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二胺合成的研究进展

乙二胺合成的研究进展


国科研人员一直在着力 研究还原氨化工艺用新型 催化剂 ,并取 得较好 成果 。还原 氨化工 艺用催 化剂
早期多采用 R nyN (o和改性的 R ny i o催 ae i ) C ae ( ) N C 化 剂 ,后 来 发 展 为 负 载 金 属 催 化 剂 ,载 体 采 用 A2 3 i2 i2 r 2 1 、S0 、T0 、ZO 、Mg 以及硅 铝酸 盐等 0 O 多孑 材料, L 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催化剂反应活性, 降低 反应 压力 。近年 来科研 人员 对还 原氨化 工艺 用催 化 剂的研究取得 了较好的成果。如 D常等将 R 、 i . e N、 C、 o B和 C u和 ( ) u 或 R 等浸渍在 Ⅱ - 氧化铝、氧化 硅 、氧化 硅. 氧化 铝 、硅 藻土 和氧 化硅 . 化钛等 载 氧 体材料上制得 R 、N 、C 、B和 C e i o u和 ( ) u 或 R 基催化剂。弗劳恩克朗等将 N 、 o u R 、R 、 i C 、C 、 u e R 、P 或 P 中的 2 h d t 种或多种金属的混合物负载在
() 1
N 4 lNH C 2 H NIC C 2 H2 HC H C+ 2 H C 2 - H2 H N ・ l I 3
C C C 2 l 眦 3÷ IH= C
() 2
() 3
的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之一。乙二胺的合成方法主 要有二氯乙烷法 ( D 、乙醇胺法 ( A) E C) ME 、乙烯 氨化法、甲醛—氢氰酸法、二甘醇氨化法 、氯乙酰 氯氨化法和氨基乙腈加氢法等。工业生产 乙二胺的 方法主要是 E C法和 ME D A法 , 其他方法 由于原料 来源和成本等原 因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美 国 3 J
制得 乙二胺 ,将 乙醇或 正丙 醇 、二 氯 乙烷 、氨 混合 为 溶 液 , 控 制 氨 醇 溶 液 中 的 氨 质 量 浓 度 为 10 0 5 ̄6%、氨 与二 氯 乙烷 的摩 尔 比为 4-0 / - ,反应 4

P ~ ) 宁 一
直接制得乙二胺。这样分离容易 ,能耗低 ,降低原 材料成 本 【。刘 聪研究 还 发现 氨 的质量 浓度 高有 利 8 】 于降低热能消耗 , 氨与二氯乙烷摩尔 比高有利于乙 撑胺 中伯胺 组分 的生 成 ,氨解 的时 间与氨 解 时物料
UC C公 司 于 13 将 E 96年 DC法 工业 化 ,ME 法于 A
二氯乙烷氨化反应属于快速、放热反应 ,主产 物乙二胺为连串反应的中间产品, 反应生成的乙二 胺碱性要强于无机氨 , 所以会继续与二氯乙烷反应 生成二乙烯三胺( E A 、 D T )三乙烯 四胺(E A 以及其 T T) 他多乙烯多胺。研究表明改变反应压力、温度 、酸 度 、以及产物的循环比可改变产物分布状况 ,提高 此反应的氨烷比可 以提高乙二胺的选择性 , 但是为 了提高氨烷 比就需要采用高浓度氨水 ,因此反应压 力 也随之 上升 ,这就 加大 了对反 应器 结构耐 压性 的 要求。反应的产品分布不仅与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有
乙醇胺法分为还原氨化工艺和缩合工艺 , 相应 的催化剂按其反应机理也分为 两类, 一类为还原氨 化催 化剂 , 主要采 用Ⅷ B族 和 I B族金属 或金 属氧 化
物为催化剂活性组分 , 另一类为固体酸缩合催化剂, 主要 以 L wi酸 、质 子酸 、杂多 酸 以及 分子筛 等 为 e s

