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乳腺疾病超声诊断与BI_RADS分级
乳腺疾病超声诊断与BI_RADS分级
这种囊性变表现可见于各种 类型的增生中,系乳腺小叶小 管及末梢导管高度扩张潴留而 致。
急性乳腺炎
病理、临床表现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多 为产后哺乳期妇女。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发病原因 主要为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发病初期表现为乳房疼痛、 局部红肿、发热,后在短期内形成脓肿,常伴有腋窝淋 巴结肿大。
左乳脓肿超声声像图
乳腺囊肿声像图
边清壁薄的无回声团块 后方回声增强 侧方声影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
US:右乳外下混合回声团块 边界清,形态尚规则 周边见点状彩色血流
乳腺纤维腺瘤
病理、临床表现 乳腺纤维腺瘤是乳腺小叶内纤 维组织和腺上皮组织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 与雌激素过多刺激有关。常见于年青妇女。临 床上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纤维瘤好发于乳房外 上象限,有包膜,呈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 坚韧,边界清楚,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没有粘连, 触之有滑动感,切面色灰白,有光亮,肉眼常 见到许多排列不整齐的裂隙。
的诊断 近年来随着三维超声、声学造影、介入超声等
新技术的发展,使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不 断提高
乳腺超声诊断优点
实时、简便、快捷,无放射性损害,可反复进行 受检者无需特殊准备,无痛苦,无检查盲区 高频超声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能清晰显示乳
房及胸壁的各层结构 判断肿块物理性质(囊性、实性或混合性) 超声引导下进行诊断、穿刺活检及治疗 筛查及随访 对钼靶显示困难的致密型乳腺,有助于诊断
良性
规则、椭圆形或圆形 清晰,部分有包膜
均匀 少见,较粗大 增强或无改变 明显 小 无 多不丰富,低速低阻型
恶性
不规则、分叶状或蟹足状 多不清晰,部分有恶晕征
不均匀弱回声 多见,沙砾样为主 衰减多见 无 大 有 部分较丰富,高速高阻型
周围组织
可疑表现——主要:形态(不规则)
边缘(针芒样)
微钙化灶
次要:形态(圆形)
边缘(模糊,微小分叶,成角)
回声(混杂)
分类——0类:未完成评估,需进一步影影像检查
1类:正常
2类:良性
囊肿,均匀的强回声
3类:非2,4,5类
4类:可疑表现,非5类
5类:主要可疑表现
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形状 边界
内部回声 钙化灶 后方回声 侧方声影 纵横比 淋巴结受累 血供及动脉频谱
A:正常导管细胞 B:导管癌细胞突破基底膜 C:基底膜
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
A:导管 B:小叶 C:输乳管 D:乳头 E:脂肪 F:胸大肌 G:胸壁、肋骨
A:正常细胞 B:小叶癌细胞突破基底膜 C:基底膜
血管和淋巴管的侵犯 Vascular and Lymphatic Invasion
腺体层厚度明显增加,局部可超过 2.0cm。 腺体内部结构紊乱,回声增强,分布不 均匀, 可见粗大的高回声团块、光斑及少量低 回声区,呈结节状或簇状结构表现。局 部回声更为杂乱,似呈瘤样,但其无包 膜,境界不清,内部未见明显血流,后 方可见回声衰减。
乳腺增生伴囊肿
另外,乳腺增生病的超声检查中 可见一种特殊的表现,即于腺 体中分布散在的小无回声区, 呈囊肿样或短管状,其后方回 声增强。
病理、临床表现 乳腺增生症是非炎症非肿瘤的 乳腺良性疾病,名称很多,如囊性增生症、囊 性乳腺病、乳腺小叶增生病、乳腺腺病等。多 见于30-40岁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发生紊乱, 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而引起的 乳腺的导管及小叶上皮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增生 及复原。临床表现为月经来潮前3-4天,乳房 一侧或两侧出现间歇性胀痛,扪及多个大小不 等的结节,有压痛,月经过后,症状缓解。
正常乳腺解剖
A:导管 B:小叶 C:输乳管 D:乳头 E:脂肪 F:胸大肌 G:胸壁、肋骨
A:正常导管上皮细胞 B:基底膜 C:导管腔
正常乳腺超声声像图
S:表皮层 C:Cooper韧带 F:脂肪 G:腺体组织 D:导管 RF:乳腺后脂肪 P:紧贴胸肌的回声线
乳腺增生症
2 肌上皮增生
2.1 肌上皮增生 2.2 腺肌上皮腺病 2.3 腺肌上皮瘤 2.4 恶性肌上皮瘤
3 间叶肿瘤
3.1 血管瘤 3.2 血管瘤病 3.3 血管外皮细胞瘤 3.4 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3.5 肌纤维母细胞瘤 3.6 纤维瘤病(侵袭性) 3.7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3.8 脂肪瘤 3.9 颗粒细胞瘤 3.10神经纤维瘤 3.11神经鞘瘤 3.13脂肪肉瘤 3.14横纹肌肉瘤 3.15骨肉瘤 3.16平滑肌瘤 3.17平滑肌肉瘤
乳腺增生症
超声表现 乳腺增生症的超声表现为两侧乳腺轻度对称性 增大,腺体结构紊乱,回声弥漫性增强,分布不均,呈 条样或斑片样改变,当形成囊性扩张时,乳腺内部可见 大小不等的结节状低回声或囊肿。
单纯小叶增生型
单纯小叶增生型:乳腺腺 体层边缘欠平整。腺体层 厚度可正常,局部可轻度 增厚, 约1.0~1.5cm。 腺体内部结构稍紊乱,回 声增强,分布 欠均匀,未见明显的结节 状表现。
Tis:原位癌
N1: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可推动
T1:癌瘤长径≤2cm
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
T2:癌瘤长径>2cm,≤5cm
