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下)
2012年11月19日 11:04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2期 作者:商晨阳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5
(二)葛雷纳的五阶段企业成长模型
拉瑞·葛雷纳(Larry E. Greiner)认为,企业通过演变和变革而不断交替向前发展。“演变”反映企业的
平稳成长过程,“变革”反映企业组织的动荡过程。他用组织年龄、组织规模、演变的各个阶段、变革的
各个阶段、产业成长率定义了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1.创业阶段。在创业的初期,企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多地依靠创业者的个人创造性和英
雄主义。此阶段重点是强调研发,重视市场,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和战略。在此阶段,企业通过创造而成
长。
2.集体化阶段。在集体化阶段,企业通过很多专业化的经理人去管理若干部门,建立一个管理团队去
指导员工工作,引导员工执行决策层的决定,企业通过领导而成长。
3.规范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企业高速成长,产品转向更为广泛的主流市场。授权过多就会导
致自作主张,控制过多就会出现不协调和合作困难等现象。因此,平衡是处理这一阶段矛盾的主要手段。
4.精细化阶段。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难以避免出现官僚主义,企业需要通过更规范、更全面的管理
体系和管理流程处理企业复杂的多业务关系。
5.合作阶段。合作阶段的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甚至多个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与上下游企业合作、
如何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是这个阶段企业的主要问题。
(三)丘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
N. C. Churchill和V. L. Lewis(1983)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成长阶段的特
征,提出了一个更为细化的五阶段成长模型,包括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出售、
破产歇业。根据这个模型,很少有企业能够长期维持现状,有不少企业会在生存阶段、发展阶段和起飞阶
段之间发生战略性转变,转变后又可能进入不同的阶段。相比之前的模型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考虑企业成长,
丘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考虑了更多可能的企业成长路径。
七、国内研究现状和建议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于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比较具体,从微观层面研究影响公司成长性的各种因
素,而且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财务因素。陆正飞和辛宇(1998)、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研究了公司成长性与
资本结构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均证明了公司成长性与资本结构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但程惠芳和幸勇(2006)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对于高科技上市公司来说,资本结构和成长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吕长江、金超
和陈英(2006)认为,财务杠杆对于业绩优良的公司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于业绩较差的公司却具有消极作用。
王青燕和何有世(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盈利能力与成长性呈正相关,规模与国有化程度与成长性呈负相
关,核心竞争力与成长性的关系不显著。姚益、龙戈静和刘晋华(2007)脱离了财务视角,他们从企业生产
要素供给的角度,提出企业信用意愿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负作用。蒋美云(2005)发现,行业是导致企业
成长性差异的重要因素,行业成长性的差异与各行业的经营环境和发展特点有关。在对这些因素的探讨中,
由于选择的成长性的指标和样本的差异,国内关于公司成长性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存在结果不一
致的现象。
(二)研究建议
针对国内研究状况,笔者对企业成长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建议如下。
1.加强企业成长领域的实证研究。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思想,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指导组织管理的实
践,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企业成长研究也是如此。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献汗牛充栋,但
联系企业现实成长的研究与文献并不多见。加强这方面特别是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企业
成长领域的研究和增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
2.考虑不同情境下的企业成长规律。企业的成长既取决于企业的外部因素,也取决于内部因素。传统
的研究多聚焦于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考虑较少。而外部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在某些时候不亚于企业内
部因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因素比较复杂,难以界定。但这也说明,
系统分析影响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并对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界定,将对理论界和产业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3.深化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关于企业成长的内部因素的研究并不少见。已有文
献研究了企业家魅力、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外部关系管理等
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往往不够深入,多从表面层面探讨,得出它们与企业成长正相关的关
系。因此,后续的研究应深入这些因素内部,考察这些因素是否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一些子因素以及子因
素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253-264.
[2]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1, (99):483-499.
[3]Solvay J & Sanglier M. A model of the growth of corporate Business Review
productivity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8, 4(7):463-481.
[4]Titman S, W. The Determinant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 Journal of Finance,
1988, (43): 1-19.
[5]Lang, Larry H P, Rene M Stulz, Tobin's Q.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Finn
Valu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4, (102):1248-1280.
[6]Bottazzi. G & Dosi G. L.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drug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1,
2(19):1161-1187.
[7]Peter E Hart, Nicholas. Growth and Size of Firms [J].Economic Journal, 1996,
(9):1242-1253.
[8]Churchill C, Lewis V L. The five st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J]. Harv. Business
Review. 1983, 61(3):30-50.
[9]Zutshi. Growth of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 (4):463-481.
[10]张祥建,裴峰,徐晋.上市公司核心能力、盈利性与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以“中证·亚
商上市公司50强”为例[J].会计研究,2004,(7):74-77.
[11]王青燕,何有世.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
61-63.
[12]陈晓红,李玉环,曾江洪.管理层激励与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实证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7,(7):134-140.
[13]曾江洪,丁宁.股东对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预测,2007,(1):38-43.
[14]姚益龙,戈静,刘晋华.上市公司成长性与其信用意愿的关系研究[J].南方金融,2007,
(10):45-47.
[15]蒋美云.中国上市公司成长——行业结构与影响因素[J].上海经济研究,2005,(7):60-65.
[16]吴世农,李常青,余玮.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定分析和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1999,(4):49-57.
[17]陈晓红,周颖,余坚.市场波动性与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J].证券市场导报,2007,
(5):41-49.
[18]周伟贤,范小清.基于要素差异的企业成长性判断[J].财经科学,2008,(5):64-7.
[19]隋波,薛惠锋.企业成长评价模型[J].系统工程,2005,(6):67-72.
作者简介:商晨阳,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