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筋疗法-----周嘉荣(整理:十大名器,QQ:25309 78367)传统(民间)医术之神奇之奥妙是现代科学难以解释的。
传统(民间)医术是一代代的从医者立足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与疾病抗击的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理论与治疗实践的民间传承。
其中的宗筋疗法,就是民间中医治疗方法之精华,是一种特殊的推拿按摩疗法,具有特殊的治疗功效。
但宗筋疗法在民间一般是秘不相传的,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没有完整的理论阐述。
宗筋治疗的民间应用高手也是一代代由师傅口传心授而得真谛,在治疗中往往只停留在运用和技法上,没有上升到中医理论层面上。
关于宗筋治疗法,零散的记载有二,一是在《内经》中有个别解释,但较为笼统,不详细、不明确。
二是唐代医学家王冰在《素问注》中表述了宗筋的位置和它的管辖范围,但对如何应用,指导性不强。
本人根据多年的中医理论的学习和按摩实践,不断的寻查、探访推拿按摩之绝技,对宗筋疗法进行摸索并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法。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间之病四肢治、四肢之病中间治。
但这一原则往往在医疗实践中被人们忽视,而如何应用这一原则,又为医者所困惑。
关键的问题是领悟和掌握中医的的整体观,通过局部看整体,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庸医治疗病人时只注意到病人的表面症状而不究其原因,于是就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终归治不好病。
而筋按摩疗法就是要据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辩证施治,整体调整,打通各个经络,快速驱除病灶,恢复身体健康。
在讲述宗筋治疗法之前首先要讲两个两个问题:一是对于疾病的认识,二是关于疾病的治疗。
一、是对于疾病的认识改变认识疾病的错误观念,回到正确的中医认认论的轨道上,来,关键是找到病的根源。
我通过多年对病因的分析研究、探查其病源,得出的结论是:一切疾病源于五脏和归于五脏,即落脏的观点。
五脏是人体中医学说的五个大系统,而不是简单的五个具体脏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绝对不能独立的看待某一个器官的问题,独立而静止的看问题是错误的。
正确认识疾病,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1、从脏腑的功能去认识疾病。
大家都知道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
那么当人的皮肤出现问题,干燥、皲裂、皮炎等,在给患者治疗的时候考虑到可能是肺和大肠有了问题吗?去医治他们的本源也就是肺和大肠了吗?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反过来说当患者的肺或大肠出现问题时你是否通过治疗皮肤来医治他的病症了吗?再者当患者的肌肉松驰、过硬、酸痛等,这是脾胃出现了问题,因为脾主肌肉,可以通过推拿肌肉起到改善脾胃功能的治疗效果。
筋、骨、血脉同理,内脏的疾病必然有他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现象所蒙蔽。
如耳鸣、眼睛干涩、鼻塞、嘴角烂等,都是脏腑的病态表现。
耳鸣是肾水压不住心火,虚火上延而致,它关系着两个脏器的问题,在治疗中就应补肾水同时降心火。
眼睛干涩是肝阴不足而产生的,因为肝开窍于目。
中医所说的肝有问题并不是说肝脏有器质性的病变,而是它的工作能力的减弱。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脏器的质变之前都有一个量的积累。
所以说病不是一下就得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积累到极限人才会发病。
那么当脸发干、发皱、头发过早的白、指甲发干或过软等,我们又该如何去辨认呢?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每个脏器都有它的功能及功能强弱的外在表象。
根据其表象而判断出腔器本身所出现的间题,是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
2、根据经络的变化诊断疾病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髓,经络是行气血、营阴阳、决生死,而处百病。
针灸、按摩不懂经络,出口上手便是错。
那么我们如何去认识经络呢?经络是行气的管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血瘀在那里,那里就会产生病。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把经络中的瘀阻通开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经络运行气血“内溉脏腑”,使五脏藏精、六腑转化的功能活动获得物质的条件保障。
经络运输的气血“外溽腠理”,使肌体的皮肉筋骨,以及四肢关节保持正常的活动。
经络“营阴阳”,通过表里贯通上下,使体内的脏腑与体表的五官九窍协调一致。
经络调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起到增强肌体的防御能力和抗拒外邪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根据经络的变化来确定它所居的脏腑的病变。
如果患者小臂上方无故疼痛,并且疼痛点在大肠经络上,我们就可以推断患者是由于行寒饮冷所致,因为行寒饮冷伤肺,肺又与大肠相互表里。
《内经》言:心肺有邪,沉于两肘;肝上有邪,沉于两腋;肾上有邪,沉于腘窝;脾上有邪,沉于两胯。
现代病之一网球肘就是肺与大肠中的风寒所导致,只进行局部治疗是不会痊愈的。
再说所谓高尔夫球肘,它的痛点在肘下方正好是心经和小肠经,这些病症都说明心脏出现了变化,而病症只不过是变化的反映点。
正如同心脏病患者的背部心俞穴痛是一个道理。
因此我们只有治疗患者的心脏才能使他的病症得到本质性的好转。
又如膝关节肿痛、关节腔积液,这些病症都是脾胃的病症的反映,我们只需要治疗脾胃,病症自然也就消失了。
诸如此类的病例很多,总之,我们要通过观察经络上的不同表现形式来分析判断其脏腑的所属及病根。
3、从表象看本质(即一切疾病源于脏腑的病变)《黄帝内经》中说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这五条应该是我们诊治疾病的原则,但是它恰恰被现代的诸多医者忽视了,或者是轻视了。
如果我们能把中国传统中医精辟的理论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那么你就不会对疾病束手无措,感到茫然和困惑了。
上面所说的膝关节肿痛、关节腔积液在《内经》中就找到了根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这与从经络走向上的解析,是一致的,与前面所讲的脾主肌肉、主四肢相吻合。
