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镇的建设与探析(中经评论·北京)时间:2014-05-04[摘要]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如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加大,工业污染危害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发展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和扩散,成为当今世界最难对付和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衡。
文章根据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生态城镇的建设加以探讨分析。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李克强更在多个场合强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率2011年首次突破5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日本等国家花了大约15~45年的时间把城镇化率从50%提高到70%,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要达到70%的城镇化率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根据中国的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和49.68%。
这一数据说明,从世界城市化过程的三阶段来看,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城镇化进程加快给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显著的压力。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促进社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 3.5%以上,中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等。
这些折射出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要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建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同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
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面临着生产生活污染叠加,点、线、面源污染共存,新旧污染物交织,水、气、土污染相互影响的复杂态势,生态经济系统呈现无序化和非持续性,出现了城镇化与区域环境要素不协调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城镇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污染加剧工业化带来城镇化,城镇化带来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失去原有的较低水平的动态平衡,显现出发展中的矛盾。
一是在大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业企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一些企业布置在城市中,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些企业逐渐被居民区包围,形成居民和企业的矛盾;二是在小城镇,一些不规范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吸纳了一定的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但这些工业企业结构偏重,技术含量低,高能耗、高排放问题突出,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这些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导致一些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削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功能。
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具有发展软环境的巨大优势,它们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危害的现状,将污染转移,不仅有污染型的企业,甚至是废旧物和垃圾,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
2005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359.5亿吨,工业周体废弃物13.4亿吨,城市生活垃圾1.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54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14.2万吨。
2006年各项指标继续增长,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万吨,比2005年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31万吨,增长1.2%。
(二)水污染与缺水问题并存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它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城市用水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同时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威胁在不断加剧。
产业发展粗放增长,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可用淡水急剧减少。
同时,地表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除大江大河外,多数支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水质型缺水现象突出。
主要水库、湖泊的水质大部分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几乎全部受到严重污染。
江苏太湖和安徽巢湖大规模爆发的蓝藻,正是水污染问题不断恶化、积重难返的表现。
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约1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9万平方公里。
2008年水资源总量下降,用水总量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
2008年水资源总量2712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4%;人均水资源2048立方米,增加6.9%。
2008年总用水量584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4%。
其中,生活用水增长0.6%,工业用水增长1.8%,农业用水减少0.2%,生态补水减少0.7%。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31.8立方米,比2007年下降7.9%。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0.3立方米,下降7.0%。
人均用水量440.9立方米,下降0.1%。
(三)矿产、能源等要素的制约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伴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二、三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我国大规模的制造业、建筑业和采掘业等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这些行业一是高能耗、二是耗资源、三是不利于环保。
我国能源产业规模和生产总量不断扩大,强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进程。
但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煤炭约占能源消费构成近70%,煤炭开采、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
我国燃煤消费量大,热效率低,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节能和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
其巾,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能源类消费量比上年分别增长9.6%、7.1%、19.9%、5.0%和2.4%。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1.21吨标准煤,未能实现“十一五”时期每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的目标。
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
有关专家估计,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和东部的煤炭资源将在2030年耗尽,水力资源的开发也将达到极致。
目前,在世界能源产量中,高质量的液、气体能源所占比例为60.8%,而我国仅为19.1%。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可采储量较多,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四)大气环境、声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空气污染受到城市的密度、车辆尾气、船舶排放、飞机尾气、工业企业生产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006年,在被监测的559个城市中,有34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被监测城市数的62.4%;有159个城市为三级,占28.4%;有51个城市为劣三级,占9.1%。
在声环境方面,近1/3的城市声环境为轻度至中度污染。
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生活污水处理率低,生活垃圾产生量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
癌症的发病率正在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
城镇化进程不仅关系到城镇的发展,也关系到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
鉴于我国人口多而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等现状,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今后发展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生态城镇建设现状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任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其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全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已开始侵蚀人类的生存空间,打造生态城市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生态城镇化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将节能环保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和尝试不够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1.27%,其中城镇人口为6.9亿人,乡村人口6.5亿人。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上升了1.32个百分点,增加了2100万人,乡村人口则减少了1456万人。
这表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20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要转移农村人口1亿以上。
报告预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闽东南等18个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7000多万;其他1000多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
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看,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不会停止脚步,而且还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
东部地区仍将是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接收地,中西部地区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能力仍将弱于东部=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不会按照自然承载能力和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逐渐趋于均衡,而是会跟随着城市集群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不平衡。
四、总结与思考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正在(《改革与战略》,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江易华,鞠欢)跨人生态文明时代。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污染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关注的大事。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亦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
当务之急是如何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紧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