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
——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赏析和思考
内容摘要: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不论是陕北的窑洞民居、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还是湘西的吊脚楼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都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江南水乡民居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赏析江南水乡民居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可以提升现代水乡建筑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江南水乡民居历史结构水性回归
一、江南水乡民居的文化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得河姆渡文化。
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一切民居、生活方式。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
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到了明清。
江南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瓷都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
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约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
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孱孱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二、江南民居的布局及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
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
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
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檳,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柱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
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薄。
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板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作用。
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格扇、屏门等自由分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
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三、江南民居建筑风格形成原因
由于南方气候的炎热和潮湿,江南民居多设计为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换气,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江南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如今这种马头墙已经成为了江南乃至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
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让人们在炎热和烦躁中平静下来。
再则,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四、江南水乡民居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水,乃是江南民居的灵魂。
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溪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民。
老子云:“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清秀,灵动,柔美,生机勃勃。
因此,也孕育出江南地区人民细腻缜密的性格。
水乡大地,河网纵横密布,人们枕河而居,乘船而行。
到处洋溢着清新淡雅、妩媚动人的风韵。
著名学者唐松茂认为,“主柔”“重情”“善思”是水乡文化的三大基本特征,而这三个基本特征又都由“水”性衍生而来。
不论是粉墙黛瓦的民居、连绵不断的连廊,还是亭亭玉立的石桥,无一不是“水”性在古镇里的延伸和变形。
可以说,水的柔美已经渗入到这里人们的骨髓当中,成为他们生命当中的一部分。
人与水紧密相连,形成一幅“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画面。
五、典型的江南古镇
江南有六大著名古镇,周庄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周庄民居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
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
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
周庄有着历史的厚重感,体现了江南民居的传统特色。
然而与“周庄”等深宅大院相比,临水而建的普通住宅在江南更为普遍,也最能代表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
由于江南地区河网密布,人们大都依靠水陆交通,民居都临河而建,因为人多地少,地面变得局促起来,所以就形成了水乡独特的开间小、纵深长、层数高的住宅形式。
紧密排布的建筑顺着河道的变化而蜿蜒,形成了江南独有的河道。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六、江南水乡古镇意境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与自然山水、绿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筑组群内部或庭院空间中,常常叠山理水,倚木栽花,引进自然景色。
江南民居建筑还常常融合在大自然的山泉丘壑之间,成为特定风光的组成部分。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环境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江南民居建筑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的意趣。
江南民居建筑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功能性质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自身具有一系列蕴含人生哲理、时代精神、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等的文化意蕴。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美在审美者眼中能引起特殊的性灵感触,激发审美主体潜意识的感慨,给人带来身心愉悦。
随着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和谐的人居环境,首先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点和传统江南水乡的人居环境是不谋而合的。
因此,在传承传统江南民居建筑文化时应该时刻注重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质。
近几年,南方地区出现了一批融合传统江南古镇民居特点,并体现当今时代建筑风貌的新
式江南民居和相应的居住聚落空间,带有极强的现代意味的新式江南水乡古镇式居住区在南方地区纷纷涌现,已经成为人们理想的居住模式之一,但这些建筑大多只注重结构,没有继承传统水乡民居的精髓,而且缺乏现代空间感,这使得我们的水乡文化非常的空洞。
我们应该在保留其空间意境的基础上将水乡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有机结合,留其精髓,去其糟粕,走江南水乡民居与和谐人居环境的结合之路,创造具有江南水乡民居特色的和谐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江南古镇[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年9月.
[2]周学鹰,马晓.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李斌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文化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