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启示
摘要:唯物主义经验论是洛克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洛克反对天赋观念,在教育观上明确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
绅士教育理论是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出发,旨在培养资产阶级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平等、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
洛克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绅士教育目标,塑造了传统英国人的全部性格。
用其思想来省视当今中国的教育,我们仍可以得到莫大的启示。
关键词: 洛克教育思想中国教育道德养成启示
一、洛克简介及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英国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正式在英国得到确立。
洛克在政治上拥护由大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哲学观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教育思想受蒙田、弥尔顿等人的实利主义思想影响,要求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系统地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洛克的教育思想正是其哲学和政治学思想的合理延伸。
他反对天赋观念,在教育观上明确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
他说,把儿童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在他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他把未成人的道德养成教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提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其他教育都是围绕着未成人道德养成教育这个核心并为之服务。
第一、道德养成教育要及早实施。
洛克认为早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形成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形成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
对儿童
的道德养成教育宜早不宜迟,这对儿童积极性格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洛克非常注重道德习惯的培养,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这一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了《教育漫话》的通篇。
不仅仅是指儿童的行为习惯,还包括他们的性格习惯、道德习惯及知识与技能习惯。
洛克认为那种严厉的教训与惩罚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收效甚微,远不及习惯的力量,因此他说到“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这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作用了。
”教育者只要按照儿童的天资与禀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逐渐学会自律,那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也就容易得多,儿童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
第三、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量。
洛克认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从模仿得来的所以,榜样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说:“榜样比任何事物都更能温和而深刻地渗入人们的内心。
洛克特别强调师、长的榜样作用,要求父母和导师应该以身作则,加倍注惫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万万不可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
他提出:“导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变坏。
”儿童尚处于习得阶段,最容易受到周围人尤其是父母、教师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其效果却是惊人的。
我们一定要注惫榜样的影响力,努力为儿童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以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四、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宽严适时、得当。
洛克主张对儿童采取宽严相济、奖惩结合的教育方式,反对那种棍棒式的惩罚,当然也不主张过分的奖励甚至是溺爱。
洛克认为,只是一味的棍棒惩罚,会使儿童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可能虽然表面上服从,但内心可能会留下阴影或者
是更加逆反,以至于后来更加难以管教。
并且第一次的棍棒教育如果不能使儿童完全信服,那么后面再对他们加以棍棒惩罚,他们便会习以为常,养成一种“习惯”,不利于对儿童的教育。
同样,洛克认为如果随便给予儿童奖励,便会使他们认为奖励易于得到,以至于不再努力。
因此,家长和导师应该采取一种宽严相济、奖惩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来教育儿童,使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五、辫证地运用奖励和悠罚进行教育的原则。
奖励与惩罚是洛克论述颇多的一个原则。
他主张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应辩证地运用奖励和惩罚,否则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把儿童推向坏的方面。
洛克认为合理的奖惩方式应该是从精神上着手,“惟一真正合乎德性的约束是因为做错了事受惩罚而感到羞耻’,人们一旦领略到尊重与耻辱的含义,尊重与耻辱对于他们的心灵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二、洛克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思想非常精辟而深刻,虽然洛克生活的年代已经十分遥远,绅士教育的思想还很有局限,但是洛克对培养对象的良好的规划,与我们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有着共通之处。
他的绅士教育思想、技艺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虽然洛克当时提出的绅士培养计划是针对上层社会子弟,以聘请家庭教师的方式进行,这在今天教育普及化和民主化潮流下是应加以否定的,但其育子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重视健康教育。
洛克从儿童的长远幸福和国家的富强角度考虑,认为儿童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要求儿童的身体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外部条件,能够忍耐劳苦,能适应开拓事业的需要。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反对父母亲对孩
子娇生惯养,要求对儿童从小就进行近乎残酷的体质训练,充分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
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家庭收入普遍提高,又加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对孩子都是千依百顺,有求必应,生怕孩子饿着、冻着、累着,给孩子准备各种精细的食品,不让孩子做哪怕一丁点儿家务,甚至给自己孩子的东西少了或差了点,就觉得似乎在虐待孩子,平时整天关在家里,怕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在学校里于升学的压力,孩子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身体不仅没有得到锻炼,反而受到损伤。
其实,儿童并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娇弱。
日本向来都重视儿童的身体锻炼,他们常常让儿童穿着短衣短裤、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锻炼身体。
名古屋大学幼儿园的一次亲水游戏也显示,平时不接触冷水的儿童在接触冷水后也不会有不良反应。
所以成人不要对儿童娇生惯养,要让他们多参加锻炼,多吃一些苦,不要生活的过于安逸,这对造就他们健康的体魄,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都是有利的。
第二、习惯培养,不可“顺其自然”
“习惯成自然”。
儿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相反,如果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那么当他们表现出不良行为的时候,他们也会自然的认为这是一种正常行为,没有什么不当之处。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命运”。
有时候一个人的一个小习惯、一个小行为都能体现出这个人的素质,甚至决定了这个人的发展。
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根据他们的发展顺序进行。
但是对于儿童的习惯,对于他们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则不能太“顺其自然”。
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
很多家长对儿童的某一个不良行为不够重视,不对他们进行改正,那么久而久之,当儿童养成习惯后再加以改正就困难的多
作为成人,要及时发现儿童的不良行为并对其加以改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同时,不仅是行为习惯,还要注意儿童性格习惯、道德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极为有益的。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方法就是榜样的作用;家长和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孩子有学习的目标和力量,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知识教育。
对于儿童的学习,成人要懂得启发诱导,切不可强迫。
因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只有儿童对他本身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否则,儿童的被迫学习对他们的身心都是不利的。
然而,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为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
结果导致儿童负担过重,他们不但没有从这些辅导班学到什么,反而被这些班压得喘不过气来。
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懂得启发诱导,找准他们的兴趣点,运用提问等各种技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对学习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并乐意去学习。
强迫会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会使他们的兴趣逐渐衰减,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他的思想及其启示意义仍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思考。
因为他曾说过:“即使是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