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晏阳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晏阳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 (3)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生计教育和 公民教育是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层面着手提高平 民的生活品质的教育。生计教育要开发“生产 力”,是攻“穷”、治“穷”的法宝,其目的在 于“吾及科学的知识技术,改善其生计组织,以 提高其经济生活”,促使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 (4)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公民教育是 攻“私”的利器,要轰开自私自利的壁垒,以培 养人民的团结力。“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 神,从根木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 团体生活,为生计教育而组织建立的自助社、合 作社等经济组织,也被公民教育用来训练平民互 助合作的品质,成为一种重要的公民教育形式。
• (4)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 乡村建设为目标。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然 已经严重失调,而教育的功能又在于延续文化而 求其进步,为重新整理和建设中国固有的文化, 不使失传,不使停滞,必须借助教育之功。同时, 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一个如何达到现代文明的 问题,是一个如何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洋 文化或者说是融取现代文明以求自身文化长进的 过程。所以说,建设必寓于教育,乡村的进步, 社会的改造。在乡村建设中,学校必然成为社会 的中心,教员必然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 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 造”。

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 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 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 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 学院)任院长。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 • 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 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 造促进会。 • 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 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 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顾 问。
• (2)社会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以成人为主,根据 成人的特点多采用讲演、戏剧、展览、电影等直 观教育方法。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老百姓 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版发行了多种平民读物和《农 民周报》;创造了“表证农家”,“表证”就是 由受过培训的农民公开表演,证明某一成功的实 际效应,让更多的农民从中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 量,从而信服并要求效仿。 • (3)家庭式教育。家庭式教育主要通过家庭会进 行,用横向联系的方法把不同地位的家庭成员组 织起来进行教育,如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 闺女会等,目的是使“家庭社会化’,使家庭中 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 •
• 三、三大方式: • 为进行“四大教育”,晏阳初提出了“三大 方式”,对应不同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教育 方法。 • (1)学校式教育。学校式教育主要以青少年 为主要教育对象,通过开办各种平民学校来进行, 除采用普通的讲授方法外,为了方便识字,还使 用了挂图、幻灯等工具,正如晏阳初所言:“图 画之能引起兴趣。又幻灯白布上的字甚大,人所 得的知识,85%是自目入,所以影响大。如使学 生口念;则目能受影响。幻灯之后,叫学生习字, 又受一种影响。有眼、耳、喉、手、口五种影响, 则无不能学之人。”在学校教育中,还采取了导 生制的方法,通过学生传授学生,最经济、最迅 速地普及教育,弥补教师不足的缺憾。
• •
四、“化农民”和“农民化”思想: 他认为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为此号 召知识分子们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 镜,换上一副农民镜。要做到农民化是非常不容 易的,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要努力在农 村作学徒,虚心给农民作学徒,给乡下佬办教育, 我们须从乡下佬学。因为农民虽然不知科学的名 词,未曾受过书本式的教育,却有实际生活的知 识与技术,因而值得学。那么怎么学?那就彻底 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惟有如此,才能深切了 解农民,懂得他们的需要,才能实在在进行乡村 改造。 • 可以说化农民和农民化是他、乡村教育理论: • (1)中国问题的症结:四个病症:“愚、穷、弱、 私”。对于此种现象提出相应的措施。 • (2)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是 当时乡村建设。他分析说,中国自周代就已脱离了阶级社 会,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对立,“中国旧社会可说为 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完全不同于西洋近代社会 的“个人本位”和“阶级对立”。 • (3)为什么中国社会改良唯有走乡村建设之路?首 先,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乡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的根在乡村, 要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其三,近百年来, 中国社会已被破坏得不堪收拾,乡村经济尤其陷于破产, 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从乡村建设起。
• 二、四大教育: • (1)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四人教 育之中,文艺教育包括文字教育与艺术教育,它是 攻“愚”的利器,目的是要发扬“脑矿”中的“知 识力’。它是平民求获知识的有效工具,为他们更 多地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能。文艺教 育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感受到知识和信 息的力量,并将这种力量投入到对自然和社会的改 造中去。 • (2)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卫生教 育目的在于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是攻“弱” 的良方。“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 的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生活,使人人 成为强健的国民”。晏阳初主张将卫生教育与创建 乡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相结合,从个人知识和社区 服务的双层面为平民的健康提供可能的帮助。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 一、生平 • 梁漱溟(1893一 )宇焕鼎,北京人(原籍广西桂林),当代著 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 梁漱溟早年就学于北京顺天中学。1917年,受蔡元培之聘, 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1924年离开北大,应山东曹州 中学之约,办理该校高级中学部。1927年.5月,南下广 州,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 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在广东期间,曾提议试办“乡治 讲习所”,未果。后至山西、河北等地考察村政。1929年, 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创办“河南村治学院”,自任教育长。 1930年在北京主编《村治》月刊。1931年在山东邹平县 创设_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下设研究部和训绩部?,自 任研究部主任,后任院长。该院以研究乡村建设理论和方 案、培养乡村建设运动干部为主旨。1939年11月,与沈 钧儒等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与黄炎培、 张澜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执行委员。全国解 放后,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约委员。
第十五章 晏阳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 一、生平(1890—1990) • 晏阳初在塾师兼乡医的父亲的教育下,他受到儒家文 化的熏陶。谙习时势的父亲也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 西学乃潮流所趋”。因此毅然将少年晏阳初送到几百里之 外的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 • 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 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 • 191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 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 • 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 士学位。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
• (2)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 • 乡农学校的教育从识字、唱歌的等最 “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公 共课程,如识字、唱歌等到普通课程和精 神讲话,尤重后者。另一类,各校根据自 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如学习植棉技 术。总之,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强调 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 活的需要。
梁漱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教育是一 个“很宽泛的东西”,其作用在于“绵续文化而求其进 步”。 “如果教育能尽其功用,论理说社会上不应当再有 暴力革命了.”他提倡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试图通过乡村 教育的普遍推行来改造中国的农村,进而改造中国社会。 具体方法是通过组织乡农学校来实现。他主张学校应当成 为地方社会的中心,教员应以社会之指导者自任。在他拟 订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中,提出办理教育的三 条根本原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分;教育宜放长及于 成年乃至终身,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 梁漱溟的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 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 化要义》等。其教育论文大多收集在《梁漱溟教育论文集》 一书,1945年6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 三、乡村教育实施: • (1)乡农学校的设立。 • 1931,在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 院,研究乡村建设,培养乡村建设人员,规划指 导实验区的乡农教育,为寻求民族自救之路作了 艰苦的探索。1933看开办了乡农学校。 • 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从教育程度上, 文盲和半文盲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 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向学 是村学的上层结构。其组织原则:其一,“政教 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其二,学校式的教 育和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