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报道探析
文章阐述了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报道的现状,提出了应对策略。
要引起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转变自身观念,走出认识误区;采编方式方法要有创新;要不懈创新舆论监督机制。
标签: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创新
舆论监督节目是电视新闻的优势,但近年来,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宝鸡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民生新闻节目《今日播报》开播已经8年了,开播之初,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8年来,作为地市级传统媒体的一档新闻节目,我们在进行监督类新闻的报道方面,曾经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障碍。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谈谈监督类电视新闻报道的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新闻舆论监督难有多方面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和思考,但目前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记者积极性不高。
对于以报道时政新闻为主的《宝鸡新闻》来说,报道内容主要是市领导的政务活动、市直各部门和各区街(乡镇)的工作成绩、主题性活动等,可以说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广泛,新闻素材的取得相对容易和轻松。
而《今日播报》作为以民生、批评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栏目,正常采访很难收集到有效素材,为了采获新闻事实,记者往往需要借助隐蔽手法才能得到第一手材料。
作为一个主城区人口只有50多万人的地级市,记者对全市所有部门都已经是轻车熟路,单位、部分人员也都非常熟悉,对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和批评,记者的积极性不高。
同时,栏目外采记者偏少,还要兼顾文字稿和后期编辑,工作任务繁重,一期舆论监督节目制作完成,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超过时政新闻,记者编辑在疲于应对的状态下,很难保证质量、精益求精。
第二,有分量的舆论监督新闻少。
在近两年的省市好新闻评比中,宝鸡台很少拿出像样的节目。
与省台相比,地市台新闻的舆论监督力度明显不足。
宝鸡电视台2008年播出舆论监督片117条,2011年播出82条,2013年仅播出34条。
同时,舆论监督的质量也存在问题,表现为: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敢采访、播出,这样就导致宝鸡本可以正常舆论监督的事件只有靠上一级媒体或外地媒体才能进行,本地媒体只能观望。
第三,进行舆论监督的阻力越来越大。
这里所说的阻力有的来自单位内部,如台领导、部门主任的打招呼、编辑记者的亲朋好友等,这样那样的压力和说情使得许多采访来的事件无法播出而胎死腹中。
另外,还有来自有广告经营、权力部门等与利益相关方面的阻力,比如广告客户、各区县宣传部门等。
在这些阻力中,影响最大的阻力是各级部门施加的种种压力。
每到节庆和大型会议期间,上
级有关部门都要发文、发通知要求媒体“营造和谐气氛”,控制负面报道,规定了哪些可以报,哪些不可以报,特别强调不准播发各种舆论监督类稿件和节目,以至于各媒体单位把控制负面执行成了禁止负面报道。
这样,媒体在一定时间内就没有了舆论监督类的稿件、节目。
以上可以看出,舆论监督之所以难以正常开展,不外乎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既得利益的种种阻挠。
有些部门、单位为了维护其所谓的正面形象、个人前途、政绩,不惜动用各种关系、人脉,向新闻媒体或编辑记者施加压力,极力压制监督稿件的播发。
二是一些编辑记者害怕新闻官司。
编辑记者一次次成为被告的实际情况不断出现,新闻单位的负责人也害怕新闻官司缠身,使得编辑记者采编、播发监督稿件心有余悸、底气不足,没有安全感。
三是广告经营任务影响,新闻媒体顾忌重重。
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电视台为了完成创收任务,必然要与报纸、电台、网站争取广告客户,因此势必对实施舆论监督瞻前顾后,有所顾忌。
二、对策
尽管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存在很多困难,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舆论监督,电视新闻作为新闻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力军,理应承担起搞好舆论监督的重任。
因此,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需要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权力监督”范畴,而是一种“权利监督”的范畴。
因为新闻舆论监督的威力再大、作用再强,其本身还处于“在口头上加以责备”的位置,而不具备“强制纠正”的能力。
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取决于权力机关的态度和作为,取决于“权力监督”的及时跟进和判定。
另外,职能部门也必须转变自身观念,走出认识误区。
概括起来,这些误区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有些部门对宣传他们的政绩则十分高兴,而给他们进行一下舆论监督则表现极为反感,甚至大动肝火,要么说你违背宣传纪律,没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么通过各种渠道向你施压。
二是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在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重大违规问题时,往往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幌子而“捂盖子”。
三是有些部门怕媒体揭了伤疤、扬了家丑,一味护短,阻止新闻媒体进行必要的监督,结果脓包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是把新闻舆论监督当成了影响投资环境的挡箭牌。
其实不是怕影响投资环境,而是怕影响了部门政绩。
第二,采编方式方法要有创新。
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如果用得不好一方面会伤及无辜,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一定要讲究采编的方式方法。
在这方面,《人民日报》舆论监督稿件选题的原则值得我们借鉴。
即在考虑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前提下,选一些涉及人民生产、生活、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舆论监督促进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在策略上,抓重大题材,把重点放在事关党的方针政策、廉政建设、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选择领导关注、老百姓关心,又符合党和政府工作重点的选题,同时,还要把选题的新闻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
说事不评理、监督不添乱、李下不整冠、批评不侵权。
另外,在舆论监督的采编方式方法创新上还应把握以下两点:一要赢得党和政府的支持,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
二要通过舆论监督,将负面因素转化为正面因素,不要单纯地为了暴露问题而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要不懈创新舆论监督机制。
近年来,在舆论监督的机制创新方面,《今日播报》栏目做了有益的尝试,基本流程为:采集线索、筛选线索、安排采访、向当事单位和督查部门通报情况、跟踪整改情况、反馈报道。
一般来说,内部机制创新容易,外部机制创新困难较大。
但如果与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的党政监督、人大牵头的法律工作监督、政协和统战部门牵头的民主和民主党派监督、信访部门牵头的群众监督等结合起来效果就比较好一些。
同时,还应重视媒体合作,以此来增大舆论监督的威力。
如同当地报纸、电台、网站合作搞舆论监督,借助它们的影响力及互动优势,扩大舆论监督的影响力。
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面对舆论监督,新闻工作者要担当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利用新闻传播规律,充分发挥负面新闻的正面价值;在难点问题上不回避,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积极创新,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