名、被誉为“南洪北孔”的孔尚任等诸多戏曲作家,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和班社,有的艺人还被选入宫应伺。
清代戏曲演出遍布山东各地,几乎大一点的集镇都建有规模不等的戏楼。
尤其值得的注意的是地方戏的萌发和流布,山东24个地方剧种,竟有19个起源于清代。
其兴盛之貌可见一斑。
枣庄柳琴戏起源既受到时代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也与特定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一是经济的发展。
清代前期京杭运河枣庄段开通,带动沿运地带经济的兴起和相对繁荣。
“当嘉、乾盛时,商贾辐辏,江浙、湖广诸行省,漕粮数千艘,皆道峄境北上,商旅岁时往还不绝,奇物珍货到处都是,本地所产麦豆、煤炭诸物,远销数千里,由是矿业大兴。
”台儿庄成为沟通苏鲁豫皖乃至江淮浙沪地区的重要货物集散地。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即开凿泇运河当年,粮船过泇运者已达2/3,而借黄河旧道者仅1/3。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过泇运的粮船已达7700余艘。
基于台儿庄的重要地位,朝廷在此设立闸官署、巡检司、县丞署、
守备署、参将署等,常驻人口及流动人口多至数万,成为峄县40个集镇之首。
“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一派繁盛景象。
滕州文化底蕴深厚,商业意识较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清代滕县是远近闻名的酿酒中心,“酿户大者池数十,小者三四……今十室之聚,必有糟房,三家之村,亦有酒肆,计人所食,不能及酒酤之半。
”到清代末期,全县已有土产、粮行、棉布、棉纱、百货、丝绸、文具、杂货、颜料、估货等行业,从业人员近400人,资金达300万元。
民国初年,滕县私营商业较前发达,行业增多,经商者达1800余人。
此外,还有小商贩1200余家、1600余人。
二是运河文化的兴起和繁荣。
明清以来,枣滕两地私塾众多,至民国六年,滕县仍有私塾902处,峄县有86处。
民间业余戏剧活动频繁,各种业余剧团达数百个之多。
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滕县还有200 余个业余剧团。
运河沿岸产生了许多具有原始戏曲形式的说唱艺术,如运河号子、小调、民间歌舞、乐舞、秧歌、花鼓等,许多表演带有祭祀性质,融说唱、歌舞于一体。
嘉庆年间,峄县西部陶馆附近,民间艺人在运河号子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曲艺形式——三句半。
每年秋后,或逢年过节,艺人们自发地组织在一起演唱,后组班演出,方圆十里,争相观望。
各种外来剧种也非常活跃。
当时全国较有影响的戏曲如京剧、吕剧、柳子戏以及众多民间戏曲河南坠子、大鼓、小鼓、锣鼓冲子都占有一席之地,江湖艺人和业余班社比较集中。
峄县民间戏曲遗产丰富,据《峄县志》记载:“唐代尤盛,至今沿而为之。
乡村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
盖有乡傩之微
意焉”,所谓诸戏,包括地方戏拉魂腔以及外来的京剧、昆曲、梆子戏等。
“滕州戏剧演出始于明,盛行于清,流行剧种有柳子、京剧(二簧)、花鼓、山东梆子、吕剧等”。
据明万历《滕县志》载:“东门外街巷清夜管弦之声如沸……”。
经济的繁荣发展和艺术氛围的浓郁,为新的艺术形式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