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5G概念、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整版)5G概念、关键技术与应用
16
2.4 CU/DU技术
17
2.4 CU/DU架构-1
无集中CU架构
有集中CU架构
核心网 回传
5G CU/DU 前传
AAU
核心网 回传
中传
5G CU
前传
5G DU AAU
CU/DU分离部署
CU/DU合设部署
பைடு நூலகம்
1
1
DU难以虚拟化,CU虚拟 化目前存在成本高代价大
节省网元,减少规划与运维
的挑战
复杂度,降低部署成本
SA的业务能力更强
•SA支持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5G新特性 •5G网络初期以eMBB热点区域覆盖为主,离开5G 区域,通过核心网实现与4G的互操作。对于eMBB 业务,终端本身有缓存机制,业务体验不受影响
SA对现网改造量小
•基于4G核心网的NSA仍需向SA演进,网络需要 频繁改动 •基于5G核心网的NSA需4G基站升级到eLTE, 改造量大,异厂家基站间难实现4G/5G双连接
1
RRC_INACTI VE
RRC_CONNN ECTED
2 3
RRC_IDLE
11
2.3 空口技术-大规模多入多出天线
1.3 Massive MIMO波束介绍 Massive MIMO作为5G的主要特性之一,实现波束赋形,形成极精确的用 户级超窄波束,并随用户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将能量定向投放到用户位 置,相对传统宽波束天线可提升信号覆盖,同时降低小区间用户干扰。 •Massive MIMO天线波束分为静态波束和动态波束,小区级数据采用小区 级静态波束,采用时分扫描的方式;用户数据采用用户级动态波束,根 据用户的信道环境实时赋形。 •5G 静态广播波束采用窄波束轮询扫描覆盖整个小区的机制,选择合适的 时频资源发送窄波束,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配置不同的广播波束,以匹配 多种多样的覆盖场景,这里就涉及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场景规划合适波束 的问题;业务波束采用动态波束赋形不支持波束定制。
• 6GHz以下:国内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也具备商用产品研发能力 • 6GHz以上:商用设备的研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测试论证
天线设备的选择
• 目前产品主要有64通道及16通道两种形态 • 在高楼较多、站间距较小、用户数量较密集的密集城区场景,对用户容量及垂直维度波束赋形精度方面的要求较
高,应采用高通道数的天线设备(如厂家主流的64T64R的天线设备) • 在低矮建筑为主、站间距较大、用户数量较小的郊区或农村场景,对用户容量及垂直维度波束赋形精度方面的要
13
2.3 Massive MIMO 增益对比
14
2.3 Massive MIMO 终端
A厂商终端
B厂商终端
D厂商终端 C厂商终端
当前各厂商测试终端普遍采用非商用终端(类似基站平台)形式,操作方便,体积大、功耗高,性能与商用终端存在差异 15
2.3 Massive MIMO 制式选择
部署建议:中国电信将优先6GHz以下的大规模天线基站部署
2
2
适用于mMTC小数据包业 务,但目前标准化工作尚
3 未启动,发展趋势不明确 3
无需中传,减少时延
4 4 避免NSA组网双链接下路 由迂回,而SA组网无路由 迂回问题
缩短建设周期
注:无线网络切片功能与CU/DU是否分离无关,MEC 部署的关键是UPF的下沉,与CU/DU是否分离无关
CU/DU分离优势不明显,且会带来运维复杂化、传输资源需求增加、CU 集中需要考虑部署位置与 时延要求折衷等挑战,建议现阶段CD/DU合设。
RAN
UPF
DN
5G核心网
24
2.6 核心网架构图-2
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认证服务 器功能:负责鉴权认证
Unified Data Management,统一数据库:存储签约 信息,并支持鉴权证书存储和处理
NSSF
Network Slice Selection Function,网络切片选择 功能:为终端选择切片实例与服务AMF,确定终 端允许接入的切片
SA的终端成本低
•NSA方案下3.5GHz频段组合在终端侧存在较严 重干扰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将导致终端成本较高 •SA终端由于不涉及双连接等技术,终端相对简 单,成本低
9
2.2 空口技术-概览
大带宽 百兆级基础带宽
100MHz
400MHz
中低频
高频
主流的3.5GHz频段单载波最高采用100M带宽
大规模天线 • 平均频谱效率提升3倍的主
12
2.3 Massive MIMO 波束赋形
