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世界自然遗产地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
建设的思考
荔波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利军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不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态智慧。

正是这一智慧,指导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开发自然、保护自然中繁衍生息,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当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金融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分为物质、制度、习俗、思想价值观念等多个层次。

狭义上讲,主要指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尚书》中讲“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为明。

”西方国家使用这一词汇,其意义是相通的,即指人类脱离愚昧而开化、社会经历黑暗而走向光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

文化与文明在许多意义上是相通的,文明可以看做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化较高的发展阶段。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自然、改造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其目的是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处于一种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状态。

荔波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有哪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对我们当代建设生态文明有重要意义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
1、远古的文明印证了文化植根于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

具有悠久历史、充满神秘色彩的水族水书,是水族古老的文字及其文化典籍,有学者研究认为,它形成于殷商时代,内容博大精深,是现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水书字型充分体现出最早造字时,有相当一部分取自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图案符号,以此表义、表形,体现人类文化起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世居在荔波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至今仍保持“敬山、敬树、敬石、敬水”等自然崇尚活动,少数民族立房建屋,搭桥修路,均依山就势,尽可能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古寨的村民都守护着自己的“风水林”、“风水树”,这些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在漫长的历史延续中,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契合,是构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隔共生,形成的生命遗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倡导生态文化,其核心任务是,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养。

为此,提几点建议:
(一)提高生态文化素养首要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生态文化素养的提高,不仅是环境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转变。

首先,要转变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把经济看作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环境可承载和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

其次,要转变人类生活的价值目标,树立一种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健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理念。

再有,要重视发掘和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
用于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二)大力开展环境科普,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养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是科普工作基本的永恒主题。

提升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对于倡导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生态环保知识的普及,提升公民的环保素质,使公众从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到提升生态价值观念,最终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是有效实施国家环境法律和政策、保护自然生态、防范环境污染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科普工作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既要从孩子抓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重视对成年人的宣传和教化;既有轰轰烈烈的形式,但更多的是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

(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制度的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的是改变我们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观念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但现实是,决定人们行动的不仅仅是理念和认识,还有利益驱使和外部环境的压力。

这就需要有制度的安排。

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才可能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权益的利益导向。

这里政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其中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兼顾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利益,选好平衡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