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


七、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1、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3、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确认 友情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反馈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以的意义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8、旦日,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9、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肯动脑筋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的肉
11、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出身低微,地位鄙贱。今义:品质恶劣 古义:不超过 今义:转折连词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因为
2、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兼词:于此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助词:的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介词:凭借 助词:的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句末,表感叹 连词,表顺承 ⑥、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连词,就 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⑧、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连词,因为 ⑨、宋何罪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⑩、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末,表感叹 ⑾、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地
若 则
所 者
一、看具体语境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 “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 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 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 “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⑥隐藏
2、指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A、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指出,给人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品头或书面意见
B、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侯
古义:肴山以东、函谷关以西 今义:山东省
C、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妃嫔 今义:美貌女子
D、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 今义:读书用功或肯动脑筋
通“授”,讲授。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
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爱人(女方)
五、看代入检验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因”“乃”:“于是”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止”“仅”:“只”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 “止”和“仅”相同 C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相同 D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不同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①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于”表被动,是介词“被”“受”的 意思。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的标志。 ③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于”是介词“被”的意思。 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
⑦讲究,计较
第 三 课 时
文 言 文 词 类 活 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词类活用的推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 ,学以致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位置对应,由 “乘”是 “趁着”的意思,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推断“因”也是此义。 “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有 经· 东山》) 利的形势。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 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偏义复词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⑪张良出,要项伯。: 通“邀”,邀请。 ⑫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⑬拜书送于庭: 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影”。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放在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测度.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 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
三、看语气表达
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 被 )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赵尝五战于秦(同, 跟 ) (7)长于臣(比 )
向 ) )
二、看对应位置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④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⑤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表判断语气 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表疑问语气 ③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表感叹语气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表停顿,表舒缓语气 ⑤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表肯定语气 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祈使语气
公姥:公公和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2、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父母:父亲和母亲,这里专指母亲。 弟兄:弟弟和兄长,这里专指兄长。
反馈练习:
• 1、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⑥ ) •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 ③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 ⑤古之遗爱也(恩惠) •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喜欢)
文 言 文
第 一 课 时
文 言 虚 词 用 法 推 断 技 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18个虚词,掌握虚词的 推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 ,学以致用
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总共18个
而 为 与
何 焉 之
乎 也
乃 以
其 因
且 于
B.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 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掉转) 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险要的地方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稳定、稳固 D.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迫近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6、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⑦ ) ①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②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④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 辞别) • ⑤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 ⑦大礼不辞小让(推辞) • • • • •
• • • • • • • •
4、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⑥ ) ①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③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④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⑤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⑥期年不听朝(通“潮”) ⑦坐南朝北(对、向)
⑥朝政
5、下列加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凄清 A.渌水荡漾清猿啼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清脆
六、解答虚词题的注意事项:
1.联系语境
根据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臵和前后搭配 的词语及上下文进行识记和辨别。
2.区分虚词 准确判定虚词和实词同形的词在句中使用 的是虚义还是实义,不要误虚为实。
3.特殊虚词
a.把握“诸、盍、焉、耳、尔、旃、叵” 等兼词的用法及意义。
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 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般落在 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的意思来考 虑。 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是”、 “然后”、“可以”、“从而”、“其实”等 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