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植物对环境的耐受性
耐受性定律原理: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量上的不足或过
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植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 植物衰退甚至不能生存。
存 活(生态幅)
生长


繁殖



耐受区
资源利用曲线
环境条件
生态位:某种植物在某一因子梯度上的生态幅 也称作该植物的生态位。即植物在空间、食物 及环境条件等资源谱中的位置。
• 两个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表示生态为重叠。
• 能够为某一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称为基础生态位。(植物基础生态位重叠非常多)
5)植物个体环境
即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植物生理生态学所研究的环境尺度一般是植物个体环境。
按人类影响划分:
自然环境:基本未受人类干扰或干扰较少的环境, 如原始森林、地球两极、冻原和天然草场等。
半自然环境:人类干扰较强或部分结构是由人类建 造的环境,如农田、人工林。 人工环境:由人类建造的环境。
广义:物理结构由人工建造,其自然成分来源于自 然,如城市环境。 狭义:所有的结构都由人工建造,如人工大棚、太 空舱等。
2.1.2 生态因子及其分类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外界环境要素(食物、热量、水分、气候、地形 等)。
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环境。
青海师范大学
植物生理生态学
讲授教师: 苏旭 博士 讲授学时: 40
植物生理生态学
•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简史 • 植物生长的环境 • 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态基础 • 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 • 植物的矿质营养 • 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 • 自然环境的胁迫与植物的适应性 • 环境污染与植物的反应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 境。
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是否对目标生物体起作用
生态因子类型划分
是否具有生物成分:
• 非生物因子 • 生物因子
组成性质:
• 气候因子 • 土壤因子 • 生物因子 • 地形因子 • 人为因子
最基本的生态因子:光照、温度、水分、CO2、O2、土壤
2)区域环境
是指占有某一特定区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其尺度是大洋 和大洲,受大气环流及太阳高度角等因素影响。
3)群落环境
即群落(或生态系统)附近的环境,一般是群落所在的 山体、平原或水体等,尺度的数量级与植物群落相当。
4)种群环境
即种群周围的植物和非植物环境,尺度一般在植物群落 之内或附近的非植物环境或同种或异种的植物环境。
2.1.5 植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和耐受性
植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
植物对生态因子响应的三基点:植物在每个生态因 子轴上都有一个能够生存的范围,再此范围两端是 其能够耐受的极限,分别为最低点和最高点,在中 间有最适宜生命活动的最适点,这三点合称植物对 环境因子响应的三基点。
一般,植物在某一生态因子维度上的分布呈正态分布, 该曲线称为资源利用曲线,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跨度 称为生态幅。
植物的节水或贮水结构 气根 滴水叶尖
生态反作用
生态反作用: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所做出的反馈并改 变环境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 O2和CO2的比例
• 较短时间尺度:适应 • 较长时间尺度:反作用
2.1.4 植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横向关系:同层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竞争、共生、寄生、附生等。
• 恶性关系:进化地位越原始或亲缘关系疏远;
作用、适应、反作用
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
• 质:是否有意义; • 量:作用的程度; • 持续时间:量的累积。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时间; 某些因子在量的方面有累加作用; 长期作用-启动信息。
生态适应
生态适应:植物改变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与其生 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 Ø 短期适应 Ø 长期适应
长期适应可能引起基因型的改变,使新结构被一代代遗传 下来。
因子的变动情况:
Ø 稳定因子 Ø 变动因子
周期性变动因子Βιβλιοθήκη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9000m 海平面 0m
-9000m
7000m 陆生动物分布上限 6000m 陆生植物分布上限 高山带
森林,草地
100m 真光区
-3000m 寡氧区 -5000m 深海区
大陆架,三角洲, 海岸带
2.1.3 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良性关系:进化地位越先进或亲缘关系越近;
• 互利关系:食物链
生态服务
纵向关系:等级层次之间的关系。
• 自相似性:整体与局部在结构、功能或信息等方面是 相似的。
• 整合:下一层次的组分或子系统的功能组合到系统层 次作为整体表现出来。
亲缘关系:生命的生殖和遗传特性,使同层次系统之间母体 系统与子体系统的遗传关系。
按尺度划分:
1)全球环境
全球环境指大气圈 的对流层、水圈、 土壤圈、岩石圈和 生物圈,又称地球 环境。是存在生物 并对生物产生影响 的圈层的总和。
大气圈:由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扩散层。 对流层:10km厚,含有O2和CO2以及水汽、粉尘和各种化学 物质,天气现象产生于此层,顶部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第一章 植物生长的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 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 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植物环境包括在植物生境内直接或间接影 响植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其他生 物所施加的影响。
在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中,以自然环境要 素为主。
2.1 环境的基本要素
2.1.1 环境的基本类型
• 当群落中存在竞争对手时,其实际生存(栖 息)的空间要小得多,称为实际生态位。
胁迫:在资源利用曲线上,适宜区之外到最低或 最高点之间的区间称为耐受区,此时植物受到一 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
• 短期可逆 • 长期可变为不可逆(永久)
胁迫因子:对植物胁迫刺激的生态因子。 胁迫反应:又称胁迫状态,植物对胁迫刺激的反应 或适应的即时状态。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及地下水,是 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岩石圈:地球表面坚硬的外壳,分大陆型和海洋型。 土壤圈:覆盖在岩石圈表面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生物圈:指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的界面上 的生物有机体,构成一个具有生命的、有再生能力的生命 圈层。上达海平面以上12km,下达海平面以下15k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