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语学习难点及要注意几个问题论文

日语学习难点及要注意几个问题论文

浅谈日语学习的难点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1-0063-01
摘要:本文对日语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
了几个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语学习难点问题
一、日语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 无学习目标,凭一时热情。

初学日语的人,首先要解决“何
のために日本語を学ぶか”的认识问题。

出于什么动机,学习的有
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有哪些,怎样和专业结合,是否有长期学习的
打算等等。

要有精神准备,因为,这些都是推动学习的动力。

如果不
是这样,仅凭一时的热情,是心血来潮,那最好不要学习了。

否则,浪
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必说,你自己也很痛苦。

有明确的学习目
标并始终坚持刻苦学习的人,才能攻克日语。

(二)怀着好奇心,不系统学习。

毋庸置疑,“五十音图”非常
容易学,另外,还有我们熟悉的汉字不用学习就知道其意思。

可有不
少的人学完之后,不是在系统学习上下功夫,却下功夫学习“日常会
话用语”,生拼硬背一些社会交际语言以为能说日语了,沾沾自喜。

这种“只言片语”式的学习方法,能说是学习日语的途径吗?到头来
害了自己,最后只好中途退场,承认日语“难。


(三)只企盼速成,感叹速不成.初学日语的人,恨不能马上就
学会的着急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学习日语也不可能一口就吃
成个胖子,那根本不现实。

如同小孩学走路一样,刚会站立就想跑,岂不是摔跟头?学习外语是时间比较漫长并且具有耐性程度很强的脑力劳动,即慢功夫。

在语言学习过程期间,各课教程安排内容都是具有时间性的,是成比例的,不是随意舍取的。

若用了半年时间,学习完一年的课程,单纯追求速度,所学的课程似懂非懂,有谁会认为日语简单呢?没有,都会说日语很难。

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式,究竟能学会多少日语是可想而知的。

(四) 无语言环境,学不成日语。

若是在国外那样的环境里学习日语,不学都会,咱国内没这样的语言环境,学也不会。

”有很多的人这样说。

不错,学外语与语言环境密不可分,问题是,不可能也不现实凡是学外语的人都到国外去,难道不去国外就学不成日语?说法偏见,事实并非如此。

语言分为书面体和口语体两种,这两种体裁的语言比较看,口语体依赖于外界环境相对多一些,书面体相对差一些,这是人所共知的。

关键是你怎样利用环境,学习环境(气氛)可以创造,如常找人交谈、常听录音、常去“外语角”、常参加一些有外语内容的活动等等。

如何利用环境由你来把握,这方面应该说不是很难的吧。

(五)注重“啃”书本,很少去运用。

国内,外语教学首先从书本开始无可非议,学习任何知识大体也都是如此,可以说,先学习理论,后进行实践吧。

但有例外,如先实践后学习,当然,实践也是一种学习了。

在这里,本文想说的是,处理好学习与运用的关系问题。

笔者认为,单纯从书本上学习外语是远远不够的,起码学不到真正的、
具有生命力的、内涵情感丰富的语言吧。

人们说,学外语,模仿非常重要,这话讲的不错,而模仿只有在运用中来实现。

外语学习的怎么样,只有通过运用来检验,从中清楚不足之处。

说到运用,自然包括“听”、“说”、“读”、“写”、“译”这几个方面,从简单的开始,大胆进行练习,听不懂再问,不要怕说错,尽可能快些读,最好是默写,翻译有趣读物等等。

在“读”、“译”方面,选择一些稍有难度的题材,来验证你的自由运用的能力。

在学习日语的初级阶段,尤其不要忽视应用所带来的特殊功效,因为,它对你今后的学习将产生巨大的
推动作用。

二、日语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留意日语的汉字与汉语汉字。

笔者自学习日语以来,曾多次被人问起:“日语好学吗?”“听说日语很好学!”当笔者反问“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时,对方大多不假思索地说:“总觉得是这样,因为日语也用汉字呀。

”的确,日语中一部分汉字是引用中国古代的繁体字,但还有一部分是日本人独创的汉字,如“峠(山巅)”“畑(旱田)”等,这部分汉字被称为“和制汉字”;还有一部分日语汉字词汇与汉语同形异义,如“手紙(信)”“娘(女儿)”;多数更是形不同义不近,如“映画(电影)”“泥棒(贼)”等。

如果仅凭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就会闹出很多笑话。

曾经有一名实习生负责去机场迎接日本客人,把“我们会有专车去接您,”说成“‘専車’で迎えにします”其实日语里并没有“専車”一词,结果客人以为是“戦車(战车)”,吓了一跳,这就是缺乏对日语汉字的了解,抱
着侥幸心理盲目凭借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优势”胡乱照搬,从而闹出笑话。

还有一些词汇,诸如“乗”“強”“隆”“勤”,这些词汇同汉语的“乘”“强”“隆”“勤”近乎完全相同,但只要是细心的学生,总会发现它们的差异之处。

(二)留意中日间的非语言交流。

现代日语教学越发注重跨文化交际学习,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非语言。

根据西田ひろ子,在日常会话中,我们从语言交流本身能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只有35%,而帮助我们理解的剩余65%的信息量则来自非语言交流,其中包括场景、音色、服装、发型、脸色、姿势、视线、胳膊的位置、和对方的距离等等。

这些因素是深受该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的。

中国和日本作为不同的国家自然有各自不同的传达非语言信息的方式。

例如,中国人在与人交谈时,习惯盯着对方脸部,以表示我在仔细倾听你的讲话。

但日本人则习惯有间隔地发出“嘿、嘿”的应答声来表示自己在倾听对方的讲话。

另外,日本人育人见面打招呼习惯“鞠躬”,中国人对于这一点是不能适应的。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点头哈腰”是一种卑躬屈膝的懦弱和谄媚的表现,这样做会显示自己是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

还有提到服饰,日本驻华使馆的井出敬二公使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礼仪讲座上曾经说过,在日本公司里工作的女性职员最好不要穿紧身的牛仔裤。

因为在日本,女性职员上班时的职业装是西裤或裙子,穿牛紧身仔裤会给人以不正式、不端庄的感觉。

但在中国的公司里一般没有这样的硬性要求。

(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数千年的交往历史使中日之间形成了“恩怨情仇交织”的关系,复杂的历史关系必然造成彼此之间的理解隔膜。

不言而喻,“八年艰苦抗战”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抹去的心头的痛,但对于那场惨无人道的日本侵华战争,现在除了试图复活军国主义的少数日本右翼势力外,可以说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视其为罪恶的。

从和平友好的立场出发,日语学习者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中日历史问题,抱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放宽胸襟、平整心态,平静地学习日语,这样才能真正爱上日语,从而加深对日本社会的认识。

文化是无国界的,优秀的文化是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是可以共同享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