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1-11-18【作者简介】徐晶晶,女,1987年生,湖南益阳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第10卷第1期2012年2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0No.1Feb.,2012中国传统道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以《论语》的义利观为例徐晶晶(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摘要】中国传统道德对铸造中国人特有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传统道德经典之一的《论语》中包含了修身、为政等在内的思想精髓,而孔子“义利观”作为《论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关于义利尺度的把握以及义利关系的诠释是现代人们对待义和利的标尺。
孔子义利观不仅对人们义利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传统道德;义利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12)01-0116-03“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孙中山先生一言道破了道德的深刻价值。
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发端于先秦时期,经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不同思潮,从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以儒家道德文化为主体,以墨家、道家、法家、佛家以及其他学派道德文化为补充的道德文化体系。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需要不断地从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中汲取价值和道德资源,重新唤起人们关于民族精神、国家意识、道德价值的记忆,为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凝聚力。
本文以儒家道德经典《论语》中孔子的“义利观”为例,简要论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
一、《论语》中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1.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义是人立身的根本,把“喻于义”和“喻于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标准,并且提出君子要以义为重,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的精神需要远比物质需要有意义。
孔子认为义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这也是孔子及其弟子将“行义”视作不计成败得失的行为的缘故。
在他们看来,只要是义之所在,他们就一定会去做。
孔子也因此被隐士们讥笑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宪问》)2.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限利。
孔子认为,君子在面对“利”的时候,能够首先权衡这种利本身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合乎“义”,如果符合礼义,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如果不符合,则不会去获取。
他所承认的仅仅是“以道得之”的利义之利,孔子的利是建立在重义基础之上的,如果离开道义的限制和规范,重利就会走上不归路,利就不是孔子所言的利。
《论语·里仁》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论语·述而》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都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3.强调道德价值。
孔子强调道德价值,但不排斥利,没有以义来否定利,主张取之有道,“义以生利”,肯定人们求利的合法性。
虽然“子罕言利”,但是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他自己坦率地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可见,求利是人的感情欲求,也是人的天性使然,因此,对于人们正当的求利应予以承认、肯定。
另外,孔子在鼓励人们追求正当利益的同时,也告诫人们不应被利益蒙蔽双眼,单纯地无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
他在《论语·里仁》中言道:“放于利而行,多怨”,即单纯地为追求利而行动,则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
二、《论语》“义利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实际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主体的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性质和意义在头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比较确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或心理和行为定势。
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和活动方式,都受到价值观的规范和调节,人们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完成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义利观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孔子的义利观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对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修身自律,崇德重义。
孔子义利观主要是针对个人的修养提出的,“重义轻利”是对君子德性提出的基本要求。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在对个人价值观的养成上主张道德的至高无上,人们应该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而不是专注于个人的私利。
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市场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好地引导人们追求个人德性的养成,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二是孔子义利观对个人如何正确对待“利”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孔子义利观虽然重道德而少言利,但在如何对待“利”的问题上也有自己合理的尺度。
他认为,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富足、过得舒适,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常的、合理的,只是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必须是合乎道德规范的。
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义利观教育时,必须灌输这一关键原则,要把合理、合法的追求个人利益与道德规范相结合,使利成为有义之利。
三是孔子义利观有利于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意识。
孔子的“重义轻利”,实质上是重整体利益,其所谓的整体利益不仅仅是指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少数人的利益,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意识,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上,侧重于集体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不要对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努力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
第二,道德观教育。
孔子义利观中所指的义是指与“宜”相通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即行为的适宜或应当,泛指道德准则或道义要求,亦指道义所要维护的公共利益。
与“义”相对应的“利”,一般是指物质利益或物质功利,其中包括公利和私利,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主要是指私利。
孔子主张私利服从公利,即个人的利益服从国家的利益,但不否定个人在合乎道德的条件下追求个人的私利。
一是要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不谋而合的。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因此,孔子义利观作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论来源,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是与我们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所倡导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是一致的。
当前,在义利观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思想相悖的公德缺失表现,如集体意识淡薄,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等,这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和道德观是不相容的。
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道德观教育,重塑社会主义的公德。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师德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组织和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精神属性,即作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有精神生活和从事精神生活的。
良好的师德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和品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卓有成效的保证。
《论语》中孔子义利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师德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孔子个人生平就体现了一种“大义大利”的精神。
孔子是一个把自己一生奉献给教育的师者,他不愿苟安偷生、逍遥自在,也不愿篡权夺利、争霸天下,更不愿同流合污、坐享富贵。
任教四十余年,孜孜不倦。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有重要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高度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工作性质的崇高性和无私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准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生。
第二,孔子师德的义利价值取向,充分地体现了“安贫乐教”的精神。
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他对只关心个人物质利益的人持“不义”的否定态度。
就孔子的学识和地位完全可以过着富足华丽的生活,但他一生清贫,乐于从教。
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如何处理个人物质利益和事业理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其影响具有潜在性,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会“立竿见影”,往往具有不显著性和后显性。
加之,在现实中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待遇不高、物质利益不能得到极大满足的抱怨情绪等,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真的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和深远影响,树立孔子“安贫乐教”的师德观,不计较个人的小利和得失,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经典就《论语》中孔子的义利观来看,后世儒家以及近现代人们对孔子的义利观的理解发生了偏颇。
孟子在孔子“轻利”的基础上提出了“寡欲”;汉代的董仲舒进一步强调“义”,蔑视“利”;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将“重义轻利”发展到极端。
自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放置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上,“利”的价值意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
然而,一些人开始在义与利的天平上失衡,走向了“重利去义”的极端。
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种种丑恶现象频频出现,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使得社会风气败坏、传统美德丧失。
传统的道德思想在其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虽然其主干的思想得到保留和传承,但由于受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出现不同思潮的交锋,加上后世思想家对这些传统道德思想的多种理解和解释,难免发生偏差,出现夸大或缩小的现象,甚至走向某种极端化。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道德经典,合理地看待其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要取其精华,继承其合理的正确的精神实质和道德教化;弃其糟粕,摒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不利于现代社会进步的因素。
我们还要挖掘传统道德的本原的内涵和实质,辩证地看待后世对传统道德的发展和延伸,使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1]张光朝.论语通译[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1 45.[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五卷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73 215.[3]陈桂蓉.儒学恕道的现代价值探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3 24.[4]郭建锋,朱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8):35 36.[5]李慧娟.孔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26 27.[6]于国丽.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J].职业时空,2007,(24):31 32.Modern Value of Classical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t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of ConfuciusXu Jingjing(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007)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asting Chinese moral character and unique t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national spirit.As one of the classic traditional moralities of the Analects includes self-cultivation,the spirit and essence of government,and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of Confuciu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alects thinking,in which Confucius idea on the concep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in-terests has become the scale of modern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profit and righteousness.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of Confucius i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people's value,but also has a profound practical valu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traditional moral,righteousness and profi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rn value[责任编辑: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