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书法艺术的美学理念看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

从书法艺术的美学理念看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

《翰圃积跬》论文集稿件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看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XX省XX市职业技术学校陈海波▲内容提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

它具有最普及、最大众化的特点,同时也是极具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艺术。

在它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的独到见解和创造,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精深和独特。

本文主要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出发,展现书法艺术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既能加深对作为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缩影的书法艺术的理解,也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

▲论文提纲:引言;书法结体展现井然之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一;书法线条展现韵律之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二;书法意境展现神采之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三;余论。

▲关键词:书法艺术审美观念、中国艺术精神、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井然之美、韵律之美、神采之美。

▲作者简介:陈海波,男,1969年11月生于XX浦北县。

先后就读于XX师X学院中文专业,XX科技学院美术学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远程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本科学历;并分别攻读华东师X大学文艺理论专业和首都师X 大学书法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

现为XX省书法家协会会员、XX市美术书法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XX市职业技术学校书画设计讲师(宅电:0;手机:;邮编:523003;讯址:XX省XX市城区新风路129号·XX市职业技术学校书画室)。

●引言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线条、笔墨的变化来抽象、概括地展现某种审美意向的艺术。

中国艺术精神,就是在中华民族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上共同体现出来的独有的审美特质。

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则是中华民族在领会、创造事物或艺术品的美的时候所特有的美学意向的总体概括。

书法艺术审美观念→中国艺术精神→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应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这是因为,书法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中国艺术精神所要求的有序、韵律和神采,在书法艺术中无时不在。

而中国艺术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在艺术形式上的凝聚和体现。

所以,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因而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璀璨光芒。

●书法结体展现了井然之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一从结体和整体布局看,井然之美在书法艺术中无时不在。

首先从书法的载体汉字来看,汉字是一种表意为主的方块字,当我们书写某个字时,一般是设定在某一方格里的。

因而,这种井然有序排列的特征也就体现出来了。

再从传统书法创作的章法来看,如果是楷书、隶书、篆书创作,基本是按格、按行排列的,字距、行距都有一定的要求。

一件作品完成后,便体现出整齐、有序、统一的特征。

西汉的《曹全碑》如此,东晋王羲之的《洛神赋》如此,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府君碑》(见图一)亦如此。

就算是行书、草书创作,尽管创作的过程是充满变化的过程,但完成后的作品也讲究前后呼应、起收一致、浑然一体,即从整体上看也是井然有序的。

例如,明末清初的草书,图一欧阳询《皇甫府君碑》:井然之美大都纵笔以取势,可是王铎用笔,却是纵而能收,同样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他的这种纵中有敛的形质美,也是井然之美的一种体现。

所有这些说明,传统书法艺术创作在结体、章法上的一个审美观念是:整齐、有序、统一,追求井然之美。

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只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

”①那么,书法结体上的这种井然之美,算不算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一个特征呢?回答是肯定的。

当把书法置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林中,我们便不难发现各种传统的艺术门类有一个布局上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井然有序。

建筑方面,当我们走进古老的四合院,踏入少数民族的竹楼,或步入山乡小村的排排平房,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是以整齐、有序、统一的理念来构建的。

家具制造方面,当我们观察传统的家具设计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传统的设计理念:方正,实用。

凳子是方形的、桌子是方形的、柜子是方形的,那睡觉的床连同蚊帐架一起,也构成了方形的结构,无疑也是整齐、有序、统一的一个方面。

再来看看我们的传统服饰吧。

不管是庄重的帝王服装,还是平民百姓的日常衣着,不管是汉族人的XX装,还是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服饰,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厚实、朴质、规矩、统一。

我们可把这一特征归结为井然之美。

这种井然之美的审美文化特征,在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法线条展现了韵律之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二从某个角度可以说,书法是线条艺术,行书、草书更是如此。

线条是最单纯的,也是最具表现力的。

书法艺术创作关于线条的审美观念是:粗与细的变化;凝重与飘逸的变化;古朴与清秀的变化;浓墨与飞白的变化……通过这些具有对比性的变化,体现出生动的气韵,起伏的节律。

这种关于线条美感的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韵律之美。

南宋书论家姜白石曾说:“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润燥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②这段话,既道出了用笔、用墨技巧,同时也说明笔墨的变化主要是为了追求富于对比性的韵律美感。

