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害黄瓜苗期病害:猝倒病、立枯病、以及由低温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沤根”是蔬菜苗期的主要病害,全国各地大都有分布,茄科和葫芦科蔬菜的幼苗受害较为严重。
在冬春季苗床上发生较为普遍,轻者引起死苗缺株,发病严重可引起大量死苗。
黄瓜成株期病害: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菌核病、灰霉病黄瓜猝倒病发生时期: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上症状:苗期露出土表的茎基部或中部呈水侵状,后变成黄褐色干枯缩为线状,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致幼苗贴伏地面,有时瓜苗出土胚轴和子叶已普遍腐烂,变褐枯死。
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苗或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别于立枯病。
病原:瓜果腐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辣椒疫霉黄瓜立枯病发病时期:刚出土幼苗及大苗均可发病。
多发生于育苗中后期。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幼苗徒长时威海严重。
病菌生长适温17—28度。
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造成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症状: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但不逞猝倒状。
病部初生椭圆形安和色斑,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
病原: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防治方法:加强苗床管理:1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向阳的地块作苗床2床土选用无病新土,肥料要腐熟。
若用旧床,应进行消毒。
3播种不易过密,盖土不要过厚,以利于出苗。
4做好苗床保温工作,适当通风换气,不要在阴雨天浇水,保持苗床不干不湿。
床土消毒:1福尔马林:播种前2-3周。
床土耙松,1.5毫米/平方米,加适量水浇于床面,用塑料薄膜,并将床土耙松,让药液充分挥发,两星期后才可播种。
药剂防治:若苗床发现少数病苗,在拔除病苗后,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600倍液69%安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5%的恶霉灵水剂400倍液喷雾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10天喷洒一次,防治1—2次。
若苗床湿度较大,可撒施少量草木灰货干细火土加以调节沤根:幼苗根部呈褐色腐烂,不发新根,地上部叶片色泽较淡或萎蔫,生育缓慢,病苗容易拔起。
病原:本病主要由于苗床土温过低、高湿和光照不足所致的一种生理性病害。
黄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我国各地都有发生,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常因此病为害而遭受很大损失。
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流行速度快,一两周内即可使叶片枯死,减产高达30-50%,有的地块因此病为害只采1-2次瓜后就提早拉秧,菜农称之为“跑马干”时期: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部位:主要为害叶片。
症状: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
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侵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
后期病斑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东普遍发生,尤其是东北、内蒙古等保护地黄瓜和华北春大棚发病严重。
病叶率有时高达70%左右,是保护地黄瓜重要病害之一。
黄瓜受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品质。
时期: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
部位: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
症状:初为鲜绿色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菌脓,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穿孔。
病原: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科,古巴假霜霉菌;丁香假单孢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属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
传播:在田间,发病的叶片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再侵染:孢子囊萌发后,从寄主的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环境适宜时潜育期仅为4-5d,环境不适宜潜育期可延长至8-10d。
随后,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蔓延为害。
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
一般气温10ºC以上湿度适合就开始发病。
20~24ºC最利于发病。
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要求叶片存在水滴或水膜,否则在干燥的叶面上,即使有大量病菌,也不会发病。
在保护地发病情况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温湿度控制不好,通风不当,棚室内湿度过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易结露,会严重发生。
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
栽培管理: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较抗病的黄瓜品种有:津研2号、4号、5号、6号、7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植物根系发育。
大棚黄瓜灌水要在晴天早晨进行,避免阴天或雨天灌水。
要及时通风。
昼夜温差不易过大。
喷施1%蔗糖药剂防治喷雾防治72.2%普力克水剂800倍72%克露WP 600倍69%安克锰锌WP600倍25%甲霜灵 800-1000倍75%百菌清WP 600倍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64%杀毒矾WP保护地烟雾防治45%百菌清烟雾剂200克、15%霜疫清烟剂250克/亩防霉灵粉尘剂霜霉和角斑:47%加瑞农WP600倍,60%百菌通(琥铜.乙铝.锌)500倍霜霉和白粉:40%三乙磷酸铝WP200倍加75%15%三唑铜(粉锈宁)2000倍。
霜霉和炭疽:40%三乙磷酸铝WP200倍加25%多菌灵WP400倍黄瓜枯萎病黄瓜枯萎病是黄瓜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黄瓜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80-90%,对生产造成的损失据病情轻重和发病期早晚不同而异。
