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一、备课出新,主动为语文教学添味
语文课堂有味还是无味,备课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对于老师
而言,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要备出不失语文特色,且
能增添新鲜感的语文课,更是难上中难。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
学中,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紧扣语文及语文的原味展开,首先就
应当下力气搞好自己的备课。但是,并不是只要我们下足力气备
课了,我们的语文的特色就会在语文课堂上自觉涌现。要使语文
的原味及时涌现,我们的备课一定要下力争出新。只有头脑中常
有出新的意识,我们才不会人云亦云,我们才能避免照本宣科,
我们才能赶走盘踞在心灵的懒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经常思
考,我们才能心存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学
生为本,我们才会在不断地探讨与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语文教
学的本真,这样语文的原味才会在语文课堂上象潺潺的小溪一样
不断流淌,喷涌。比如,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
的第一单元课文时,我就对《蜀相》与《书愤》的备课进行了大
胆的摸索与创新。首先,我打破诗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学模式,把
两个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进行教学。其次,我改
变以往学生看课文看注释的预习模式,改由自己精心搜寻“两作
者,一人物,三典故”的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当作预习,以
此加强学生课前对作者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了解。最后,我改变
课堂教学贪多的一般做法,整个教学只定一个重点教学目标,即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只贯穿一种方法指导,即知人论世,从而很
好地把印发资料与教学内容从方法与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既添
了味,又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二、紧扣文本,自觉深挖教材出味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教学。笔者个人认为,如果语文
教学在执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脱离了文本,或者说架空了文本,
其教学就很难说得上具有语文的原味了。因为语文离不开品味,
而对语文的品味当然离不开语文文本。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文
本如果是语文课文,则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紧扣语文课文,如果是
选自课外的某一文章,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紧扣课外某一文章。
我们不能总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中寻找所谓的语文本真与趣味。
当然,语文课堂要出味,光扣文本肯定是不够的。只有带领学生
一起走进文本,深挖文本,才会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擦
出智慧的火花,才有可能进一步启迪学生,进而领悟文章的真美
及其耐人寻味的真味。
三、抓住朗读,深情呵护语文的情味
语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情感之美在朗诵。这是
我对语文真味的另一重理解。正是因为这样,笔者个人认为,语
文教学是离不开朗读的,特别语文课堂更是不能没有朗朗书声。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读书之声的。的确,语文缺
少朗读,特别是缺少动情地朗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面目可
憎”,同时也会失去语文原有的趣味与情味。比如,《陈情表》的
教学,如果我们只注重从内容上去深挖的话,我们是很容易让学
生明白,其中表现出亲情与孝情以及忠情与感恩之情。但是,对
于这篇文章的了解,并不是说带领学生分析出文章所表现的这些
情感,就等于学生真正读懂了全文,把握了全文。为什么呢?因
为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读得出,读得合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老
师文章都讲完了,但学生读得还是“一马平川”“波澜不惊”。
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把握住文章。只有当我们真正
地与文章融为一体,情从文出,情随文动时,动情之时“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我们才能说我们触摸了一把作者的脉搏,与作
者同呼吸共命运。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得好,能合适地读出情
与味,反过来是可以反哺语文的,是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化繁为简、
走“捷径”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是我们保持语文课堂真味
与情味的捷径。
对语文的追求是永恒的,对语文课堂真味、趣味与情味的探
讨与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愿我们广大教师都能不懈前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