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元、二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这也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掩盖的人民内部矛盾又凸显出来。
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新的利益结构、利益组织和利益群体的出现。
各种利益矛盾在不断的相互冲击下,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及基层组织不能各尽其责,社会管理失控,人们对目前的法律体系及法律部门的不信任,以及各种信息网络的不健全不公开,加上个体人的人格不健全和自我素质的地下等等因素,造成我国社会暴力事件更加复杂化、多样化、难处理化、影响更为恶劣化,从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因此,当前对社会暴力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的研究迫在眉睫!关键词:社会暴力事件社会转型政府法律信息个人一、社会暴力事件的分类及其概念1、群体性暴力事件:(3个或3个人以上)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特定群体或者对某一社会现实的不满的偶合群体,通过对如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单位等采取不合法的规模聚集、游行示威,甚至是打、砸、抢、烧等途径来谋求实现自身利益、要求公平或恶意破坏等目的而发生的社会事件.2、个体性暴力事件:(3个人一下)由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得不到实现或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产生冲突与矛盾时,通过对其他个人或人群采取暴力或极端的各种行为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心理满足等目的的社会事件。
二、社会暴力事件的成因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之中包含着个体的存在;个体又是群体当中的个体,个体不可能是独立于群体之外而存在的。
无论是群体性的还是个体性的暴力事件都属于社会暴力事件的范畴,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宣泄从国际发展史来看,当一国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就可以称该国进入到社会转型时期。
我国在2003时人均GDP 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社会暴力事件都是发生的高峰期,是任何一个国家难以避免和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产业结构有带升级,社会结构更进一步分化,政治结构需要不断调整,而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所掩盖的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出来并进一步激化。
这一切使得我国社会转型转型时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相互冲撞,造成了当下利益容易失衡,社会容易失序,行为容易失范,社会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社会局面。
从而引发社会暴力事件便成了那些利益失衡的人群所采取的宣泄各种矛盾的工具。
2、利益群体,利益阶层的进一步分化,利益诉求多元化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是社会的主体层次。
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繁荣与发展,在原有阶层的内部又进一步分化、解组以及重新整合,社会身份结构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延伸,这样也就唤醒了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
同时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人民内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迅速扩大。
这使得更多社会群体的涌现,而每一个社会群体都要力争各自的利益要求,当这些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弱势群体)得不到社会的回应时,就有可能采取某些极端的方式来争取自身的利益。
3、政府部门的职责缺失与党政机关领导的官僚主义及腐化一方面,当社会暴力事件出现后,相关政府部门,相互推诿责任,不敢正视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不能及时处理,从而使得暴力事件的最佳处理时期被延误,也失去了阻止暴力事件进一步升级的主动权,放任其自行发展。
而当气候形成时又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将群众的不满说成是不法分子的煽动,敌视社会主义等等(当然在各种社会暴力事件中,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强组织性筹备性的暴力事件,也必然会存在一些反动势力,但就当前我国多发的社会暴力事件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从而将警察等武装部队推在前面,通过强制性的施压手段来掩饰自身执政能力的低下。
因此,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生了却没有相关部门承担起来,不能及时处理!一方面,许多官员放不下官架子,自认为高高在上,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视各种上访等利益诉求,以自我为中心;同时,经济体制下许多官员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官官相护,腐化变质。
这也影起了大数社会群体的不满,从这一层次上说,官僚主义及其官员的腐化也是社会暴力事件的成因之一。
4、基层组织工作薄弱,社会控制弱化,社会权威机构失衡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原有的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观念、手段和体制结构已然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状况、社会事务,而新的社会管理规范和秩序却又尚未建立。
尤其,是在当下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如农村,其基层组织对民众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号召力都在弱化,基层组织涣散,人们对基层组织及其领导干部的不信任。
其次,一些基层领导素质低,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对本地区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不闻不问,或知而不理,失去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权威,一旦如此国家的权威性也就暴露在广大群众的眼前。
一旦民众的利益受损糟害时,某些个体就会意识到采取集体性行动的重要性,从而在某些具体利益的冲突下,作为导火线的利益冲突也就引发了体制外的群体性对抗的暴力事件(也会存在个体性的极端性行为)。
