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
当前,各职业学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校”与“企”合作,“工”与“学”结合,依靠行业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寻求校企双赢的有效结合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我校(吉林航空工程学校)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推行理
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迈出了教改实践的第一步。
通过教学改革,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实施的规律作了一些大胆的实践与探索.归纳为:实训环境企业化、课程设置模块化、配套教材任务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质量评价社会化。
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基础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不擅长抽象思维。
据调查,职校学生学习状态时:乐学10%,愿学35%,厌学50%,弃学5%。
大家可以交流自己学校在教改中的困难,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中职教育应考虑学生不善于抽象思维、不善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
如果采取学科课程形式让学生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然后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不善于储备理论知识,就更谈不上知识的应用。
所以,职业教育应按照工作实践的过程组织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建构理论知识,并力求建构的理论知识保持系统性。
学科课程虽然不适用于职业教育,但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优点不能轻易放弃。
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师培养需要专业带头人根据本专业特点根据老师的自身特点培养老师,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
国外做过这样的实验,给学生一本教材,学生仅经过阅读,能记住所学知识的10%;由教师认真讲解,学生能记住20%;让学生看一遍教材,再口述内容,学生能记住30%;如果让学生边看边讲解原理,学生能记住50%;若教师能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内容并由学生将心得向大家展示,学生能记住70%;若由学生看过教材,再动手做一做,最后将劳动成果向大家展示,则学生能记住90%。
此实验说明理实一体化学习是最好的学习。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理实一体化课程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高职示范校建设,给中职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范式、学习领域课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等,这些课程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青岛姜龙
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不配合什么都白搭。
确实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教育来当老师,会有很多不适应。
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社会实际需求、不然让学生学写没用的陈旧的内容,很没必要。
主持人王桂莲:
苏老师今晚就分享他们学校的经验。
实训环境企业化、课程设置模块化、配套教材任务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质量评价社会化。
五化。
对于中职生理和实都很重要。
多买设备,多进人才。
其实让老师自己主动去改变会心甘情愿。
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这是最后的结果。
重庆彭职黄成玉:
中职学校好多都是讲究了理论而放弃实践.那怎么解决学校实训难题。
就是没有实训需要的器材。
山东烟台姜俊延: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好的理念,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设备不在多,在用得好。
让老师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
无论什么改革,动力是教师,阻力也是教师。
比如组织一堂更换机油的课程,如果老师亲自经历过这种业务,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