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
围内,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根
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主要包括:1、生态安全评价;2、生态风险评价;3、生态系统健
康评价;4、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
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
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
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2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
量。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分析,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和历史演变,识别敏
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
规划的关系,确定规划中环境敏感问题。
第三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对环境现状和规划的方案分析后,从空间战略、产业用地
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环境
影响综合评价。
第四是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改善措施。在前述基础上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影响,确定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调整和完善的领域,并对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于一些环境敏感问题,需要给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及其阶
段性目标和指标。
第五是规划方案修改、再评价,直到最终方案确定,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并需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敏感区
的管理措施。
规划环评的核心是规划方案比较和优化,通过建立在各子系统、各种方法的综合,对方
案的反馈、规划调整、再分析。规划方案的比较核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规划目标
的比较,将各个发展目标的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数学模型
进行方案比较。二是对用地方案的比较,主要包括各项用地之间,尤其是对工业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影响,以及不同的布局方式所产生的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规划环境
影响评价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方面,其结果也是复杂的。其结果可以建立一套指
标体系进行描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