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1 总体说明1.1徐州基本情况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辖区面积1125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037.3平方公里。
为我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是国务院批准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2012年末,全市GDP为4016亿元,同比增长13.2%,居全省第五位,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位,城市经济总量入围全国30强。
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76.6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38万。
1.2 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通常认为,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即可修建轨道交通。
但据有的报告分析,若期望地铁项目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城市人口在150万以上则是适当的选择。
我国则规定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以考虑修建轻轨交通系统,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以考虑修建地铁交通系统,或者两者相结合,具体要由城市的客运需求、经济实力和其它相关因素来决定。
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过高的造价不仅使多数城市难以承受,盲目建设还容易造成国民经济的局部失衡,为此,国务院于2003年明确指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并且规定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应达到的基本条件: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2)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3)城市人口超过700万,城区人口在300万以上。
3)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要达到单向高峰3万人次每小时。
4)依据徐州市相关财政、人口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末:5)徐州市区一般预算收入134.4亿。
6)徐州市区实际居住人口(户籍人口加暂住人口)为321.24万。
7)徐州市区国民生产总值1600元。
综合上述条件以及徐州市目前公交客运量,徐州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条件是具备的。
1.3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年限与依据轨道交通建设的年限可以分为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
1)近期规划:主要研究线网重点部分的修建顺序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此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
2)远景规划:是研究城市理想发展状态下轨道交通系统合理的规划,因此没有具体的年限。
依据徐州市相关城市规划、江苏省对徐州的规划要求和国家相关规范后,现对徐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年限做出判定:规划年限:2013-2050年。
近期规划:2013-2020年。
中期规划:2021-2030年。
远期规划:2031-2050年。
规划依据:1)《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2)《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2020年)3)《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1年)4)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8年)5)《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8)《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年)1.4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1.4.1 指导思想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突出加强枢纽建设,注重多种方式有机衔接,加速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以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水平,引导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改善城市综合环境,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4.2 基本原则1)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适当留有余地。
2)满足城市主干客流的交通需求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根本原则。
3)规划线路要尽量沿城市干道布设。
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线路布置要使线网密度适当、乘客换乘方便、换乘次数少。
5)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网与轨道线网要衔接配合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6)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各条规划线路上的客运负荷量要尽量均匀。
7)线网规划要与城市的性质、地貌和地形相联系8)环线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
1.5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安排徐州轨道线网规划体现分阶段城市建设重点,考虑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保持一定弹性等原则,但总体规划思路和交通方向不变。
遵照国家相关建设规划及管理条例和徐州市近期及远期的发展态势,在对徐州市区人口、经济等考虑后对线路作出规划。
展望至本世纪中叶,徐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5条线路,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完成。
下面对此三个阶段规划进行概述:近期规划:时间为2013年-2020年。
目前,徐州市发展存在两条主轴线,分别是东西向(老城——坝山方向)和东南向(老城——徐州新区方向),因此,为满足轨道客运要求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对应两条主轴线的轨道交通1号线和轨道交通2号线。
争取2013年年底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力求在2018年完成一期工程。
2016年开始着手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并力求在2020年完成2号线一期工程。
中远期规划:时间为2020年-2050年为加强老城区与新城区的联系,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轨道交通4号线、轨道交通5号线。
其中轨道交通3号线在2020年开始建设一期工程,争取在2030年完成建设工作投入运营;轨道交通4号线争取在2025年开工,力求在2040年之前完工;轨道交通5号线视情况适时实施,并力求在2050年之前完成建设工作。
2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2.1 徐州市现状与发展预测2.1.1 城市现状城市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76.6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38万。
社会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末,全市GDP为4016亿元,同比增长13.2%,居全省第五位,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位,城市经济总量入围全国30强。
城市空间结构逐步转变:城市框架已经拉开,正由单中心结构向组团式过度。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多项指标增速放缓、工业经济困难较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交通拥堵等问题。
2.1.2 发展预测倚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历史文化优势,预计在近期,到十二五末综合经济实力迈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超过5000亿元,均量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0亿元,经济增长高于苏北、高于周边地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综合经济实力在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的领先地位,经济总量进入长三角城市前8名、我国大陆地级以上城市前30名。
远期,伴随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影响,预计城市经济也将会快速增长。
2.2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2.1 徐州市城市性质及发展规模徐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黄淮平原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
徐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
现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新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亚洲硅都”美誉。
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宛如斜挂于历史苍穹中的璀璨星河。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
根据已知数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约1000万,城市化水平58%左右。
主城区城市人口2010年为156万,2020年为200万。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151.40平方公里,人均97.10平方米;2020年为180平方公里,人均90平方米。
2.2.2 徐州市城市规划发展目标按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
将徐州建成以工程机械、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化工、能源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现代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2.2.3 徐州市城市空间结构规划2020年总人口约为3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00万。
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铜山、利国、贾汪、大许、双沟、郑集为六个重点发展组团及柳新镇、青山泉镇、汴塘镇、大吴镇、茅村镇、大彭镇、汉王镇、三堡镇、棠张镇、张集镇十个镇适度发展的“众星拱月”的大都市空间结构。
都市区外围的五个重点组团及各个城镇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共同发挥中心城市的整体功能。
铜山城区主要发展生活居住、公共服务以及高新技术、机械、食品和化工产业;利国主要发展采掘和冶金、机械加工、铸造业和旅游、贸易等产业;贾汪近期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以加工业为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外围组团;大许利用其交通和用地优势,主要承担由徐州市主城区扩散出的二、三类工业;双沟由观音机场、房村和双沟镇组成,是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航空产业及相关产业、科研服务产业等,同时利用观音机场发展物流产业;郑集重点发展粮食加工业和粮食市场,促进商业规模化,形成农、工、贸协调发展。
结合徐州周围山川形胜,通过设置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构建“两湖、两轴、三区、四楔、六山、八水”的生态格局框架。
利用原有的农田、河流及山体的整治改造,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组团隔离绿地,通过形成植物群落立体结构,营造一个生态效益高、景观效果好的城市中心隔离带景观。
构建完善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整合村镇建设用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
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规划区内基本农田。
2.3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3.1 徐州市交通现状1)客货运交通需求总量增长迅速。
2)居民出行居民平均出行次数伴随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出行耗时增加。
3)机动车持有量迅速增加,早晚出行高峰拥堵日趋严重。
由于机动车的迅猛增长导致道路资源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交通需求,引起交通严重拥堵。
4)公交体系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还不高。
市域公交覆盖率还不够,不能满足人们更多地出行需求。
5)交通设施完善,对外交通发达。
目前,市区道路设施呈现外环内方格布局,“三横五纵”道路骨架。
2.3.2 徐州市交通发展趋势1)交通需求总量成倍增长,由此前的不足500万人次,增长到近10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