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水处理工艺第一节工艺流程简介一、重力式流程自然(或斜板)除油—混凝沉降—压力(或重力)过滤流程。
重力式流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各陆上油田较普遍采用。
1、该流程处理过程脱水转油站来的原水,经自然收油初步沉降后,加入混凝剂进行混凝沉降,再经过缓冲、提升、进行压力过滤,滤后加杀菌剂,得到合格的净化水,外输用于回注。
滤罐反冲洗排水用回收水泵均匀地加入原水中再进行处理。
回收的油送回原油集输系统或者用作原料。
2、流程特点处理效果良好。
对原水含油量、水量变化波动适应性强。
自然除油回收油品好。
投加净化剂混凝沉降后净化效果好。
若处理规模较大时:压力滤罐数量较多、操作量大。
处理工艺自动化程度稍低。
当对净化水质要求较低,且处理规模较大时,可采用重力式单阀滤罐提高处理能力。
二、压力式流程旋流(或立式除油罐)除油—聚结分离—压力沉降—压力过滤流程。
压力式流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它加强了流程前段除油和后段过滤净化。
1、流程处理过程脱水站来的原水,若压力较高,可进旋流除油器;若压力适中,可进接收罐除油,为提高沉降净化效果,在压力沉降之前增加一级聚结(亦称粗粒化),使油珠粒径变大,易于沉降分离。
或采用旋流除油后直接进入压力沉降。
根据对净化水质的要求,可设置一级过滤和二级过滤净化。
2、流程特点处理净化效率较高,效果良好,污水在处理流程内停留时间较短旋流除油装置可高效去除水中含油,聚结分离使原水中微细油珠聚结变大,缩短分离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适应水质、水量波动能力稍低于重力式流程。
流程系统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稍高于重力式流程,现场预制工作量大大降低。
可充分利用原水来水水压,减少系统二次提升。
三、浮选式流程接收(溶气浮选)除油—射流浮选或诱导浮选—过滤、精滤流程。
浮选式流程主要是借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各油田生产实际需要发展起来的。
1、流程处理过程流程首端采用溶气气浮,再用诱导气浮或射流气浮取代混凝沉降设施,后端根据净化水回注要求,可设一级过滤和精细过滤装置。
2、流程特点处理效率高;设备组装化、自动化程度高,现场预制工作量小;广泛用于海上采油平台;陆上油田,尤其是稠油污水处理中有较多应用。
流程动力消耗大,维护工作量稍大。
四、开式生化处理流程隔油—浮选—生化降解—沉降—吸附过滤流程。
该流程适用条件:针对部分油田污水采出量较大,但回用量不够大,必须处理达标外排而设计的。
1、流程处理过程原水经过平流隔油池除油沉降,再经过溶气气浮池净化,然后进入曝气池、一级、二级生物降解池和沉降池,最后提升经砂滤或吸附过滤达标外排。
2、流程净化效果一般情况,经过开式生物处理流程净化,排放水质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要求。
应注意的是:少部分油田污水水温过高,若直接外排,将引起受纳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排放前淋水降温;少部分矿化度高的油田污水,进行除盐软化,降低含盐量,以免引起受纳水体盐碱化。
第二节除油一、自然除油1、基本原理物理法除油,根据油水密度不同,达到油水分离。
该种方法:忽略了进出配水口水流的不均匀性。
忽略油珠颗粒上浮中的絮凝等因素的影响,认为油珠颗粒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重力分离。
