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时代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下,在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后,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后,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沐浴着时代的春风,迎着朝阳慢慢地向我们走来,它是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标志着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同时研究它对于今天的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标签:高中作文;个性化教学;时代背景;研究;意义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质量的时代,是闪耀着生命光辉的人性时代.而教育关注的是如何将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很好地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地形成,简言之,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为了迎接挑战,抢占世界科技水平的最高点,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增强自我创新能力,2010年2月28日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指明了方向。其中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任务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呢?教育部长袁贵仁认为,为了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改革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制度等。 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他们和谐、自由、全面地发展呢?在本世纪初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而新课程标准给我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是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一种诠释,作者认为它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强调写作者即学生必须是写作主体,真正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2)积极地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关注当今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而使写作有活水源头,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正是来源于火热的现实生活;3)通过这样有个性的写作,进而培养起自己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而作文教学本身就有利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因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体现人性关怀。”可见,个性化写作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一个生存于21世纪的一个国民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更是今天作为一位高中生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也正在应时代的呼唤,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强力推行自己的观点。 原来它是发端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 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有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做人和做事。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促進学生全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人的先天素质千差万别,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首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当然了解、尊重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是为了消灭他们的个别差异,更不是把他们置于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模式中加工出一个标准件,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需要,分别给予支持、鼓励、引导、帮助,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统一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主要通过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潜能要素的最佳完善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多结构、多层次的高素质的人才,它要求全面发展与个体特性发展的有机结合,既充分尊重学生共性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标准,重视其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重视其多样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将缺乏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转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正是在素质教育的震天的号角声中,在新课程方案强力推行下,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后,以国家意志来高度重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人们才渐渐地大胆地思考我们多年的作文教学是有效教学还是低效教学?或者是负效教学呢?请看—— 1997年11月的《北京文学》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总题,发表了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一次演讲》、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等三篇文章,对大、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批评。1998年的《北京文学》的《误尽苍生是语文》发表后,引发了“语文教育大讨论”,并使之形成高潮,讨论的声势、规模之大,涉及的范围之广,参与者人数之多以及讨论的深度,皆是语文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 1998年12月上海《萌芽》杂志社联合国内各大高校举办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又进而吹响了作文教学改革的号角,这为“个性化作文”的提出,提供了有利的舆论准备。 那么,学生作文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请听——— “我在每一个秋叶飘飞的日子里寻找个性,我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寻找个性,我在最适合翻阅往事的雨夜里寻找个性………”,一位高三毕业生在其《寻找个性》中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呼唤!个性在哪里?人的个性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是宇宙万物之灵的‘灵’之所在”(恩格斯语)。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苏霍姆林斯基语)。写作是最富个性色彩的精神活动,其本质应是写作主体的“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显现,生命情感的表达,永远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力创造力同行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写出他们的作文的。据2004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高考作文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披露,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大一新生座谈会上,同学们透露了高考作文最灵验的“三招”:“套”——考试前,苦背各种的范文“数”篇,以“不变”应“万变”;“凑”——用名言警句来凑数;“编”——只要情节能打动 人,不惜编造家破人亡、四肢残疾这样的悲惨情景来欺骗阅卷老师。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作文或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或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学生也在不断地痛苦地呻吟:“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肚儿空,头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而老师们也在喊冤:“力大作用小,费力不讨好”,尤其是批改作文后,很多时候很多学生根本看都不看,或者只是关心自己作文本上的评语;家长们更是义愤填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三者各执一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向研究作文教学的专家学者,你们的鸿篇巨著是否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战斗在讲台的各位先生是否该反省一下,你们的作文教学是否是失败的?家长、社会是否应该承担一些相应的责任呢? 在此背景下,个性化作文正式大胆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笔者有18年的高中讲课经历,对此也感慨良多,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文相似。学生为何要去“编”,去“套”,去“凑”呢?而写出的文章总是内容虚假、语言贫乏、思维固定的呢?那么我們的老师们的作文教学又存在哪些问题呢?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呢?这一切的一切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一直令我深思,久久不能解决,今天试着鼓起勇气来抛出这一问题,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研究的意义 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探究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由于该领域研究至今还没有专门进行高一、高二、高三的作文分层研究,本研究专门研究高一学生。因为高一阶段,既是过渡阶段,更是关键时期。他们刚刚结束初中三年熟悉的生活,辞别亲人,带着希望,在陌生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此时他们正处于人生多梦的时刻,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强烈地关注自己个性的发展,这时对他们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对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培育良好的个性、提高作文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激发写作动机、培养写作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有益的观点,也可以说丰富和完善了中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理论,推动了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语文教学论乃至整个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在掌握一定文献的基础上再通过大量的问卷、访谈,获得大量真实信息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对推动高中作文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培育其良好的个性、扭转不良的教风学风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郭华.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5]韩仁生,李传银.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6]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李福灼.语文课程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