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1 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 1.1 乌镇概况--------------------------------------------1 1.2 乌镇街道和建筑--------------------------------------2 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 ---------------------------------3 2.1 巷街 ----------------------------------------------4 2.2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 2.3 街道空间艺术----------------------------------------6 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 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 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 3.3 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 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 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 ----------------------------------------10 4.3披檐,临水敞廊--------------------------------------11 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 前言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水乡古镇街道的空间艺术魅力。乌镇民居与环境景观体现了民居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街道空间、以河成街、街河一体、回归街道、尊重传统。
一:乌镇古建筑概貌 1.1 乌镇概况
乌镇,江南水乡古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地处上海,杭州与南京三大城市中间,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1300多年的历史沉积赋予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建筑传统景观:镇内一幢幢 民房,临河而建,傍桥而市,石栏拱桥,过街卷门,深宅大院,体现出江南以水建城的村镇特点。它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 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它属于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是依据自然的地势、地貌、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而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而这种设计理念也正是现代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图1.1 乌镇西栅全图 1.2 乌镇街道和建筑 ①乌镇的街道。乌镇内街道,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井”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领的古镇格局。街道路面大都用小青砖或青石板铺成,小青砖和青石板之间有间隙,增强了雨天渗水能力。依据和河流的关系,乌镇街道可以分为无河街道(也称巷街)和沿河街道(图1.21)。
图1.21 整体布局 ②乌镇建筑---水阁。乌镇民居大都是沿溪、河而建,临河的一边称为“下岸”,另一边称为“上岸”。上岸的居民住宅一般是深宅大院。临街的只有二、三间门面,而纵深则有五、六间进,很好的创造了一种私密空间的形式。下岸的居民住宅则是“人家尽枕河”。据史料记载,乌镇从明代开始就有这样的住宅形式,其建筑结构:居室的一半延伸至河的上方,下面用木桩或者石柱支撑在河床上,上置横梁,铺上木版,木格子窗撑开在那里,河道是明亮且流动的。楼房的建筑和河道上的波光相映,形成了乌镇的独特建筑形式---水阁。“水阁”是乌镇民居建筑特有,其它江南水乡没有的,其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览市,观河风光,乌镇内时常可见居民在“水阁”吃饭、喝茶、喂鱼,古人的闲情逸致得以沿袭。 ③木雕和马头墙。乌镇建筑物上的木雕石刻,十分精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徐家厅和朱家厅。徐家厅的木雕是乌镇一绝,几乎整个楼厅木结构都有雕刻,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其正厅是三开间的通道,四根大柱子上的大梁全是镂雕花篮,令人叹为观止。民间艺术的杰作给建筑增添光辉(图1.22)。
图1.22(上)木雕、图1.23马头墙(下)
马头墙在构成巷道景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头墙具有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具有引人注目的动势。整体景观借助马墙和屋顶的交相辉映,确定了一个基调。人在村落里移动的过程,呈现出一种步移景异的变化,使街道中单一轮廓线随着人的视线而变化(图1.23)。
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 乌镇街道的形式依照其与河流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布局,主要有无河街道、沿河街道,其中沿河街道又可分为一河一街、一河两街、前街后河3 种形式。 2.1 巷街
巷街即街道与河流完全脱开的形式。这种街道对空间的限定作用比较强,街道的宽度大多比较狭窄,一般在2m~4m 之间,两侧多为二层建筑,这样使得街道总是处于阴影中,这种街道形式的形成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虽然这种街道比较窄,但底层的店铺开敞而通透,形成了相互渗透的室内外空间。街道两侧的二层建筑,由于上层建筑向外悬挑,再加上出檐深远,致使街道空间上部窄而下部宽。为了争取更多的空间,有的街道其底层向内收缩留出一条通道,即采用骑楼的形式,从整体上好象街道空间封闭,但建筑底层开敞,也不会使人感觉沉闷压抑(图2.11、图2.12)。 街道狭窄的距离可以使街道两侧的人清楚的看到对方的表情,也正因如此为两边的居民创造了歇息和交流的空间:在乌镇街道上,常常见到藏青色衣裤的老人,坐在紧靠家门口的木椅上小歇;妇女们倚靠着门框边做着一些祖传工艺活,互相隔街说笑;孩童们更是将蜿蜒窄小的街道当成他们的嬉戏场所。
图2.11(左)、图2.12(右)
巷街的宽度与其两侧建筑物的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了这种形式街道空间带给人的空间感受。踏在砖板上,端详着街道两侧,小楼屋檐比翼,上穿一线蓝天,下照人影憧憧。正是这种蜿蜒狭窄的 长长小街,因为垂直界面的收放、开合、转折,加上适宜的DH 比,创造了变幻的光影效果,这种阴影形成的压抑空间和充足阳光形成的宽敞空间增强了街道空间的韵律,使人们在空间中感受时间的流动。
2.2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
这种街道形成了以河流为主体的带状空间。由于河道只能满足水上交通需要,所以如果居民面对河道,势必还要留出道路满足陆上交通需要,从而形成“街河一体”的空间形式,即街道可设于河道一侧或二侧。也就是“一河一街”或“一河二街”的形式。“一河一街”即河流居中,河流的一侧为建筑和街道,另一侧有建筑却无街道(图2.21)。“一河二街”即以河流为中心,两侧各布一条街道,街道两侧是两排建筑物(图2.22)。 这两种街道布置,主要用于水路交通繁忙的地方,面对河流的建筑主要是居家建筑也有少数商业建筑,商业建筑多设有披檐,以防雨水浸蚀行人,或于临水的一侧设置通廊,可以起到遮荫蔽雨的作用。临水的通廊全敞开,供人休息,加强了建筑与河流之间的联系。
图2.21(左)一河一街、图2.22(右)一河二街
沿河街道既可满足陆路交通功能,又是水路运输的进出口。街沿河伸展,每隔一段都有一个码头连通交叉的河道。街道随着地形的变化蜿蜒曲折,两侧建筑高低错落,前后递进,而且经常借助马头墙防火。这种山墙的外轮廓线异常优美,与街道多呈垂直的关系。临水建筑多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从群体建筑上看屋顶与山墙相互交错、互相穿插、重叠,极富变化,丰富了街道与河流空间的层次变化。乌镇建筑和街道的这种空间布局是以江南特有的纵横河道的交叉展开的,充 分利用了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把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的河流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古镇的魅力所在。
2.3 街道空间艺术 古镇街道的转折和收放是多种多样的,人们穿街走巷,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性运动,但却是个近似于二维空间的活动,Michael Gage 曾说过城市景观所应该带给人的体验“最理想的方法是,使人们在穿过市区的行程中经受一种塑性体验,它是处于不断变化着和逐渐涌现出的景物之中,体验了一系列的收缩和扩展、压抑和轻松、开敞和封闭的历程。”穿梭在乌镇的街道上正是这种塑性体验的实践。 行走在乌镇街直墙高、铜环铁门的街道中,脚步叩着青石板,听着小船在清碧的河道里摇出咿呀橹声,体会着在变幻的光影下,当地居民人水交融的生活,我们在感叹乌镇固有的自然本色所透出的古典美的同时,更感受到街道的内涵。
图2.31街角、巷口 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的村镇街道景观设计是依据自然的地势、地貌、山川河流、民族生活风情等自然环境而设计的,是一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乌镇街道沿河建,街道全部用青石板铺成,显得厚重、坚实而又不失古朴与自然的格调,同时这种宽窄、曲直、藏露、上下相通、宛若游蛇的街道,又给人动静结合的美感。这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