要: 综述了二氯 乙烷法和乙醇胺法合成 乙二胺的生产技术及研究进展 , 着重叙述了乙醇胺法 , 并提 出应结合我国的
实际情况 ,大力研究合成乙二胺 的生产工艺。 关键 词:乙二胺 ;二氯乙烷 ;乙醇胺 ;催化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T 2 .1 Q2 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9 52 1 )80 3 .5 6 19 0 (0 00 .0 60
化 反应 当中所采 用 的金属种类 ,载体 材料酸性 质 以 及 金属 与载 体之 间 的相互作用 等对 于 ME A还厉 北 獭
选择性只有 4%lJ 白义 国等人认为氢气分压对反 0 l。 4
应 的影 响较大 ,因为反应 要经 过加氢— 脱 氢两个过
法制备E) 【 A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口【 。 eb 等采用稀 l 引 D ea 甸
流动状 态 、温度 、压 力有关 ,即与氨 解时 反应物 间 的有效 碰撞有 关 。 二 氯 乙烷 法 的优点 是原 料易得 , 需催 化剂 , 无 而
且副产物多乙烯多胺和哌嗪等是高附加值物质 , 在 国外 是一 种重要 的乙二胺 工业 生产方 法 , 国 D w 美 o 化学公司、 国 B yr 德 ae公司、 荷兰 D l ie e m n 公司以 a 及 日本 T sh等公 司采 用该 法进行 生产 。国 内由于 oo 工 艺技术 等方 面 的原 因仍 没有 大规 模采用 该工 艺 ,
液相直接反应制得 ,元需使用催化剂 ,乙二胺的单 程收率在 4%一7%之间。主要反应如下: 0 0
C C C 2 I2 --NH2H2 H N ・HC lH2 H C+ NI3+ C C 2 H2 I. 2 I
CI H2 C CH ̄ + - CH2 H m 22 ! NI2 CI I C . HCI 2 — + 1 H3
2 世纪 6 年代初由联邦德国 B S O O A F公司开发并实 现工业 化 【。现在世 界 上 E 4 J DA 的生 产装 置 中 ,约 6%为 E C路线 由于二氯 乙烷原料价廉 , 1 D 来源 广泛,早期乙二胺装置主要采用 E C 法 。以单 乙 D 醇胺0mA 为原料与氨反应生成 乙二胺 ,污染小 , V ) 原料易得, 当前研究的重点。 D 是 E C法存在产品质 量差、设备腐蚀严重和三废排放量大等缺点 ,现正 逐步被 M A 法取代 。基于此 , E 本文对 E C 法和 D ME 法合成乙二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希望能 A 为合成乙二胺 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
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a hy B r e等研究发现比表面 t 积为5 0—2 0 m2 -,孔 容 为 05~1 ・ 0 . g . . mLg 的 0 -
SO- 2 3 体有助 于提高反 应对E i2 0载 AI DA的选 择性【J 2。 4
C ag d e h n a 等认为 比表 面积在4 ~2 0 ・ 氧化 n 0 0 m2 - g的
有利于环胺的生成 , 氢气分压低容易引起催化剂的 失活【J D 常等认为氢气在胺化反应 中并不是非常 l。 . 6 重要 ,它的作用只是保证催化剂处于活化状态【】 1。 7
21 乙醇胺还 原胺化 催化 剂 .- 3
为进一步改善工艺条件 ,提高 乙二胺收率 , 各
性能与载体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孔容等密切相 关, 它们影响反应物料的吸附脱 附平衡 , 从而影响
活性组分 。 采用固体酸催化剂以乙醇胺和氨为原料 生产 乙二胺 的方 法具有 反应 压力 低 、产 物收率 高 和
污染 小等优 点 , 渐成 为未 来发展 的趋 势 。 正逐 21 乙醇 胺 还原胺 化 合成 乙二胺 .
3 8

工 技


开 发
第 3 卷 9
应 的影 响 ,发现 氨压 为 1 1MP 3 7 a时 ,E A 的选 D 择性 达到 7 % ~9%;氨 压小 于 8 a , D 的 0 0 MP 时 E A
如 能加强对 二氯 乙烷 氨化 工艺 的研究 开发 ,将 有利 于扩 大二氯 乙烷 氨化 法在 国内的应用 。主要 问题是
反应中氯离子的产生对设备腐蚀性强 , 并且中和过 程中产生大量的氯化钠 ,三废问题严重 。如何解决
这些 问题也 有待 进一 步 的研究 。
2 乙醇 胺 法 ( A )
1 二氯 乙烷 法 ( D E C)
二氯 乙烷法通常在高压下 由二氯 乙烷 和氨水
度下提高了产品收率 。 他将一段式等温管道化反应 器 改进 为两段式 变温 管道化 反应 器 ,在 内径 4 mm,
基金项 目:广西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 桂科 自0 3 12 ,广西培养新世纪学术和 技术 带头人专项资金资助 项 目(04 2 ) 829 ) 2 0 2 4 收稿 日期 :2 1.32 000 .4
料配 比、 体积流量和体系压力等) 与等温反应工艺一 致 。 在 此 工 况 下 ,二 氯 乙 烷 的 单 程 转 化 率 可 达 9. 8 %,乙二胺收率 6 . 6 01 %。 传统 的二氯 乙烷法 制乙二胺直接得 到的是 乙 撑胺盐酸盐和氯化铵的混合物 , 需用氢氧化钠 中和 后才能得到乙撑胺的水溶液,乙撑胺 中的乙二胺组 分与水形成共沸物 ,给分离带来困难 ,副产氯化钠 有效利 用 困难 。刘聪 在醇 介质 中氨解 二氯 乙烷直 接
关 ,还与反应器的类型有关。因此合适反应器的选 取是影响产 品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l 反应器可以 6 】 。
分 为釜式反 应器 和管式 反应 器 。张海 江对反应 器的
类型和特点进行 了总结 , 认为二氯乙烷氨化反应产 品是连 串反应 的 中间产物 ,采 用管道 化反应 器 的反 应选择性较高【。张海江对在管道化反应器中以二 1 氯 乙烷法合成乙二胺的工艺进行研究 , 结果表明变 温反应工艺与等温反应工艺相 比, 在相同的管道长
第3 9卷
第 8 期







、_ - 9 NO 8 , l3 0 . Au 201 g. 0
21 0 0年 8月
T c n l g & De e o me t fC e c l n u t e h oo y v l p n h mi a I d sr o y
第 8期
黄科林 等 :乙二 胺合 成 的研究 进展
3 7
总长 度 2m 的反 应器 中 , 适宜 工艺 条件 为 : 7 较 第一 段管道反应温度为 10C, 时间 1 mi, 6  ̄ 反应 . n 第二段 管 5 道温度 10 ,反应 时 间 8 mi,其 它工艺 条件( 3℃ . n 5 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