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建设复习提要一、名词解释:1.信息资源建设(p7)图书馆根据其性质、任务和用户需求,有计划地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的整个过程和全部活动。
2.贮存图书馆(p55)为了解决图书馆收藏空间的紧张状态,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图书馆空间和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而设立的专门用于收藏利用相对较低的文献资源,以备使用的图书馆。
3.文献半衰期(p61)某学科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或出版的。
4.文献老化(p61)所谓文献老化,通常有两种意义:一是指文献在生产或出版后,随着其“年龄”的增长,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内容价值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其利用率越来越低的现象;二是指文献在产生或出版以后,随着其“年龄”的增长,由于化学和物理等作用的影响,其载体的物质形态逐渐老化变质的现象。
5.普赖斯指数(p62)某一知识领域内,把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作为指数,用以量度文献老化的速度和程度。
6.引文分析法(p63)将所研究的学科领域在一定时间之内的全部文献信息(尤其是科学论文)收集起来,通过统计每篇论文所附的引文的发表时间及其被引用时间等数据来研究该领域内文献老化的情况。
7.零增长理论(p67)要求建立有限规模的图书馆,在图书馆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馆藏量、功能等指标)之后,剔除馆藏文献速度应当等同于购进文献的速度,即图书馆新购进的文献资料只是对准备剔除的文献资料的相应补充,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从而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总量保持一张相对稳定状态。
8.连续出版物(p75)一种具有统一名称、固定版式、统一开本、连续编号、汇集多位著者的多篇著述,定期或者不定期编辑发行的出版物。
9.网络信息资源(p78)以电子数据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储存在光磁等非纸质载体中,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10.信息资源采集(p122)信息资源机构根据一定目的,将各种信息资源采集并供本机构或其他部门使用的过程。
11.“二八率”规律(p134)在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信息资源中,大约有20%使常用的,通常能够满足读者80%的需求;其余的80%馆藏信息资源,能够满足读者20%的需求。
12.三线典藏制(p134)按照馆藏信息资源的新旧程度及利用率的高低,结合服务方式方法,将全部馆藏信息资源划分为利用率最高、利用率比较高、利用率较低的三部分,并依次组成一、二、三线书库的布局方法。
13.信息资源整合(p137)将现有信息资源重新组织,合理配置,调整信息资源结构,提高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各种活动。
14.信息资源的整体布局(p143)在系统、区域或国家范围内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形成结构合理、方便、经济的有机整体,从而改善和提高系统、区域或国家信息保障能力的组织活动二、简答掌握(参考):1.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p7—p10)(1)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协调的模式,藏书建设的内容、原则和规则,藏书的结构、补充和组织管理等;(2)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指数据库建设,包括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特色文献数据库和数据库产品建设;(3)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采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网络信息的开发,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内容。
2.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p8)(1)馆藏书目数据库:揭示馆藏,便于用户查检,是图书馆实现网络化自动化的基础;(2)联合书目数据库: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3)特色文献数据库:是图书馆提高信息资源服务水平和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4)数据库产品: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和共享的成本效益,是目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而卓有成效的手段。
3.网络信息资源建设(p9)(1)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算机网络有计划地采集、筛选、过滤、获取、组织、积累和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部活动;(2)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了网络信息资源采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网络信息的开发,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内容。
4.贮存图书馆的作用(p56—57)(1)贮存图书馆可以通过馆藏信息资源分布的调整,解决图书馆馆藏空间的紧张状况;(2)贮存图书馆可以通过馆藏信息资源布局的调整,提高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3)贮存图书馆可以通过馆藏信息资源的重新调拨分配,充分发挥利用率较低的信息资源的作用;(4)贮存图书馆通过比较完善的文献保存于保护技术,完整地保存了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资源,为图书馆用户的特殊需求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
5.贮存图书馆的模式(p57)(1)专有贮存图书馆:各图书馆自行建立的,专门用以贮藏利用率较低的书刊资料的贮存书库或储存图书馆;(2)地区合作贮存图书馆:在一定区域内由若干个图书馆联合建立的,用以贮存本地区各参加馆,或本地区内各级图书馆送交的利用率较低的书刊资料的贮存图书馆;(3)国家贮存图书馆:由国家建立的,用以贮存各类型图书馆送交的利用率较低的书刊资料的全国性贮存图书馆。
(4)特种文献贮存图书馆:由多个图书馆共同建立,用以专门贮存某一特定类型文献的图书馆。
