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认知偏差与人际交往障碍

浅谈认知偏差与人际交往障碍

浅谈认知偏差与人际交往障碍摘要:现代社会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际交往。

但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却往往容易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认清并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将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分析了影响人认知偏差的五大效应。

这种认知偏差往往不被人所觉察,但它却可能严重地影响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所以了解克服这些认知偏差很重要。

既可以规范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他人减少误会。

关键词:认知偏差人际交往障碍实例分析解决方法1.前言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形式。

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就会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能被周围的人喜欢,甚至仰慕,众人都以与之结交为荣幸和愉快;而有的人却被周围的人所嫌弃和疏远,孤零零地被拒斥在群体的活动圈子之外。

造成这种人际关系中的相容或相斥的原因,除了个人品质和人们相互协调上的影响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因素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是对交往对象真实情况的委曲和错觉,反映了人在人际认知中的非理性和主观性,所以如何克服这些认知偏差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很关键。

2.引起认知偏差的五大效应2.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人初次对他人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它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的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

对某一类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而且对以后的人际知觉会起着指导性作用。

江苏卫视有个比较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设置是让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有一次一个男嘉宾上场后由于紧张语无伦次,举止奇怪,惨遭所有女嘉宾灭灯。

他们都是首次见面,女嘉宾根据男嘉宾的表现,判断其猥琐、胆小、窝囊、没气质,最后选择灭灯。

其实女嘉宾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男嘉宾,就因为首因效应而把男嘉宾淘汰掉了。

可能男嘉宾在台下是一个风趣幽默,大方的人,只是因为在台上太紧张而已。

2.1.2对首因效应的分析首因效应的产生可能与我们的知觉的恒常性有关。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改变了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它其实是我们的知识经验使得我们得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对人的知觉也是如此,初次与人见面,我们通常是没有其他的有关信息可以参照的,但是以后的交往我们就会自觉地按照过去得到的有关信息,尤其是用初次的印象来解释当前的信息。

可以看出,首因效应反映了人对他人的一种外部的认识,而不是本质的认识。

所以仅凭第一印象来评价他人的行为和人格,并将其作为进一步交往的基础是不全面的。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所以应当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纠正因第一印象而造成的错觉与偏见。

2.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不加分析的扩展到其他方面去,只凭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就认为他还有其他方面的品质或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仅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又称光环效应。

2.2.1晕轮效应的实例在学生时代,这个效应表现得很明显。

一般家长在谈到别人家的孩子时,只要孩子的成绩好或者拿过什么奖,都会说这是一个好孩子。

然而,孩子的思想品德、是否尊重父母和对同学友善等方面就会被忽略。

晕轮效应的成因与我们知觉上的整体性有关。

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晕轮效应的缺点就在于以点盖面,以偏概全。

因为有时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但我们却习惯于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这样势必会牵强附会的误推出其他特征。

晕轮效应多在所获信息较少,又要做出判断的情况下出现。

只有多方面的了解一个人以后再作判断,才能克服看待他人时以偏概全的偏见。

2.3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即人们对于一个人最后所留下的印象记忆比较深刻,最后的印象会冲淡或盖过以往的印象,对行为发生重大的影响。

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也称为“新颖效应”。

2.3.1近因效应的实例美国曾有一家很著名的航空公司,为人们提供很好的旅途服务,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然而,由于一次意外的坠机事故,该公司受到了各方面的谴责,很多人都认为如此优秀的航空公司,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并认为是不可原谅的。

不久之后,该公司倒闭了。

人们仅仅只是看到了眼前的事故,然而该公司之前所有的好都被人视而不见了。

2.3.2对近因效应的分析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你可以为人家做很多好事,但如果最后做了一两件错事,那你做的那么多好事估计是白费了,因为这两件错事让人家记住了你的坏,忘记了你对他的好。

可见人际关系的独特与复杂。

或许这是人喜新厌旧,对自己不好的事情反而印象深刻。

2.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把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形成了对某一类人或事物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它会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

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感知某类对象,因而对该类对象逐渐地形成了固定化的印象,刻板印象基于一定的事实,可能产生正确的判断,但很多刻板印象也会歪曲判断。

2.4.1社会刻板印象的实例很明显的就是一般认为东北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上海人机灵聪明却有浓厚的排外思想。