机械下倾: •由机械调整决定的下倾角,同时对公共波束和业务波束进行调整,5G 机械臂支持的机械下倾角调整范围为:-20~20°。 预置电下倾: •考虑典型的应用场景,为支持更大的有效范围范围,5G AAU单元阵子会预置一定度数的下倾,5G 单TRX预置下倾角为6°。
求较低,可以采用低通道数的天线设备,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和能耗(如厂家主流的16T16R的天线设备) • 在中低建筑为主、用户密度一般的一般城区场景,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成本情况选用适当的天线设备
基站的下倾角设置
• 可设置初始机械下倾角,后期不建议调整机械下倾角 • 可设置预置电下倾角 • 对于64TRx192AE的天线设备,其数字波束赋形可以代替电调能力 • 其余的天线设备,还有待验证
•对于广播波束,预置下倾仅影响可调电下倾角调整范围和最大增益指向,不影响实际控制信道倾角度数; •对于业务波束,影响业务包络最大增益指向。
可调电下倾: •5G AAU可调电下倾角功能仅支持广播波束下倾角的调整,不支持业务信道动态波束下倾角的调整。 •通过参数配置调整控制信道波束下倾角度,支持以1°为粒度,整体调整控制信道波束下倾角。
➢ 在PDCP层,引入duplication ➢ 在RLC层,取消了LTE中RLC层的级联和按
序传输功能
UE NAS RRC PDCP RLC MAC PHY
控制面
gNB
RRC PDCP RLC MAC PHY
AMF NAS
5G控制面在RRC层新增RRC_INACTIVE态, 能够降低时延并利于节电
N9
与路由、数据报文检测和策略执行、用户面
QoS处理。
Data Network,数据网络:如Internet、企业网等。
25
2.7 5G NR覆盖能力特点
基本结论
下行:
依靠NR高带宽、波束赋形能力,3.5G NR 下行速率明显高于1.8G LTE
上行:
室外及室内近点,NR UL速率优势明显,中 远点4/5G UL流量差距缩小;
网络切片是端到端的逻辑子网,涉及核心网络(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无线接入网、IP承载网和传送网,需要多领 域的协同配合
• 部署在统一的底层物理设施:不同切片承载不同网络服务, 底层资源共享 • 不同网络切片可以进行功能定制:不同切片承载的网络服务对网络功能的要求不同,切片之间的逻辑隔离可以方便实现网络功能定制 • 为不同的垂直行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不同企业提供差异化SLA,例如不同的QoS级别,不同的安全级别等等
用在指尖
生死攸关
大隐于市
6
5G概念 5G关键技术 5G进展与应用
2.1 独立(SA)和非独立组网(NSA)-1
8
2.1 独立(SA)和非独立组网(NSA)-2
SA是网络演进目标方案
•SA和NSA都可以实现4G/5G协同,只是NSA与SA 标准完成时间有先后 •SA是目标网络方案,可避免NSA的网络频繁改造 和终端复杂的问题
在室内深度覆盖情况下,5G上行业务信道 比4G差
3.5G NR较LTE上行传播损耗更大,到达基站接收端的可用功率更低,深度 覆盖情况下上行功率只能支持较少RB,造成NR高带宽、高阶调制、多流 等优势无法生效 且由于NR采用TDD方式,相对FDD系统,上行覆盖能力存在明显劣势 总体结果:3.5 G NR相对1.8G LTE,在深度覆盖区域上行覆盖存在差距
要手段 • 64T64R成为业界宏站主流 • 标准最高支持12流,业界
基于产品实现可支持更高 流数,理论峰值频谱效率 随流数线性增长
• 精简PCFICH和PHICH信道 • 引入BWP(Bandwidth Part),增强对终端支持 • 同步信号PSS、SSS与广播信道PBCH组成一个
SSB(SS/PBCH block)捆绑传输
3
1.2 先定一个小目标
峰值速率 体验速率
5G:20Gbps 5G:100Mbps 4G:1Gbps 4G:10Mbps
频谱效率 区域容量
5G相对4G 5G:10Mbps/m2 提升3倍 4G:0.1Mbps/m2
连接密度
5G:106/km2 4G:105/km2
时延
5G:1ms 4G:10ms
5G与4G关键能力对比
AUSF
N13
UDM
N22
N12
N8
N10
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会话管理(例 如会话建立、修改和释放等)、IP地址分配,用户面功能的选 择与控制等
AMF N11 SMF N7 PCF
N5
AF
Access and Mobility Function,接入与移动性 管理功能:终结N1接口的NAS信令,并负责 注册管理、连接管理、可达性管理、移动性管 理等。
用户面按需下沉:按场景部署,满足5G业务多样化需求 能力增强:提升用户体验,减轻传输压力
23
2.6 核心网架构图-1
HSS
HSS
RAN
MME
PCRF
AF 承载控制分离
S/PGW 4G核心网
DN
RAN
AUSF
U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