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结合病机分析完带汤的组方原理,方中配伍柴胡、芥穗、白芍有何意义?\ 【组成】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症。
带下色白,清稀无臭,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证治机理】本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
《傅青主女科》云:“带下俱是湿证……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脾虚则水湿内停,肝郁则疏泄失权,带脉不固,湿浊下趋,故带下绵绵、色白、清稀无臭。
脾虚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故肢体倦怠。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清气不升,故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缓濡弱为脾虚湿盛之象。
法当益气健脾,疏肝解郁,化湿止带。
【方解】:
方中重用白术、山药益气补脾,白术尤善燥湿化浊,山药并能补肾以固带脉,共为君药。
人参补中益气,以助君药补脾之力。
苍术燥湿运脾,车前子利湿泄浊,以增君药祛湿之能。
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为臣药。
佐以陈皮理气燥湿,既可使君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
柴胡、芥穗之升散,使白术可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可舒达肝气郁滞,均为佐药。
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
诸药相配,使脾气健运,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清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配伍特点】:本方补脾与祛湿相配,浮土与抑木相合,肝脾同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使脾旺则湿浊自化。
临床应用:带下病
带下病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带下病指带脉以下的所有疾病,而狭义则指与女性相关的疾病,即常说的带下病。
相当于西医妇科疾病中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肿瘤等疾病。
《傅青主女科》阐述了带下的病因病机: “白带乃湿盛而火衰, 肝郁而气弱,青带乃肝经之湿热;黄带乃任脉之湿热;黑带乃火热之极;赤带亦湿病,火热之故也”。
临床上带下病证型虽多,但以脾虚型为多见,《女科经纶·带下门》中记载: “白带多是脾虚……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
因此完带汤在带下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多。
临床表现: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或粘稠无臭味, 面部浮肿, 脘闷纳呆, 腰膝酸软, 疲惫肢重, 少腹畏冷, 或大便溏泻, 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药用完带汤加减: 炒白术、炒山药、苍术各 30g, 党参、白芍各 15g,车前子 10g,甘草、陈皮、黑荆芥、柴胡各 6g。
白带如崩者加乌贼骨 10g,煅牡蛎 30g, 煅龙骨 20g, 赤石脂 30~ 50g;
阳虚腰痛者加鹿角霜、巴戟天、补骨脂各 10g, 杜仲 15g;
白带兼黄色或有气味者,加黄柏 10g;
少气懒言,腹部坠胀者加黄芪 15g。
典型病例张某, 女,34岁, 2002 年 8 月来诊。
患白带过多已2年余。
带下色白如涕, 无臭,面色无华, 四肢不温,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 腹部有坠胀感, 纳少, 便溏, 两下肢轻度浮肿, 舌质淡, 苔薄白腻,脉缓弱。
法当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投方以完带汤加黄芪、赤石脂治之。
每日 1剂, 水煎分 3次服。
首服 3 剂, 白带止,诸症好转, 继服 3 剂治愈。
随访3年,无复发。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素体脾虚, 或思虑劳倦过度,饮食失节, 损伤脾气, 运化失常, 水谷之气不能化生精微,反聚而为湿流注下焦, 浸渍任带而成带下之疾。
《妇科玉尺》云: “因气虚, 脾精不能上升而下陷也。
”明·吴昆云: “气陷下焦则白带。
”也有因脾虚湿盛, 反侮于肝, 肝郁化热,或湿蕴日久, 而致湿热下注者而成带下之疾。
完带汤方中,重用炒白术、炒山药、炒苍术健脾除湿为君, 党参益气健脾为臣,四药合用, 使脾旺健运,则湿无由生;佐以白芍、柴胡舒肝解郁,黑荆芥收敛止带, 陈皮益气健脾,车前子利水除湿;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共成益气健脾、除湿止带之剂。
再加黄芪补气升阳,赤石脂固涩止带, 用之得当,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