a、假定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相等,且油珠颗粒上浮时的水平分速度等于水流速度;b、油珠颗粒以等速上浮;c、油珠颗粒上浮到水面即被去除。
Stokes公式说明的问题:(1)颗粒与水的密度差(rw-ro)愈大,它的浮升速度愈大,成正比关系。
当r w>r o时,u>0,颗粒下沉;当r w<r o时,u<0,颗粒上浮;当rw=ro时,u=0,颗粒既不下沉也不上浮。
(2)水的粘度m愈小,上浮速度愈快,成反比关系。
因粘度与水温成反比,故提高水温有利于上浮。
(3)颗粒直径d愈大,浮升速度愈快,成平方关系。
因此随粒度的下降,颗粒的浮升速度会迅速降低。
实际水处理过程中,水流呈层流状态的情况较少,所以一般只能去除d >20mm的颗粒。
2、装置结构自然除油设施一般兼有调储功能,油水分离效率不够高,通常工艺结构采用下向流设置。
二、斜板(管)除油斜板(管)除油是目前最常用的高效除油方法之一,是一种物理法除油。
1、基本原理斜板(管)除油基本原理是“浅层沉淀”,又称“浅池理论”。
若将水深为H的除油设备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分离池,当分离池长度为原除油区长度的1/n时,处理水量与原分离区相同,且分离效果完全相同。
为便于浮升到斜板(管)上部油珠的流动和排除,把浅的分离池倾斜一定角度(一般为45°~60°)。
2、斜板除油装置立式和平流式两种,油田上常用的是立式斜板除油罐和平流式斜板除油罐。
(1)立式斜板除油罐结构形式与普通立式除油罐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在普通除油罐中心反应筒外的分离区一定部位加设了斜板组。
对斜板材质要求:在污水中长期浸泡不软化、不变形、耐油、耐腐蚀。
工作过程:含油污水从中心反应筒出来,在上部分离区进行初步的重力分离,较大油珠颗粒分离出来。
污水通过斜板区进一步分离分离后的污水在下部集水区流入集水管,汇集后由中心柱管上部流出。
斜板区分离出的油珠颗粒上浮至水面,进入集油槽后由出油管排出到收油装置。
立式斜板除油罐的主要设计参数:斜板间距80~100mm 斜板倾角45°~60° 斜板水平投影负荷 1.5×10-4~2.0 ×10-4m3/(s﹒m2) 其它设计数据与普通除油罐基本相同。
实践证明:在除油效率相同条件下,与普通立式除油罐相比,同样大小的斜板除油罐的除油处理能力可提高1.0~1.5倍。
(2)平流式斜板隔油池平流式斜板隔油池是在普通的隔油池中加设斜板构成。
一般是由钢筋混凝土做成池体,池中波纹斜板大多呈45°安装。
隔油池原理:隔油池是用自然上浮法分离、去除含油废水中可浮油的处理筑物。
构造:废水从池的一端流入池内,从另一端流出。
在流经隔油池的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密度小于1.0而粒径较大的油类杂质得以上浮到水面上,密度大于1.0的杂质则沉于池底。
在出水一侧的水面上设集油管。
工作过程:进入的含油污水通过配水堰、布水栅后均匀而缓慢地从上而下经过斜板区,油水泥在斜板中分离。
油珠颗粒沿斜板组的上层板下,向上浮升滑出斜板到水面,通过活动集油管槽收集到污油罐,再送去脱水;泥砂沿斜板组下层斜板面滑向集泥区落到池底,定时排除;分离后的水,从下部分离区进入折向上部的出水槽,然后排出或送去进一步处理,而由于高程布置的原因,污水进入下一步处理工序,往往需要用泵进行提升。
三、粗粒化(聚结)除油粗粒化:含油污水流经装有填充物(粗粒化材料)的装置后,使油珠由小变大的过程。
这样,更容易用重力分离法将油除去。
粗粒化处理的对象:水中的分散油。
1、理论依据对于温度一定的特定污水,油珠上浮速度与油珠粒径平方成正比。
若在污水沉降前设法使油珠粒径增大,可加大油珠上浮速度,进而使污水向下流速加大,便可提高除油效率。
粗粒化法(聚结)可达到增大油珠粒径的目的。
