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_二年级语文教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生活中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源泉,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儿童是富有想象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
孩子的想象,是创造活动的萌芽。
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的阶段是孩童时期,孩子们可以恣意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任一些神奇中蕴涵着伟大的画面和点子毫无顾忌地浮现在他们小小的脑瓜子里,给接受了丰富的知识,逻辑严密的大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以及不可思议的吃惊。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已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很多语文教师早已提出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广阔的语文课堂上。
《想上屏幕的小花猫》通过生动的图片,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引人的情节,使学生的情感跌宕起伏。
学生阅读、创作的激情不断涌动。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可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的言和心理活动。
可根据课文中心,想象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和多种结局。
可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这样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
在这样天长地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想上屏幕的小花猫》首先通过说话训练,出示画面,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而后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把这个小花猫的动作说出来,然后教师出示问题:这只小花猫在想什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猫比较熟悉,所以他们肯定会说的有条有理,那么案例的开始三个画面设计巧妙,从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教师引入课题,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他们喜欢上了小花猫,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课堂。
其次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教师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叙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然后是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文章可以分几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2.文章写了几次上当?都是谁?原因是什么?3.小花猫最后得出的教训是什么?4.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必须得认知课文才能回答出这几个问题,无形中就给学生了一个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回答问题时学生肯定出现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以有不同看法,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时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样课堂上就出现了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学生在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中获取了新知,从而很快地.总结出了每段的段意,同时也知道了文章写了两次上当,第一次是小花猫上了西装笔挺人的当,原因是他想到电视上表演一番,第二次是孩子们上了小花猫的当,原因是他们盲目地听信了虚假广告。
小花猫最后得出教训:遇事不动脑筋想一想,盲目听信别人,是要上当的。
通过学生讨论.总结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丰富的幻想,大胆的想象,奇丽的夸张,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反映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也进行了思想教育。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努力以各种手段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想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应该让学生写下了一篇充满想象,富有幻想的童话。
所写的童话中,既有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又有闻所未闻的“想象事物”。
所以在最后安排童话的阅读和.写作指导。
鼓励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联想或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图画的画外之意或画中深情,要引导学生“走进”插图,通过以下问题1.这只小狗要去哪里?2.描述一下西瓜的外形。
3.这只老鼠的外形怎样?4.大猩猩在想什么?利用图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延伸,想象画中出现的场景以前、以后的情景,就像演动画片一样,拓宽画面,让内容更丰富,学生们必定会神思飞动,浮想联翩,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再让学生把这几组画面结合起来写一篇童话。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他们的想象能力是一流的,只要他们敢说,敢想,只需我们的老师打消他们小小心灵上“不敢”的念头,那么他们就会有我们所期望的“人无我有”的精神和成果。
最后我们要让孩子们瑰丽神奇的想象世界以其合理化的创新成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那么他们就会拥有想象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因为他们会从自己想象的成果中再次走向实践的成功。
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抛弃束缚学生思维的“合理”,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让古老的传说在今天复活。
语文教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燕子、青蛙和蜜蜂等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19课《小动物过冬》,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动物过冬的故事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那它们准备怎样过冬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阅读课文。
[复习课文主要内容后,紧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学习目标。
]二、讲读第1-2自然段。
过渡:小燕子、小蜜蜂和小青蛙怎么会聚在一起讨论过冬的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既注意故事的情节,又提示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目标。
]1、指名读。
学生边听边思考上述问题。
2、、交流小结。
因为三个小动物是好朋友,它们经常在一起游戏玩耍;又因为天渐渐冷了,所以它们就聚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1、2两个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
放在一起讲读,有利于渗透段的教学。
]三、讲读3-7自然段。
过渡: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是怎么商量过冬的,它们又准备怎样过冬呢?1、听课文录音朗读。
2、提问。
(1)小燕子、青蛙和蜜蜂商量过冬的事,是谁提出来的?[这是学习的第一个目标,先弄清故事的情节。
具体讨论时,对学习目标中第一个问题作了解释,使要求更加明确。
](2)小燕子、青蛙和蜜蜂,怎样准备过冬的?[在过渡语中,提出了两个学习目标。
那么,在具体学习讨论的时候,要再复述有关的学习目标。
]①讨论小燕子的过冬方式。
小燕子准备怎样过冬呢?(学生交流后,板书。
)小燕子就要和好朋友分开了,心情怎样?指导朗读。
②讨论小青蛙的过冬方式。
小青蛙也要吃小虫子,可它没有翅膀不可能到南方去啊,那它是怎么打算的?(学生交流,板书。
)青蛙的想法真不错。
这个冬天,它一定过得会很舒服的。
指导朗读。
③讨论小蜜蜂的过冬方式。
不知道蜜蜂妹妹怎样过冬?谁来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板书。
)原来蜜蜂妹妹早早的就作好了准备,真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指导朗读。
3、小结。
小燕子先向小青蛙和小蜜蜂讲了自己过冬的方法,接着询问青蛙哥哥和蜜蜂妹妹准备怎么过冬。
我们阅读了课文,知道了它们过冬的方式。
4、分角色练读。
刚才,小朋友们合作学习得非常成功。
下面就请你去找你的学习伙伴,各自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分角色练读课文。
希望大家和学习伙伴也能合作成功。
自由练读。
分角色朗读。
[在讨论小燕子、青蛙和蜜蜂准备怎么过冬的时候,采用了总分总的教学思路,层次很清楚。
并注意有机地进行朗读的训练。
]5、追问:为什么三个好朋友选择的过冬方式都不相同呢?(1)轻声自由读3-7自然段。
(2)进行交流小结。
[理解三种小动物选择不同过冬方式的原因。
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教学的力度。
]四、讲读第8自然段。
过渡:看来小动物们都有了各自的打算,相信它们能过上一个舒服愉快的冬天,所以它们相互约定第二年春天——(引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小燕子这样的鸟我们把它叫做候鸟。
举例说说还有哪些鸟也是候鸟。
像青蛙的这种过冬方式,叫冬眠。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能冬眠?蜜蜂是通过储藏食物来过冬的。
还有一些动物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过冬的。
你们知道吗?小动物的过冬方式,除了这三种还有许多各不相同的,你能来给大家说说吗?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同学们,这篇童话故事讲了小燕子、青蛙和蜜蜂过冬的方式。
大家通过平时的阅读也了解了许多动物过冬的方式。
大自然的奥秘还有很多,小动物过冬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方面。
老师希望小朋友们通过看电视,看课外书去发现,去探索,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课后,请大家朗读课文。
并通过各种途径去找一找其它小动物的过冬方式,把它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这是钱老师在语文课题组活动时上的一堂课。
主要体现一个思想:要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细细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懂得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怎样提问、自定学习的目标。
]附:板书设计19.小动物过冬小燕子飞往南方小青蛙钻到土里小蜜蜂吃蜂巢藏的蜜(简评徐伟健)《小动物过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笋芽儿》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⒈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积累句子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⒊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⒈师: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
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
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画外音: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成长后的竹子浑身都是宝,给人们带来无数的好处。
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⒉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⒉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⒊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⒋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⒌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⒉范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事?(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
春雨的声音是春姑娘弹奏的乐曲,春雷的声音是雷公公敲响的大鼓,一层层的笋壳是竹妈妈给笋芽儿穿上的一件件衣服。
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