或与周围组织粘连
T3:癌瘤长径>5cm,炎性乳癌 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T4:癌瘤侵及皮肤或胸壁
M0:无远处转移
M1: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0期:TisN0M0
左乳导管内癌声像图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声像图
US:
左乳上方低回声团块 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声像图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
US:乳外上低回声团块 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内部回声不均,内见散在沙砾样钙化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声像图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3D)
实性乳腺结节的超声鉴别
肿块:形态;边缘;部位;边界;回声;后方回声特征;
4 纤维上皮性肿瘤
4.1 纤维腺瘤 4.2 叶状肿瘤 4.3 导管周围间质肉瘤,低级别 4.4 乳腺错构瘤
5 乳头肿瘤
5.1 乳头腺瘤 5.2 汗腺瘤样腺瘤 5.3 乳头Paget病
6 恶性淋巴瘤
7 转移性肿瘤
Hale Waihona Puke 8 男性乳腺肿瘤乳腺肿瘤的临床TNM分期
T0:原发癌瘤未查出
N0: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A:血管 B:淋巴管
A:正常导管细胞 B:癌细胞 C:基底膜 D:淋巴管 E:血管 F:乳腺组织
腋窝淋巴结 Axillary Lymph Nodes
A:胸大肌 B:腋窝淋巴结:Ⅰ C:腋窝淋巴结:Ⅱ D:腋窝淋巴结:Ⅲ E:锁骨上淋巴结 F:乳内淋巴结
WHO 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
1 上皮性肿瘤
1.1 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 1.2 浸润性小叶癌 1.3 小管癌 1.4 浸润性筛状癌 1.5 髓样癌 1.6 黏液癌和其他伴丰富黏液的肿瘤 1.7 神经内分泌肿瘤 1.8 浸润性乳头状癌 1.9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1.10 大汗腺癌 1.11 化生性癌 1.12 富于脂质的癌 1.13 分泌性癌 1.14 嗜酸细胞癌 1.15 腺样囊性癌 1.16 腺泡细胞癌 1.17 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 1.18 皮脂腺癌 1.19 炎症性癌 1.20 小叶性肿瘤 1.21 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1.22 微浸润导管癌 1.23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1.24 良性上皮增生
腺瘤声像图
US: 左乳上方低回声团块 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内部见少量彩色血流
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
US: 右乳外侧低回声团块 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 周边见少量彩色血流
右乳脂肪瘤声像图
US: 右乳内上偏高回声团块 边界包膜欠清 形态尚规则
乳腺癌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明显 上升趋势
纤维腺病增生型
纤维腺病增生型: 乳腺腺体层边缘不平整,呈波状或 山峰状起伏。 腺体层厚度明显增加,约 1.5~2.0cm。 腺体内部结构较紊乱,回声分布不 均匀, 高回声区夹杂不规则低回声 区,可呈粗网状或蜂 窝状结构表现。
纤维化增生型
纤维化增生型: 乳腺腺体层边缘不平整,呈波状或山峰 状起伏。
Ⅰ期:T1N0M0
Ⅱ期:T0~1N1M0 ,T2N0~1M0 , T3N0M0
Ⅲ期:T0~2N2M0 , T3N1~2M0 , T4任何NM0 ,任何TN3M0
Ⅳ期:包括M1的任何TN
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疾病的超声检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临床应用实时超声开展乳
腺疾病超声检查 90年代后,彩色血流显像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
乳 腺疾病超声诊断
乳腺解剖
中央部-乳头 乳头周围色深的区域-乳晕 乳房内含有蜂窝状脂肪组织和15~20个乳房小叶 每个小叶有一总导管-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
列,至乳头的基底部呈壶腹样膨大-输乳窦,在乳头尖端 处变细-输乳孔,开口于乳头 胸部的浅筋膜包裹整个乳房-乳腺囊 乳腺囊伸入各小叶之间形成小叶间隔-乳房悬韧带或库柏 氏(Cooper’s)韧带
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A:导管 B:小叶 C:输乳管窦 D:乳头 E:脂肪 F:胸大肌 G:胸壁、肋骨
A:正常导管细胞 B:导管癌细胞 C:基底膜 D:导管腔
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A:导管 B:小叶 C:输乳管窦 D:乳头 E:脂肪 F:胸大肌 G:胸壁、肋骨
急性乳腺炎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为腺体增厚,内部回声不均,边界 不规则,模糊不清,回声增强,形成不均质增强团块, 如形成脓肿,内部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边界厚而不 光滑。时间长者形成强弱不均的镶嵌样改变。CDFI示肿 块周边及内部呈点状散在血流信号。
急性乳腺炎超声声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