2、粗粒化的机理有两种观点:润湿聚结;碰撞聚结润湿聚结理论建立在“亲油性”粗粒化材料的基础上。
当含油污水流经亲油性材料组成的粗粒化床时,分散油珠在材料表面润湿吸附,材料表面几乎全被油包住,再流来的油珠更容易润湿附着在上面,油珠不断聚结扩大并形成油膜,在浮力和反向水流冲击作用下,油膜开始脱落,在水相中仍形成油珠,但比聚结前的油珠粒径大,从而达到粗粒化的目的。
具有该种特性的聚结材料:聚丙烯塑料球,无烟煤等。
碰撞聚结理论建立在疏油材料基础上。
由粒状的或纤维状的粗粒化材料组成的粗粒化床,其空隙均构成互相连续的通道,如无数根直径很小交错的微管。
当含油污水流经该床时,由于粗粒化材料是疏油的,两个或多个油珠有可能同时与管壁碰撞或互相碰撞,其冲量足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个较大的油珠,达到粗粒化目的。
具有该种特性的聚结材料:蛇纹石,陶粒等。
需澄清的问题无论是亲油的或是疏油的材料,两种聚结同时存在。
亲油材料以“润湿聚结”为主,也有碰撞聚结。
原因是污水流经粗粒化床,油滴之间也存在碰撞。
疏油材料以“碰撞聚结”为主,也有润湿聚结。
原因是当疏油材料表面沉积油泥时,该材料便有亲油性。
无论是亲油性材料还是疏油性材料,只要粒径合适,都有较好的粗粒化效果。
3、粗粒化材料(聚结板材)的选择分类:形状:粒状(重复使用);纤维状(一次性使用)材质:天然的(无烟煤、蛇纹石、石英砂等)人造的(聚丙烯塑料球、陶粒等)选用原则:耐油性好,不能被油溶解或溶胀;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且不易磨损;不易板结,冲洗方便;一般主张用亲油性材料;尽量采用相对密度大于1的材料;粒径3~5mm为宜;货源充足,加工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常用聚结板材的特性:聚丙烯、塑料钢塑料聚结板属润湿聚结范畴;纯聚丙烯板材,当吸油接近饱和时,纤维周围会产生油水界面引起的分子膜状薄油摸,吸油趋于平衡,影响聚结效果;玻璃钢材质吸油时,对油水界面引起的分子膜状薄油摸影响较小,吸油功能可保持良好,但板材加工难度大;碳钢、不锈钢聚结板材属碰撞聚结范畴,板材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后,亲水性能良好。
不锈钢板聚结效果优于碳钢板,其运行寿命大于碳钢板,但不锈钢板造价远高于碳钢。
4、粗粒化(聚结)装置单一式一般为立式结构:下部配水,中部装填粗粒化材料上部出水组合式一般为卧式结构:前端为配水部分中部为粗粒化部分中后部为斜板(管)分离部分后部为集水部分聚结分离器采用卧式压力聚结方式与斜板(管)除油装置结合除油。
工作过程:原水进入装置前端,通过多喇叭口均匀布水,水流方式横向流经三组斜交错聚结板,使油珠聚结,悬浮物颗粒增大,然后再横向上移,自斜板组上部均布,经斜板分离,油珠上浮聚集,固体悬浮物下沉集聚排除,净化水由斜板下方横向流入集水腔。
四、气浮除油1、基本原理气浮:在含油污水中通入空气(或天然气),使水中产生微细气泡,有时还需加入浮选剂或混凝剂,使污水中颗粒为0.25~0.35 mm的乳化油和分散油或水中悬浮颗粒粘附在气泡上,随气体一起上浮到水面并加以回收,从而达到含油污水除油除悬浮物的目的。
具体过程:通入空气→产生微细气泡→SS附着在气泡上→上浮应用:自然沉淀或上浮难于去除的悬浮物,以及比重接近1的固体颗粒。
2 气浮的理论基础水中颗粒与气泡粘附的条件水、气、固三相混合体系中,不同介质表面因受力不均衡而存在界面张力,气泡与颗粒或絮体一旦接触,由于界面张力存在会产生表面吸附作用。
2)润湿周边:三相间的吸附界面构成的交界线。
与润湿接触角有关系。
3)亲水吸附与疏水吸附泡沫的稳定性(1)不稳定的后果:气泡浮到水面后,水分很快蒸发,泡沫极易破灭,会使已经浮到水面的污染物又脱落回到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