然而如果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容易就产生认知偏差。

比如说如果你的生活环境中出现了一个上海人,你却怀着这种认知不去和其交往,可能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朋友。

2.4.2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分析刻板印象的产生与我们知觉的选择性有关。

当我们面对纷繁多样的客观事物时,不能同时接受所有的信息,而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并且会抓住事物最明显或最典型的特征。

同样在人际知觉中,选择性使我们很快对一个人进行分类,判断出他的典型特征。

但是应该看到,这源于种种并不反映人的共性或本质的概念模式,有时仅仅是出于偏见。

我们往往把好的特征归为好人所特有,坏的特征归为坏人所专有。

应当承认,刻板印象有时是人们认识交往对象的一种捷径,节省了认知能量,可以使人迅速快捷的对认知对象做出判断。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生活背景、经济和文化条件下的人容易产生许多共同特征,但是他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总有个体差异,有时甚至很大,所以不能以这种刻板印象来看待所有同一类的人。

2.5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

实质在于“强加于人”。

2.5.1投射效应的例子一行驾着车去青藏高原考察的,在一望无边的高原上不知道通向目的地的马路是哪个方向,于是就问了一个当地人。

那个当地人随即表示他可以上车帮他们指明方向,于是他就上车了。

其中有一个人就想这个人不纯粹。

后来,在车行驶了两三个小时后,那个当地人说前面没有岔路了直走就可。

这时,那一行说要送他回去。

可那个当地人坚决不让,要知道汽车行了两三个小时,人得走多久啊。

2.5.2投射效应的分析这也许是指人往往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及判断行为,总把自己的行为和观点特征赋予他人身上,总是倾向于假设其他人会做出与自己一样的反应。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往往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许多困惑,所以在和他人交往时应当多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多从交往对象的角度去思考,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信念来处理遇到的情况,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只顾自己愿望、甚至是自私自利的人。

3.生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认知偏差当我们看待一件事情时,往往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收集足够多的信息。

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旁观者和当事人对事情的解释。

这两者的解释往往不同,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等。

旁观者往往只看到了一面,而不了解事件发生历史情境。

4.如何克服因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4.1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交往对象及其行为社会认知偏差广泛存在于人际交往活动中,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认知偏差产生的情境和条件不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如前所述,首因效应是由学生根据交往对象的最初信息(如相貌、言谈、举止等)而形成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与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是由最后印象引起的。

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人们有可能对交往对象本人及其最新表现作出草率判断,从而最后得出一种静止的、机械的判断结果和结论。

因此,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结合起来对人、对事进行感知。

首先,要预防两种效应的消极影响,既不能“先入为主” , 也不能不看过去,只看现在,而应该用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交往对象与其行为,把对人、事的每一次感知,都当做我们认知事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其次,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两种效应的积极作用,做事要善始善终,俗语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2用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交往对象及其行为许多社会认知偏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看待人或事不够全面。

如晕轮效应,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

在它的影响下,在人际交往往往只抓住了交往对象个别特征,而忽略其他,习惯于由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多了解对方,防止以一当十,以偏概全,自觉消除这类认知偏差的消极影响,做到公正、合理、全面地评价及对待每一位交往对象及其行为。

同时,还应该利用该效应的影响,比如通过优化自己的言谈举止,培养好的外在形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等方法,使自己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4.3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尤其是重视个性的原则如前所述,社会刻板印象有两种作用,积极作用是使认识他人的过程简单化,有助于对某一个人、某一群人作出概括性的反映,借助某一类人的共性,人们可以推测某一个人可能会有的共性,但刻板印象并不一定合乎实际,即使在同一类人中,每个人除了具有类的共性,还有自己的个性,两者是有差异的。

在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体系对不同的人群分类,再将其交往对象及其行为对号入座,这种只重视共性、忽略个性的交往方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人际交往,因此应坚持共性和个性统一的原则,尤其是重视个性的原则,在认识他人时,要作具体观察,尽量避免“贴标签”、模式化,避免用“有色眼镜”去看人。

4.4克服主观心理因素对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影响“从勒温开始,社会心理学家已认定,决定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世界的主观知觉,而不是对刺激环境的客观描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