6.零增长理论实施的三个前提条件(p67)(1)要求藏书达到最佳的规模或成熟的藏书状态(藏书达到一定水平和一个可靠目标);(2)要求经常地、不断地提出旧书;(3)广泛实行合作藏书,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7.信息资源质量评估指标(p150—p152)(1)信息资源结构体系的完备性:包括了信息机构实体信息资源与虚拟信息资源比例的合理性,信息资源学科结构、载体结构、等级结构等的合理性,以及信息资源的系统性;(2)信息资源的组织加工水平:信息机构能否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形成信息产品并提供给用户利用;(3)信息资源的易用性:包括实体信息资源的布局是否合理、指示是否明确等,以及虚拟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的数量和布局、网络开通的时间等方面;(4)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包括了馆际互借能力、对外合作能力;(5)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是信息资源质量的直接体现,包括信息资源借出率、阅览人次、信息机构主页点击次数、虚拟信息资源登陆下载次数等。
8.网络信息资源评估指标(p153—p154)(1)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包括其权威性、全面性、针对性、客观性、准确性、新颖性、独特性、稳定性;(2)设计水平:包括组织框架、用户界面和检索功能;(3)可获得性:包括链接、链接速度、获得限制;(4)基本成本:包括技术支持、连通成本、服务收费9.斯堪的纳维亚计划的经验和教训(p269—p270)经验总结:(1)重视图书馆事业:将其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和重视图书馆立法;(2)重视合作与协调:任何一国召开图书馆年会,各国都有代表参加;定期召开各类图书馆馆长会议讨论管理问题;建立北欧科学技术情报与文献工作联合组织协调北欧科技情报和文献工作。
(3)图书馆协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除了国家图书馆协会,各地方设有分会,还有研究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员联盟、科技情报和文献工作协会等。
教训:(1)缺乏有适当权利和经费的协调中心;(2)没有规定必须遵守的义务;(3)由于对不常用语种图书采用地理—语文收藏原则,限制了对某些国家图书的收藏;(4)建立国家间贮存图书馆和确定专业相近的成员馆之间的复本率等问题也不能得到进一步解决。
10.《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经验及教训经验总结:(1)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推动是《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不同层次的文献资源分布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情报需求类型,促进了图书馆之间的相互联系;(3)文献资源的协调分工是根据各馆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各地区各部门的科技、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情报需求及吸收能力相适应。
教训:(1)落后的管理体制导致协作的失败;(2)观念的落后是图书馆合作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3)20世纪50—70年代,图书馆工作收到当时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颇大,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政治运动的中心来进行,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急于求成。
11.CALIS集团采购的优点(p322—p323)(1)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而且集团越大,价格越优惠;(2)避免被数据库商“各个击破”,有助于一些地处比较偏僻、信息不够流畅的图书馆的采购;(3)通过组织集团,直接和国外出版公司谈判图书期刊价格,省去了中间环节,也节省了经费;(4)可以减少每个图书馆分别与数据库商讨价还价的精力和时间;(5)可以以集团的名义,向数据库上提出要求,希望数据库商改进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6)促进了集团内各图书馆之间,在宣传、培训、咨询、服务和使用电子资源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7)即使图书馆得到了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也帮助了国外数据库商将他们的产品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2.CALIS集团采购的特点(p323—p324)(1)集团是开放的、松散的,在不违反购买协议的情况下,任何高校图书馆都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集团;(2)在集团内各个成员馆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集团召集馆和成员馆之间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否加入和退出集团,完全是各个图书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3)集团召集馆,只是集团的代表,并不对各个集团成员馆的选择和购买负责;(4)集团对于全国高校和非高校系统都是开放的;(5)加入集团的各个成员馆,既要对自己的学校负责,又要注意维护整个集团的利益;(6)集团和数据库商既是商家和用户关系,又是平等合作关系。
三、详细掌握(参考):1.文献老化的影响因素(p64—p66)(1)文献的增长:科学文献的大量增加,原来知识内容不全面、不完善的旧文献逐渐被人所淡忘,其引用频率速度降低;文献的不断增长,客观上就有更多的文献可供人们引用,而人们在实践中也往往倾向于引用新文献,这也会引起文献老化率的变化。
因此,一般地说,文献增长越快,文献老化也相应加快。
(2)学科的差异:各个学科彼此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一些学科,其知识更新速度快,文献的半衰期也就相应较短;一些学科,知识主要是积累而不是修正,其文献可长期使用,因而文献半衰期较长;还有一些学科,迅速老化的文献与档案性文献的数量大体相当,介于两者之间。
(3)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每个学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文献的半衰期也不尽相同。
当学科处于发生和发展的初期,文献会呈指数增长,文献的老化速率较快而且半衰期较短;当学科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后,文献增长不再保持原有指数增长态势,文献的增长速率变小而且半衰期变长。
(4)文献的种类和性质:文献老化的速度不仅取决于文献的学科内容,而且还与文献的种类和性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