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差别的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城乡差别的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城乡差别的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作者:方美红来源:《老区建设》2010年第22期[提要] 城乡差别是最能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就是围绕着城乡差别来展开的,首先是对城市、农村、城乡差别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其次是从收入、消费、教育、医疗、就业、政府公共投资等几个方面阐明城乡差别的现状;最后是探求造成目前城乡差别过大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城乡差别、概念、差别[作者简介]方美红(1980—),女,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江西南昌330031)江西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08YB098)一、概念的界定:城市、农村、城乡差别1.城市。

有关城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的分析视角对“城市”一词下过的概念不胜其数。

我们可以先看看经典作家对此的论述,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并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1]列宁也曾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2]法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质,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3]我国目前对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之中,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枝木、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及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根据对城市的本质性特征的认识及分析,我更倾向于将城市定义为: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信仰、人口等的聚集之地和核心所在,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

2.农村。

如何定义“农村”,这可谓是学术界的痛处。

有关它的定义,也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试图给它一个界定,但似乎谁都很难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定义的太宽,说不到问题的本质,定义的太窄,又不能涵盖其应有的内容。

这就说,‘农村’一词至少有三种各自独立的含义,即:(1)生态方面的;(2)行业方面的;(3)社会文化方面的含义。

这三种含义,不用说,又相互牵连的关系。

”[4]事实上,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进行阐述,也不管你是从人口数量来衡量,还是从地理位置来考虑,抑或是从经济功能、社会结构等方面考察农村,得出的结论可能都会显得有些片面。

我们认为,农村首先是一个社区概念,这个主要是从有别于城市社会活动方式角度来说的。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居民之间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狭窄又注重亲情、传统伦理观念与习惯根深蒂固,家庭的生产功能、赡养功能等都比较突出。

物质文化设施方面也要比城市差,物质文化生活也要比较落后。

其次,农村还是一个经济概念,这是从不同于城市经济活动方式来谈的,农业是农村的基础或主要产业,即便是在发达国家或是现代社会都是。

再次,农村还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包括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

如果整个社会划分为城市、农村两大社区的话,这样在我国,应该说县城以下的广大社区都属于农村的范围。

也就是说,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大系统,我们不能把农村简单地和人口密集程度、农业产业的分布及地域的分散与否划等号,它包括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而每一方面又包括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诸多的因素。

3.城乡差别。

城乡差别,从字面上的来理解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的简称;也即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性。

但具体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生产功能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包括不同的地位、作用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

城乡差别随着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和城市的形成而产生。

城市和乡村的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私有制社会中表现为对立关系,一般集中表现为城市统治阶级和乡村劳动群众之间的对立关系。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消除了私有制社会的城乡对立,加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

但是由于乡村落后于城市的历史原因,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采取了特殊的政策,两者在生产水平、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在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农业、工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本质差别将日渐消失。

二、当代城乡差别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城乡差别的现状分析。

当前,城乡差别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收入差别。

收入差距是城乡差别的一个显著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先后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并且日趋扩大的过程。

据统计数据计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考虑价格因素)1978年为2.57∶1,1980年为2.50∶1,1985年达到了1.86∶1,1990年上升到2.20∶1,1995年达到2.71∶1。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又进一步的高升:2000年为2.79∶1,2001年为2.87?押1,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押1,2004年为3.21∶1,2005年为3.22∶!,2006年扩大为3.28∶1,20073年再次扩大到扩大到3.32∶1,2008年为3.31∶1,2009年为3.33∶1,到2010年将继续扩大,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趋势的话,2020年按照预计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4∶1。

[5](2)消费差别。

据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占全国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差距渐呈扩大趋势。

通过有关数据可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之比曾由1978年的2.9下降至1985年的2.2∶1,但是1990年这个比例再次上升为2.9?押1。

从1991年开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一直维持在3倍以上。

2005年,占全国人口约57%的农村居民消费仅占全国居民消费总量的26.8%左右。

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0359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仅为2848元,相差大约3.6倍。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了13526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也仅达到3756元,相差大约是3.601倍;从最近这几年来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一直维持在3.6倍左右。

(3)教育差别。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仍旧比较大,甚至呈两极分化状态。

特别是中西部边沿地区及其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整体薄弱的状况根本没得到本质性转变。

农村教育在发展规模、办学水平、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于城镇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4)医疗差别。

据近几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北京论坛“健康与安全”分论坛上中外公共卫生领域的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目前的医保呈现“城乡二元化、东西部二元化的严重不公平局面。

据调查,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

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平均住院费高达家庭年消费额的90%,农村有近70%的患者因经济困难不能入院治疗。

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不足,农村卫生事业费用投入仅占全国总投入的35%,远不能满足8亿农民的需要。

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的短缺,再加上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5)就业差别。

城乡就业差距主要体现在就业率和职业类别上:一方面,城镇居民就业率远大于农村居民。

2006年,城镇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的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

另一方面,城镇居民的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既是农民进城也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意做的一些体力劳动。

(6)政府公共投资差别。

城乡之间的差距反映在政府公共投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也日益明显。

一方面,大多数城镇居民在受益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分享到社会发展和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好处;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发展和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增长却出现了相对停滞,甚至退化或边缘化的局面,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的问题比较普遍,甚至日趋严重。

2.城乡差别的原因分析造成城乡差别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总的说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不同产业的分布使然。

城乡生产力分布的显著差别是中国城乡差距的客观原因,这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

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惯性决定了城乡差别还将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存在。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待城乡不同的政策偏好决定了乡村发展的弱势地位。

四是市场经济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价格剪刀差的存在,这会对城乡居民收入产生之间的影响,进而使得城乡差别继续扩大化。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三卷第56-57页.[2]列宁全集[M].第19卷,第264页.[3]郑也夫.城市社会学[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4]R.D.罗得菲尔德等.美国的农业与农村[M].农业出版社,1983.[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www.chinanews.com.cn.[责任编辑:赵财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