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2010年 第6期 28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崔守军

【内容提要】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西方媒体对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传播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屡遭“误读”而“失真”。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现实”与西方媒体的“妖魔建构”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到“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的逐渐转换,有助于积极建构“和平发展”的整体国家形象。 【关键词】国际传播 逻辑困境 国家形象 传播模式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中华民族取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巨大进步,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却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中国的国家形象滞后于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西方300多年的历史发展相比,新中国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不依靠侵略和控制他国而取得,代表着世界的进步,然而西方媒体“误读”甚至歪曲、丑化中国形象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中国的国际传播处于一种逻辑困境之中,中国议题屡遭“泛政治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失真”。打破这种逻辑困境,需要我们转换国际传播的模式予以积极应对。本文将对中国国际传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国际传播的战略模式进行检视。

一、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影响力不断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29 提高,政治安定,社会平稳,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的救助行动中,中国政府展现出强大政府效能,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让人感到震撼。随后中国又圆满成功地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北京奥运会,彰显出我国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中国的GDP总量或将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额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也保持了平稳的增长,跃升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主导力量,成为引导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希望。中国成为“G20峰会”的重要参加国,相继参加了“G20”伦敦峰会、匹兹堡峰会和华盛顿峰会并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充分表明我国正日益参与到全球经济、政治事务的决策中。中国的发展壮大,已越来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中国当前展现出来的国家形象同中国社会进步的速度相比还不匹配。西方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偏见并未随着中国社会面貌的迅速发展而改变。当前中国与西方在“3T”问题(Trade、Taiwan、Tibet,经贸问题、台湾问题、涉藏问题)上有冲突加深的迹象。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屡遭西方舆论的指责,有关中国的议题屡遭西方的“泛政治化”传播,中国在部分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负面、刻板的形象制约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相互融合。 如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黄平教授所称,“我国已成功解决了挨打、挨饿问题,现在却面临挨骂问题”。①以经贸问题中的人民币汇率为例,西方学者、

媒体和政府之间相互配合,采用经贸问题“政治化”、“情绪化”方式对中国政府施压。2009年12月31日,美国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标题为“中国的新年”的文章,认为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不升值,利用人民币汇率剥削整个世界。②随后英国《金融时报》等主流西方媒体也纷纷登

出头版文章,支持克鲁格曼的观点。在主流媒体的鼓噪之下,美国130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政府,试图迫使美国将中国界定为所谓的“汇率操纵国”。③欧洲媒体与美国媒体遥相呼应,认为中国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扩大出口拉

① 潘维:“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环球时报》,2008年3月23日。

②Paul Krugman, Chinese New Year,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1st, 2009. http://www.nytimes.com/2010/01/01/opinion/01krugman.html. 访问日期2010年3月25日。 ③ 刘洪、刘丽娜:“美国130位议员诬我‘汇率操纵国’”,《文汇报》,2010年3月18日。 2010年 第6期 30 动,进而降低了自己的失业率,让欧洲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西方媒体和政府之间的“无缝连接”、相互配合,导致欧美民众认为金融海啸导致的失业问题是由于中国“操纵汇率”造成的,这显然是“妖魔化”中国的一种险恶的政治和传播手段。实际上,中美、中欧之间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汇率问题,逼迫人民币升值无助于解决问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10年3月16日发布的一项政策简报也认为,把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责任完全归于一个国家及其货币政策是没有道理的。①

再如,近来西方主流舆论又提出所谓的“中国傲慢论”,认为中国借较少受金融危机影响之优势,开始变得傲慢起来,在外交上开始奉行强硬路线,譬如对美国对台军售坚决予以回击、坚决反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见达赖喇嘛等。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今年3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中国对美国的错误决策”一文,指责中国变得“傲慢”、“过于自信”,指责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如何制裁违反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承诺的伊朗时也采取消极态度。②事实上,中国“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从未改变。 在西方舆论中,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倾向仍是西方媒体狙击中国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除了传统的“3T”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美国的巨额双赤字、欧洲的高失业率、伊核问题的久拖不决、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都成为西方指责中国的“政治性议题”。细心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很多问题都是西方把许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统统归咎为中国的罪过,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与中国的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在西方舆论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那就是既无法回避中国崛起的事实,又不愿相信中国真的崛起了。处在这种复杂倾向之中的西方舆论,更愿选择在思想上依然固守西方中心意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外交战略进行抨击,“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等论调是这种复杂

① 新华社:“联合国贸发会议驳斥主张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论调”,2010年3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3/17/content_13187081.htm,访问日期2010年3月

28日。 ② 约瑟夫·奈:“中国对美国的错误决策”,《联合早报》,2010年03月12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8/sino_us100312.shtml,访问日期2010年4月2日。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31 心理的外在表现,碰到麻烦的西方就将中国当成了迁怒的目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传媒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传播强国。中国比30年前更强大了,国际舆论上理应有更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在西方构建的强大话语体系下,中国仍处于舆论弱势。当前整个国际舆论的话语体系仍是由西方主导的,“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改变,观念上的滞后和整体国际传播战略的缺失导致中国的一些声音难以被西方国家所理解,西方媒体“误读”甚至歪曲中国形象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由于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国家实力之间的不对称性而导致话语权的缺失,由于国际信息传播失衡而导致的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屡遭“误读”而“失真”。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现实”与西方媒体的“妖魔建构”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许多人以为,中国不会被“骂”垮,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浅薄的,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中国的刻板形象在部分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继续稳定和巩固,将会制约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融合,而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家是很难实现民族复兴的。

二、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主观建构”因素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中所形成的整体形象,即他者认同。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有利

于增强本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外交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有利于国家整体战略的实现。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之间“软实力”博弈的重要方面和手段。对中国这样一个与西方文化异质、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并力图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国来说,解构中国在部分国际公众中的 “威胁形象”、“傲慢形象”等负面形象,塑造中国的多元、鲜活、人文、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具有战略意义。一个是破,解构“他形象”中的负面的“错位形象”;一个是立,塑造“我形象”中主观追求的积

① 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2010年 第6期 32 极正面形象。 在解构负面形象、塑造正面形象的过程中,可以从“客观现实”和“主观建构”两个方面去认识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客观现实”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也就是国家作为认知客体所具备的基本情况。一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国民、地理以及该国所发生的为国际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作为国际社会公众认知国家形象的客体要素,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主观建构”是指,作为国家形象塑造主体,根据本国的传播战略,对国家形象进行主观、能动的、全面的塑造。①国家形象“主观建构”的过程,其

实就是一国国际传播战略实施的过程。一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都需要通过国际传播来释放出来,国家形象的提升与塑造也需要借助国际传播力予以实现。当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策略实施得当,其发展战略、政策、举措得到国际社会认同和理解时,这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就会发展、提高,反之则不然,甚至会出现迅速下降的趋势。②因此,作为国家形象塑造主体的国家,应该有所作为、主动作为,积极优化自己的传播策略,提升国家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逻辑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客观现实”与“主观建构”之间的脱节造成的。一边是中国不断改善和进步的政治经济发展面貌,另一边是主流西方舆论对中国议题的“妖魔建构”,导致中国的声音难以被西方国家所理解。要消除这种矛盾,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就必须要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实施恰当的国家传播战略,通过国家层面的“主观建构”来塑造和传播正面的国家形象。同时我们看到,这个主观建构是个相互博弈的过程,既包含中国塑造和传播自己国家形象的“主观建构”努力,也包含西方在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基于西方立场上的“主观建构”传播,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选择国家形象恰当的“主观建构”方式,是消除我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必经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