所谓气韵生动、节律起伏,就是指具有生命的活力、运动的气势、音乐的韵律、感情的光环。

我们知道,书法艺术的线,因为有生命的活力,所以才生气盎然、变幻无穷;因为有运动的气势,所以才金声玉振、跌宕隽永;因为有感情的光环,所以才赏心悦目、益人神志。

综观历代书家的著名作品,无不充满韵律之美,楷书、隶书、篆书如此,行书、草书更是如此。

以东晋王献之的行书《中秋帖》(见图二)为例,那种线条的优美流畅,前后的自然衔接,轻重粗细的笔墨变化……无不体现了韵律之美。

无怪乎许多学习书法的人,都十分推崇二王父子的书风。

那么,韵律之美,是不是书法所独有?不是的。

在传统的艺术门类中,诸如诗文、绘画、音乐等,无不追求韵律之美。

韵律之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另一特征。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当我们秋帖》:韵律之美吟起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时,一种韵律之美便油然而生。

这里,不仅有那对称的句式、统一的句调,更有那相间的平仄、铿锵的语言、和谐的押韵……这后者,便是韵律之美的体现。

再来看看《八十七神仙图卷》吧。

我们除被那形神兼备的人物所吸引之外,还为那与书法相似的流美线条所感染。

整个画面,都是通过这种游丝般的线条勾勒出来的。

这时的线条,已成为富有感染力和韵律之美的载体。

生动的气韵,起伏的节律,由此可见一斑。

相信许多人都听过《春江花月夜》的乐曲。

乐曲中时而舒缓、时而急速、时而轻柔、时而高亢的调子,同样也展现出起伏跌宕的韵律美……由此可见,韵律之美也是传统艺术形式所共有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又一特征。

而书法,则由于其极高的民族性和概括性,从而更凸现了这一特征。

●书法意境展现了神采之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三意境,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绘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书法创作同样要表现意境。

书法意境的创作主要是展现一种神采之美。

神采即精神和色彩,它既可以是一种悠远的境界,又可以是一种雄浑的气势;既可以是小桥流水般的典雅,又可以是气吞山河般的宏博。

神采之表现,既与书体本身有关,更与书写者的个性、追求、人生观和精神状态等有关。

我们已经知道,书法的线条是有活力、气势和韵律的,而所有这些关于线条的表现,最终还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感情,从而展现出某种神采。

神采,应是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比如清朝书画家X板桥,他的书法从结构上看并不规X也不流美,有点像孩童体。

但是,他的书法还是受到了众人的喜爱,主要原因,就是他创造出一种神采,一种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神采。

唐代X怀瓘曾说:“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欲飞动。

”③元代陈绎曾也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散;喜则气通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和而字丽。

情有轻重,则字之舒、险、敛、丽,亦有深浅,变化无常。

”④这两段话,既道出了书法是有神采追求的,而且也说明神采的表现是与书写者的感情变化、个性志趣等紧密相关的。

关于神采,西汉杨雄谓之“心画”,晋王羲之谓之“书意”,唐孙过庭谓之“佳境”,五代贯休谓之“神力”,明徐文长谓之“书神”。

神采之美,在历代著名的书家书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的淡雅、平和、幽远;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刚劲、雄浑、有力;赵孟頫《千字文》的严谨、妍丽、流美……我们这里选登的米芾《七言诗》选字(见图三),同样显示出其神采:雄浑、博大。

这里要指出的是,神采之美也不是书法所独有的审美观念,而同样是各传统艺术门类所共有的特点,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特征。

传统的绘画艺术也是讲究是意境、神采的;传统的诗歌也是讲究意境、神采的。

看了唐代王维的国画和诗歌,你便会感觉到这一点。

王维的山水国画,讲究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在他的画中,山是苍茫的、水是苍茫的、云也是苍茫的,虽有远近高低的变化,却最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幽远的、静谧的意境和神采。

而这时,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山水诗。

另一方面,王维的诗歌又描绘了画一般的意境,这也是一种神采。

还是让我们来读一下他的《山居秋暝》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试想一下,念到这里,谁的脑海中不会出现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呢?人们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非常确切的。

综上可见,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与书法一样,也是讲究意境的创造、神采的表现的。

神采之美,确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又一大特征。

只不过因为书法的凝练、抽象和概括,所以更需要通过神采的展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审美倾图三 米芾《七言诗》:神采之美向。

●余论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确实折射出井然、韵律和神采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

尽管这些审美特征在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服饰等方面也能体现出来,但都不如书法那么高度集中和明显。

这是因为,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

因此,书法艺术关于结构(井然)、形式(韵律)、意境(神采)等方面的审美观念,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

所以我想,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这一角度去审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应当是有理由的。

当然,世界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倾向也在变化。

随着世界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特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不管怎样,那种井然之美、韵律之美、神采之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心理、审美观念。

●引文出处:①唐·孙过庭《书谱》;②南宋·姜夔《续书谱》;③唐·X怀瓘《书断》;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