我们举个例子,病例1:一患者胳膊无故肿胀而疼痛,其病因是,心和脾出现了问题,肿源于脾并四肢所属于脾,痛源于心,当对患者进行治疗脾与小肠经后很快得到了痊愈,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
当皮肤出现了皮炎、皮疹、皮肤的痒疮,我们就应该考虑到他的心和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肺主皮毛。
对于寒症,当寒入体后它首先侵害的是它所经过的脏腑,当不能马上得到医治或医治不当时,寒就会留于肾脏,这就是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过程。
当然也有直接寒气入肾的,也就是五劳七伤中所提到的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还有头部眩晕首先要考虑病人的肝胆是否出现问题再及其它。
我要强调的就是这五大原则对我们认识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的三点论述,就是我提出的认识疾病的观点,即“落脏”的观点。
二、关于疾病的治疗关键是熟悉和掌握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医大夫非常熟悉的中医基础理论,但如何去应用又是中医大夫最难掌握的。
辨证施治就是利用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治疗疾病的。
某一脏腑出现病症,不单单是它本身的问题,因为各器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所以当脏腑出现病症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可孤立的看待问题。
中医又一个原则,讲的就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子又能令母实,这说的是相生的关系。
当肺较虚弱时就应该补相生它的脏器,这在中医上就称为培土生金法。
但是在治疗中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就要多方面、多角度、全面的、整体的看问题。
如哮喘是很难治疗的疾病,难治疗的原因就在于医者没能深入分析病源及五行之间的辨证关系,同样是哮喘病症但是可能引发的原因是不同的。
举一病例,病例2:某女年龄四十,哮喘12年经过西医治疗六年、中医治疗六年。
病情没能得到本质性的好转。
我给她开了两种医院没有开过的中成药,有补脾益肠丸和六味地黄丸,并用宗筋疗法按摩十次。
她很快就有了本质性的好转,经过观察,她五年没有发病,证明痊愈了。
我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多数医生只考虑到了肺的问题,但是没有考虑到它与其它脏器之间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
当一种方法行不通的时候我们就要换一种方法去考虑问题,治疗大肠是其一。
其二,就是脾为肺之母,久病必虚,所以虚则补其母。
还有其三,为什么补肾,因为肾为肺之子,补其子能令母实,这就是扶正祛邪法的应用。
因此治疗诸病都要追究其根源,并且要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治疗疾病,这样许多疑难杂症也就不会成为医者的绊脚石。
再举一个例子,病例3:一年轻女子,年龄26岁,长期咳嗽,时间长达七个多月,经中西医治疗多次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我经过分析和诊疗,发现其病症的本源在于肝气郁结。
这里大家肯定会有疑问,我就要帮助大家分析一下,肝与肺是一个相克的关系,在五行上说就是木反悔于金。
所谓克也是一种平衡关系,克制的过了与不足都是不平衡的表现,不平衡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我通过疏通该女子的肝气来治疗其咳嗽,只两、三次就有了明显的好转。
就肺的病症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表里的关系,即肺与大肠相表里;其次是要观察期相生的关系即脾与肾;最后是要观察其相克的关系即心和肝。
如不能把诸多关系搞清楚,治疗病症就会存在障碍。
通过对肺病症的详解我们就可以以此类推其他的脏腑。
例4:一女童年龄3岁,面黄肌瘦且厌食。
多次食用调脾胃的中药和推拿捏积等方法均无效。
到我这里诊治,在诊病时我发现在女孩右臂肘关节上有一条非常明显的瘀络(在心包经上)。
因此我决定采用放血的疗法,在其瘀络上放了血,放血后五分钟女孩就有了明显的反映,说饿了要吃东西。
在此分析一下我的治疗思路,此病症的明显映射点是在心包经上,说一说心和脾的关系。
心和脾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从五行上分析,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
所以此病的本源在心不在脾,调理脾胃自然也就无济于事了。
病例5:一男患者60岁,患口臭20余年,经过很多中西医治疗都没有得到本质性的改变。
常理认为口臭都是由于消化不良造成,但是我分析其病症的根源,他是肝气郁结伤及脾胃,亦在五行上讲就是肝为木,脾为土,木克土。
我给他开了龙胆泻肝丸他吃了一周,口臭明显好转,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口臭彻底根治了。
总上所述,可见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无论是在中医诊病还是在中医治疗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决不能形成就病论病的治疗理念,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把中医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地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
三、宗筋疗法何谓宗筋?唐代医学家王冰在《素问注》中表述了宗筋的位置:阴毛之中,横骨上下只坚筋也。
上洛胸腹,下贯髋尻,又经背腹上头项。
宗者总也,可以说它是筋的祖宗,正确认识它与身体的的关系、与疾病的关系,那么,利用宗筋按摩手法对治疗疾病可以说是独辟蹊径、手到病除了。
中医的按摩治疗手法可理顺筋骨、舒筋活络、消炎止痛、分离黏连、促进血液循环、调理脏腑功能,使人体的疾患得以消除,功能恢复正常。
按摩的部位不同,治疗的疾患不同。
正所谓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四肢病中间治等多种方案,但是如何去应用却使众多医者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于是人们都想找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治疗方法,经过我多年对宗筋按摩疗法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初步有以下心得体会,浅谈如下,供同行指正和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