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24朱熹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24朱熹

朱熹墓
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
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 朱熹继承、 认为尧、 论,认为尧、舜、禹、汤、文、 周公、孔子、 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 到孟子以后中绝了。 传,到孟子以后中绝了。他认 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 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 程夫子兄弟者出” “程夫子兄弟者出”,“续夫 千载不传之绪” 千载不传之绪”(《中庸章句 ),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 序》),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 他宣扬道统, 的。他宣扬道统,也就是认为 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 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 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 人称为程朱学派. 人称为程朱学派.
Have A Break! Break!
2. 未发已发
“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为未发已发之不同耳。若不以未发已发分 之,则何者为性,何者为情耶?”(《答何叔京》 之,则何者为性,何者为情耶?”(《答何叔京》) “情之未发者性也,是乃所谓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发者情也, 其皆中节则所谓和也,天下之达道也。”(《太极说》 其皆中节则所谓和也,天下之达道也。”(《太极说》)
2. 理气动静
“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 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 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卷九十四)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 (同上)
三. 太极与理一分殊
太极 理一分殊
1. 太极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答程可久》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答程可久》)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 (《语类》卷九十四) 语类》
第二十四讲:朱熹
The Philosophy of Zhuxi
理学 理与气 太极与理一分殊 心、性与情 格物致知 理欲之辨
一. 理学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生于公元1130 1130年 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 建炎四年), ),死于公元 建炎四年),死于公元 1200年 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 ),祖籍徽州婺源 祖籍徽州婺源( 年),祖籍徽州婺源(今 属江西)。 属江西)。
3. 心统性情
“心主于身,其所以为体者,性也;所以为用者,情也,是以贯乎动 静而无不在焉。”(《答何叔京》 静而无不在焉。”(《答何叔京》) “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统如统兵之统,言 有以主之也。”(《语类》 有以主之也。”(《语类》卷九十八)
五. 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 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 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 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 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补大学格 物传》 物传》)
2. 人心与道心
朱熹把心分为 “道心”和“人心”。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 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 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 善的心,是“人欲”。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 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 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所以他说:“只 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所以他说:“只 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 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 是道心。”(《语类》 是道心。”(《语类》卷七十八)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 人欲”才能“复尽天理”。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才能“复尽天理”。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语类》卷十三)因此,“学者须是革尽人欲, 欲胜,则天理灭。”(《语类》 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同上)。
六. 理欲之辨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 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之 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 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语类》 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语类》卷四),“人物之 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黄道夫》 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黄道夫》)。 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其所禀受的理,表现为天命之性(后来的 程朱学派也称之为“义理之性”);其所禀受的气,构成为身体,而 程朱学派也称之为“义理之性”); 气与理结合在一起,就表现出气质之性。他说:“论天地之性,则专 气与理结合在一起,就表现出气质之性。他说:“论天地之性,则专 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答郑子上》 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答郑子上》)
2. 理一分殊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 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 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 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 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文集·答黄伯商》) 文集·答黄伯商》
四. 心、性与情
心与性 未发已发 心统性情
1. 心与性
朱熹以为理在气之先,心却是有形体以后才有的。他又说:“心者气 朱熹以为理在气之先,心却是有形体以后才有的。他又说:“心者气 之精爽。”(《语类》 之精爽。”(《语类》卷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 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同上)。 心虽然是“理与气合”而后有,但也可以说心包含了理与气。他 说:“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静是阴阳”(《语类》卷五),又 :“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静是阴阳”(《语类》 说:“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同上) :“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同上)
七. 思考
论述朱熹的理气观。 评论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谈谈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Next Time:陆九渊 Time: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朱熹
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 朱熹著作甚多, 四书集注》 是《四书集注》、《太极图说 通书解》 解》、《通书解》等。他平日 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 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 语类》 语类》。
朱熹手迹
朱子全书
二. 理与气
理气先后 理气动静
1. 理气先后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 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 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一)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同上) “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 (《语类》卷一) 语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