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秦岭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

小秦岭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

小秦岭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
摘要:小秦岭横跨陕豫两省,是当今河南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
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丰富资源能源,使得小秦岭独特的地
理环境和多样化的矿产资源,在历史上极具科研价值。小秦岭金矿占
地1000平方公里,地处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是全国第二
大金矿分布地。为了更好的找矿,必须对其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进行
研究。

关键词:小秦岭 金矿 地质 成矿
据现今秦岭金铜岔东蹄子沟石碑记载,明朝景泰年间就已经形成
相当大的采矿模式了。由小秦岭金矿的地质分布特征研究其成矿模
式,对于现代秦岭小金矿的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小
秦岭金矿的含金石英脉地形分布,使得我国这一重要黄金基地的开采
和治理都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论述小秦岭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模
式,以期为小秦岭金矿的开采,提供有意义和价值的参考文献。

1 小秦岭金矿的地质特征
在对石英脉地质特增的研究中,因穿脉坑道和顶板围岩的界线平
整清晰。小秦岭金矿的主要特征分别表现为:石英脉的分布不在断层
构造区,而是与岩层呈现出平行之态。

1.1 地层
小秦岭的地脉无论是从赋存部位、脉体形态还是埋藏深度上上,
都具有非常特殊的地质特征。地层中分布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主要是
含金石英脉,次要有铜、铅、钼、锌、铁等。

1.2 构造
从地图上研习,小秦岭地区的褶皱构造呈复式背斜构造,且各背
斜的冀部之间的含金石英脉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发育所形成的矿带形
成南、北、中三条,且褶皱构造表现南部和西部强势,北部和西部弱
化的局面。目前已探知的大小含金石脉,约有450条由于。

断裂构造主要集中于褶皱构造的两冀,这是由于在地质运动时期
不断地扭(压),反复多次变化的结果,这样的断裂延伸长短厚度不
一。另一种构造断层,为张扭性断层构造,在小秦岭的断裂构造呈现
出较为复杂的局面。由于地质作用的变化,被石英脉填充的断层构造,
使得小秦岭金矿的分布呈现复杂星罗棋布的局面。

小秦岭金矿石英脉的赋存状态严格受断裂构造的形态控制,这一
特征是小秦岭受断裂构造影响下非常特殊的地质特征。石英脉的主要
地质构造有:星点状分布、网脉状分布、似层状分布,条带状构造以
及块状构造等。

1.3 岩浆岩
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岩的剧烈运动,使得地层岩石,在历
经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形成了如今的格局。其中的半宽矿区含金层走
向长约5km,矿层厚数至数十米。矿层呈透镜状、似层状。金品位可
达数十克/吨,金粒赋存于石英岩砾石的泥砂质、硅质胶结物中。

1.4 主脉特征
主脉体受严格的褶皱构造控制,其形状像楔子,这一特征是石英
脉独自所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含金脉的特色之处。因为
主脉埋藏较深,石英脉在地表无法崭露头角,只有在施工坑道中,才
能窥见其隐性的脉络,这就使得小秦岭的地质特征呈现出自己独有特
的风貌。

2 小秦岭金矿的成矿模式
2.1 小秦岭金矿成因
通过对小秦岭金矿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分析出小秦岭金矿
的矿床成矿模式属于典型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对小秦岭金矿模式的成因研究,首先要从其成矿时代进行挖掘,
对其矿床的成因认识,,主要围绕矿脉的分布和花岗岩的分布,而且
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中,是否要经受构造运动的冲击,穿插入别的
岩石构造,矿体间是否发生了位移,位移中是否衍生出构造的断层。

在对小秦岭金矿的研究中,研究其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可以
推断出小秦岭金矿床因岩浆作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具备比较稳定的
成矿环境。小秦岭金矿是由多期岩浆活动,在大规模的富钙、富钠岩
浆热液活动下,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通过各种来源,在不断的地质
构造演化和多次成矿作用的叠加,才形成的富集矿产。小秦岭的大多
数金矿床的成因类型都是石英脉矿,脉幅变化较大,矿化程度较深,
一般达到200~400米有的矿区,矿化深度可达500米以上。

含重硫岩浆流体在长期的历史时期,形成硫化物,而硫化物的成
因同金矿的成因大致相似,这就使得地质岩层的相互作用形成旅客同
位素的各种矿产资源,进而形成了矿床。

2.2 小秦岭金矿成矿模式
小秦岭的成矿模式,主要是由在喜爱那个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经过岩浆的一系列构造演化,构成了金矿床的容矿围岩。小秦岭金矿
的成矿模式,长期受地质作用的演变结果,在强烈的变质与变形过程
中,断层构造带的剧烈变化和频繁反复演变,形成了今日的成矿格局。

影响小秦岭金矿成矿的主要原因是:含金地质体,是影响其诞生
的最基础条件,因为有了含金体的渗透,才有了地层与岩体间的和谐
共处。地貌特征是小秦岭金矿这一分布区内外地质作用的产物,地貌
的变迁,对于成矿的富集和含金石英脉的物资来源具有可依附的条
件。

水流的风化侵蚀,一系列搬运挪动,诞生了金矿并在适当部位富
集。
因为构造环境的渗透,使得岩浆热液与变质岩地层相互作用的产
物更加明显。变质岩地层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金矿有了诞生的土壤。
地壳在实施一系列活动过程中,经过冲刷,搬运,沉积等活动,最终
形成了富集的金矿,而这些富集的金矿,分布并不是均衡的,在经历
历史的变迁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而后有了小秦岭的金
矿含金脉。对其成矿模式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新的找矿思路,特别是
石英脉含金带的研究中,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其加以完善,对矿
物组合带的分布,必须依持着矿化的分布地带加以研究探明。

3 总结
在对小秦岭金矿的开采中,首先要了解其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
以便于为采矿的安全性和实效性提供便利。在实际的金矿开采工作
中,深入的对其成矿地质条件作出综合研究和实际探测。在复杂和风
险并存的金矿探测环境中。对于地质勘测者来说,更不能墨守前人的
理论和观点,对于成矿模式的研究,要立足于科学,在实践中系统的
有目的的做出相应的工作调整。

参考文献
[1]吴鹏,文月贵,刘江领 .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成矿模式析
及找矿潜力分析[J].陕西地质.2011(2):11-18

[2]汪道东,王瑞廷,韩俊民,党红军.小秦岭金矿带潼峪矿集区
金的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N].西北地质.2012(2)
[3]高世贤.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采矿技
术.2009,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