5、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群众法律意识的淡薄首先,法制环境的成熟与健全,有利于维护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规范社会秩序,使得凡事尽可能有法可依!而目前我国法制建设趋于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使得出现许多法制盲区,无法可依,使得人们的利益在受到冲击时却又找不到相关法律依据和责任部门进行处理。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对民主的要求也更进一步提高,迫切希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而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人们的政治参与能力较弱,当人们在体制内无法获得和维护其权益时,体制性的权威也就弱化了,而相应的会出现体制外的一些权威性人士或群体组织,他们在群众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而当包括他们在内的利益群体受到损害时,就会召集呼吁群众而引起社会暴力事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对相应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
从而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矛盾摩擦时,一些群众一是错误认为“法不责众”,二是认为要想使事情尽快得到解决,只有向相关部门和领导进行施压,制造社会舆论,使得原本在正常法律程序下就能理性解决的事情扩大化、复杂化和恶劣化,进一步引起社会暴力事件的发生。
6、司法政治化下的信任危机司法是任何一个社会信任的最基础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司法所保障的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道防线。
一旦这个底线被打破,人们的公平正义得不到合法的维护与保障,人们就会对司法失去信任。
在众多社会暴力事件中,难道是所有的群众都不了解司法行政么??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么为何人们要藐视司法,无视司法的存在呢??追根究底,司法的衰败!!如今,司法似乎成了中国最便宜的东西,似乎可有可无。
上至党政机关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群众,任何人都可以藐视司法的存在。
有钱的通过贿赂的方式使司法政治化,有权的通过手中的权力使司法政治化,而那些弱势群体则通过游行、上访、集会、示威甚至是冲击党政机关的相关部门来求助问题的解决。
司法的政治化,使得司法行政变得更加衰败,使得更多的人失去了对司法最起码的信任。
个体性暴力事件,又是个体独立与群体之外而引发,所以个体性暴力事件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个人因素。
而这些具体的个人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查家宅”的思维方式(以施暴者为对象,还原施暴者的社会网络关系和家庭背景,以此来解释个体性的社会暴力事件)进行分析,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小点:●社会问题是导火线;●自我价值的缺失,在社会中找不到自我认同感是社会因素;●性格的不健全是心理原因;●社会网络关系以及家庭背景下的暴力氛围是根源;由于个体性的差异,必然会存在许多差别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解决方法:●从根源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要积极引导个体正确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因素上,社会应该给予每个具有合法权益的个人社会自我认同感,不要让个体脱离社会群体;●从导火索上,应该引导每个个体正确看待社会问题,而不是用偏激的态度去看待;●从心理因素上,应归结到自我价值的形成,这同时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密不可分。
三、当前我国社会暴力事件的对策研究1、加快完成社会转型,政治体制改革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一方面,社会转型期是世界各国暴力事件频发的高峰期,加快完成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更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冲突,从而进入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时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我国的政治体制长期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使得社会中的许多利益矛盾冲突找不到相关的责任部门。
如今,政治体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继续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倘若政治体制改革能顺利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效,体制上的漏洞能够得以弥补,使得个社会群体能够找到相应部门维护和保障自身的相关权益,同时在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下,又能够有相关部门能够承担起协调、处理的功能。
2、完善利益疏通渠道,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协调机制积极拓展民意渠道,建立和完善畅通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关键在于建立利益诉求机制,利益诉求机制的实质是人民群众能否将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反映到社会决策当中,社会是否有一个合理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
建立利益诉求机制,一方面,可以沟通加强政府与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各群体的的联系,从而政府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政府的决策能够及时作出调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疏导和解决;一方面,能够为利益受损的群体提供一个不满情绪的宣泄场所,让弱势群体感觉有政府管,感觉政府对弱势群体有关注度。
从而当他们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找到这一利益诉求机制而不是采取非法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3、加强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培养优秀的基层党政领导,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由于旧体制下的职能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控制及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弱化退出社会管理的范围,而新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机构有还未全面建立起来,尤其是个地方上的基层组织建设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弱。
这主要表现在,当社会暴力事件发生之前,不仅不能及时预防,反而采取压制或置之不理的方式;当时间发生时,不仅不能及时出面到现场进行协调、处理,反而运用警力进行打压;当时间发生后,不仅不能采取相关措施对手还群体进行慰问、补偿,反而欺上瞒下,不对外公开,隐藏实施的真相。
其次,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偏低。
他们不能分清形势,不能阻止事件态势的升级,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甚至是拖延。
当时间发生后,他们害怕群众,不敢面对现实责任问题,“小时托大,大事拖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