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企业家原罪的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中国企业家原罪这一问题,并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
析,为中国企业家原罪问题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国企业家、原罪、宽恕。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一批又一批企业家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获得巨大的成功。
然而,在这些企业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功来得并不光彩,他们往往做过一些不道德、
违法或违规的事情。这些人拥有成千上亿的个人资产,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娇子,也成为了
被人羡慕和嫉恨的对象。然而,在近年来,一个又一个知名企业家因犯罪而落马,于是关于
中国企业家们的“原罪论”的责难也不绝于耳。[1]
一、关于“中国企业家原罪”的概念
1.原罪的定义
要理解中国企业家原罪这个概念,就要先理解原罪这个概念。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
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
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2]
2.中国企业家原罪的定义
中国企业家的财富积累及其相关产权关系普遍具有复杂、模糊、及违规的特性。一方面,
大部分中国的企业家很难解释清楚其累积财富的最初来源。另一方面如果不违规、不违法,
他们在现有的体制内就很难赚大钱。这种现象常常被称为"原罪"。企业家的"原罪"好像是一
生下来就有了,且终身也洗不干净。[3]
在学术界上,还不存在一个关于中国企业家原罪准确的定义,为大家所认同。为了方便
论述,笔者在此为中国企业家原罪下一个定义:中国企业家在创业的过程中,不得不使用一
些违返道德、违反法规的手段的这种现象。由于中国企业家原罪是一个模糊概念,并没有十
分确定内涵和外延,因此笔者所下的定义并不能做到十分准确,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
中国企业这种现象及特征。
3.中国企业家原罪的外延
在中国经营报上,有关于中国企业原罪的归纳,它把中国企业原罪分别为七种:虚假出
资罪虚报注册资本罪,非法集资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虚开增值税发票罪虚开抵扣税款发
票罪,操纵证券罪,非法占用农地罪,贷款诈骗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4]事实上,
中国企业家原罪远不止这七宗,比如说:合同诈骗、偷工减料、破坏环境、走私等等,不一
而足。
二、中国企业家原罪产生的原因分析
1、法制不建全
法制不建全是中国企业家原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是新中国社会转
型的一个开端,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建全,法律法规当中有许多漏洞。企业家们可以通
过钻这些漏洞迅速地发家致富,而且很少有揭发并受到相应惩罚的,可以说这样做的利益远
远大于风险。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手段,就可能落后于竞争者,从而使自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
位。从经济人的角度来说,通过钻这些漏洞迅速地发家致富,是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2、社会风气浮躁
社会风气浮躁也是产生中国原罪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拜金主义思潮泛滥,“一
切向钱看”论调盛行,财富的多少大有成为衡量社会价的唯一标准之势。官员下海,教师经
商,艺术家走穴,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风气显得浮躁不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行为层
出不穷,中国企业家原罪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投机取巧的一部分企业家富起来,却没有
得相应的法律制裁或道德谴责,这又相当于鼓励投机取巧的行为,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如
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社会风气浮躁——企业家投机取巧获得成功——社会风气更浮躁。
3、缺乏道德的约束
缺乏道德的约束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尽管其中有一部
分糟粕,但也不乏精华。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份,其中的“仁义礼智信,温
良恭俭让”至今也有重要意义。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大打击,此后,
传统文化可谓奄奄一息,传统道德也随之丧失殆尽,而新的道德大厦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来。
于是,在中国大陆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人们变得无所敬畏,不只是企业家们,而且
是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似乎都失去了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为了获得“成功”,不择手段。
企业家经商的最初动机不过是为了谋利,在不道德的人群中,如果坚守着自己心中道德律,
就难免吃亏,显得迂腐;在这种情况下,对某些有良心的企业家而言,“见义忘利”是一个
“无可奈何”却又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黑心的企业家更是如此。
4、历史传统的影响
历史传统对中国企业家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中国历史上,一直
就有以为成败论英雄的这一传统,尽管这一传统为人所诟病,但历史就是这样。历史上,不
少豪杰在成功之前也曾做不过肮脏龌龊的事情,但在他们成功之后掌握了权利,无人敢责难,
同时也为自己经历写出一本“完美的”自传,如刘邦、朱无章;而失败的豪杰却要受到世人
的诟骂,如东汉末年的袁术。
这一传统的危害显而易见,它默许人们为了成功可以不责任手段,对于当代中国人的影
响颇深。中国企业家的原罪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这一传统的默许。
三、中国企业家原罪问题的解决
对于中国企业家原罪问题的解决,可谓纵说纷纭,但所有的观点在总体上可以分两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社会应该宽恕,第二者则认为应该追究,而笔者的观点更倾向于前者。
要为中国企业家原罪问题的解决找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应该从过去、现在、未
来这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企业家原罪。中国企业家原罪是过去遗留的问题,并对现在产生一
定的影响,宽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问题对现在带来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日
益分健全,这种原罪在未来必然会消失。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是新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开端,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建全,
法律法规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正需要一些敢闯敢干的人来冲突
破旧机制的桎梏,大胆地创新。此时,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都做过一些违
法的事情。由于人数众多,证据难收集和调取,这都使得这些违法行为难以追究,另外,需
要注意的是,现在往往一个企业家出事,就导致企业瘫痪了,职工下岗,订单丢失,尤其是
海外订单的丢失直接给国家造成的利益损失,甚至是整个产业链的破坏。因此,追究这样的
行为很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
在制定法律中,法不责众是其中的一个原则。制定法律是为了让人们不去犯法,而不是
等他人犯法后再去惩罚。法律贵在具有可操作性,令易行,禁易止。如果所立之法大多数人
都做不到,说明所立法律本身有问题!中国企业家原罪问题正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法律不合理,
不具可操作性,需要修改,而不是要去处罚企业家们。
有人认为,如果不维护法律的公正,就相当于鼓励更多人做违法的行为。事实上,的确
如此。但是如果为了维护一个不合理的法律,而去惩罚多数人,并使社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那么这同样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于是,这就出现了两难。
为了解决这两难,我们可以把中国企业家看作是“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这个概念
源自社会学,它说的儿童处在一定时期,内心充满叛逆,这时候他可能是有问题的,也可能
是没有问题的,但总是让人画一个问号。由于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时间相对较短,中国企业并
不成熟,正于“问题儿童”期。对于“问题儿童”,社会不应该对他们有过多的责难,而应
该对他们作出良好的引导。
对于这些“问题儿童”,应该进行分类,一类的的确确是利用转轨的环境主动钻空子,
并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对于这一类,可以作出相应的处罚,但更多的是道德上的批判或其
他象征式的处罚,而不是法律上的制裁。另一类是真正的企业家对旧体制的冲击,从这个角
度来说,他们的行为是有利于改革的进展,对于这一类,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宽恕。
在宽恕中国企业家原罪的同时,为了避免让这种原罪在未来继续存在,政府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努力:
(1)、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2)、改良社会风气。
(3)、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只要做这几方面的工作,中国企业家原罪便会在未来逐渐地消失。因为在法制完善的社
会中,企业家们不敢知法而犯法;在风气良好的社会中,企业家们不会急功近利;在道德的
约束下,企业家不会轻易做出违反道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肖江华。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9.htm
[3]、人大经济论坛 制度经济学版。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12&page=1
[4]、《企业家原罪之七宗罪》。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6-11/28/content_7418804.htm
[5]、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6-11/28/content_7418804.htm (中国经营
报)
附:
Summary:This text mainly researched into the origin si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nd attempted to find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ques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is issue.
Key words: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Origin sin, Cond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