症状典型症状是植株萎蔫。
多在成株期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
病株似缺水状萎蔫,反复几次后不能复原。
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条斑,有胶质物流出。
潮湿时产生白粉色霉层。
病原:镰刀菌,知菌亚门镰刀菌属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种子和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
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导管内发育堵塞导管,引起寄主中毒,使瓜叶迅速萎蔫。
主要靠灌溉水、土壤耕作及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传播。
该病发生程度取决于当年的侵染量。
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感病。
发病条件连作: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
土壤性质:病原菌适宜PH4.5-6.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温湿度病害控制选用抗病品种:津研5、7号,津杂2、3号,轮作:与非瓜类作物轮作6-7年加强栽培管理:施腐熟有机肥,浇水作到小水勤灌,忌大水漫灌,及时拔除病株。
嫁接防病药剂防治:种子消毒:有效成分0.1%的60%防霉宝加平平加浸种60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浸种1小时,捞出后冲净催芽。
苗床消毒:50%多菌灵8克/平方米土壤消毒:定植前对栽培田消毒。
50%多菌灵4千克/亩混入细干土施于定植穴内。
灌根: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50%多菌灵500倍30%土菌消(恶霉灵)水剂1000倍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60%百菌通(琥铜.乙铝.锌)500倍等灌根。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
白粉病瓜类白粉病在我国各地的保护地和露地各种瓜类上普遍发生。
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受害较重,冬瓜和西瓜次之,丝瓜抗病性较强。
此病一旦发生,扩展蔓延很快,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时期:整个生育期都发生,中后期较重。
部位:主要危害叶片。
症状:初期叶正面或背面产生近圆形粉斑,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粉斑,形似撒上一层白粉状物。
后期病斑上可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
病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粉孢属有性态为瓜类单囊壳,囊菌亚门单囊壳属药剂防治保护地内用百菌清或三唑酮烟剂熏治。
播种前每公顷地用27~45千克硫磺粉闷熏24小时,消毒。
发病初可用:高脂膜30~50倍液;15%锈粉宁可湿性粉剂、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福星乳油、47%加瑞农、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80%大生、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62%仙生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产生抗药性的可改用78%科博WP。
对瓜类比较敏感的药剂主要有粉锈宁、福星,使用时要慎重。
瓜类炭疽病瓜类炭疽病是瓜类作物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发病时常造成幼苗猝倒,成株茎叶枯死,瓜果腐烂,危害严重。
症状叶片发病病斑呈红褐色,干燥时易破碎穿孔,潮湿时病斑正面生粉红色粘稠物或黑色小点。
成熟瓜条易受害,病瓜弯曲变形,病斑圆形,黄褐色,稍凹陷。
病原瓜类炭疽菌,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药剂防治25%咪鲜胺(使百克)EC、25%施保功、60%炭疽灵、75%达克宁、70%霉奇洁、50%福美双、80%炭疽福美、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30%醚菌酯可湿粉2500-4000倍等。
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武夷菌素(BO一10)水剂200倍液喷雾,7~10天喷雾一次,连续2~3次。
黄瓜菌核病黄瓜菌核病是土传真菌病害,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侵染64科383种植物,是保护地瓜果类蔬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受害地块损失10-30%,重者达90%以上。
时期: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
部位:叶片,果实和茎蔓。
症状:病部组织迅速软腐,并密生白色菌丝,有时还伴生有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原有性态为核盘菌,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药剂防治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 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70%甲基硫菌灵等。
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65%腐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
茎蔓发病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患部。
黄瓜疫病黄瓜疫病常造成黄瓜大面积死亡,对黄瓜生产威胁较大。
全国黄瓜产区都有发生,北方以秋黄瓜发病较重。
此病除危害黄瓜外,还能侵染葫芦、冬瓜、西瓜、南瓜等。
部位:主要侵染茎、叶和果实,以茎基部及嫩茎节部发病较多。
症状:节部发病,水渍状腐烂,缢缩,病部以上叶片出现青枯。
叶片被害,呈近圆形斑,湿度大时,全叶腐烂,湿度小时,干枯脆裂。
病原病原为瓜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黄瓜灰霉病目前,黄瓜灰霉病是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生及其普遍。
尤其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保护措施的改进,黄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茬次增多,为黄瓜灰霉病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一般损失在30%以上。
部位:幼瓜、叶、茎。
症状:叶片发病,形成直径20-50毫米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干枯表面生灰霉。
瓜条受害,脐部水渍状,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
病原灰葡萄孢,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黑星病为害部位:叶片、茎蔓、卷须和瓜条,以幼嫩部分如嫩叶、嫩茎、幼果被害严重。
症状:幼苗期发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心叶枯萎,幼苗停止生长,严重时全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