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应用语言学的含义:研究语言学应用的种种问题的学问。
对应用语言学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应用语言学:专指语言教学,特指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广义应用语言学:是指应用于各种实际领域的语言学,即指语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所应用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应用语言学所关心的是如何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阐释其他应用的领域所遇到的跟语言有关的问题。
应用语言学的特点:1.具有学科的相对独立性;2.具有实用性的特点;3.具有实验性的特点;4.具有综合性特点。
应用语言学学科归属: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
语言学大学科三大分支:一是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即专门的语言学或本体语言学。
二是普通语言学或理论语言学、一般语言学,总结各种语言本体研究所形成的对语言问题的一般性认识和基本理论。
三是应用语言学解决语言学在各个实际中的问题。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象包括语言教学、语言文字规划、词典学、人名学和地名学等传统的研究领域。
1870年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提出要区分纯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首次提出术语“应用语言学”。
20世纪40年代,由于外语教学的发展,人们才开始重视应用语言学的研究。
1946年《语言学习》副标题为“应用语言学杂志”,其一开始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语言教学,尤其指第二语言教学。
标志应用语言学正式形成学科是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法国)召开和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成立。
我国应用语言学萌芽在语言规划上,朝书同文提出词典编篡《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中国应用语言学主要在19世纪晚期之后子和现代语文运动而蓬勃发展的。
以白话文运动、国语统一运动、文字改革、拼音化为标志的现代语文运动开始产生。
20世纪前五十年应用语言学主要是围绕白话文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开展的。
1955年10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化问题学术会议“尤其重要,标志着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简化汉字、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三项主要任务为代表的现代语文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1965年文化部和文改会发不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55年文化部和文改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汉子的基础,也为汉子规化、标准化、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推广普通话成为50年代文字改革工作或国家语言文字规划的三大任务之一。
1978《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应用语言学形成标志: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成立。
1988年桂诗春《应用语言学》语用所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研究文字的规化和标准化。
中国应用语言学另一个里程碑标志1992年应用语言学杂志——《语言文字应用》的创刊。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收集材料的三种方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应用语言学的比较分析:事实比较,理论性比较(宏观微观双方面)定量方法也就是计量方法。
定性方法是综合,定量方法是分析,分析是为综合服务的。
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都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人比较熟悉性方法,但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引进数学的方法更体现了当前科学发展中的文理渗透、学科渗透的特点。
抽样统计:就是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1.取样围;2.样本的典型性;3.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4.样本应有足够的数量。
抽样最基本是随机抽样。
试验方法是建立在可计算性原则基础上的,是把计算的理论、模型和人的行为加以比较的重要手段。
试验方法特点:系统性,逻辑性,经验性,简约性,重复性和传递性。
实验的设计:选择课题、提出假设、评论文献、决定变量、操控和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等过程。
实验的实施方案包括:目的与意义;时间与地点;对象;容与指标;试验队伍的确定与培训;实验报告和总结。
第二章语言教学:是指运用特定的方法,将语言知识和相关理论通过教育者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外族语教学,即第二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目标:就是语言教学的方向,是为了让一个人掌握一门语言,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从听说读写诸方面掌握一种语言的知识容,并且具备得体而有效的使用该语言的能力。
语言教学类型:容(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性质(常规教学和业余教学);时限(长期教学短期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年龄(儿童教学和成人教学);程度(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教学)语言教学基本过程:制订语言教学政策;进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编写语言教学的教材;师资选拔和培训;课堂教学;语言测试;语言教学研究。
(团体学习法,默教法)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比如一个儿童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了英语,英语就成为了他的第一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
母语:就是指父母乃至多代之前一直沿用下来的语言。
母语具有继承性,体现人们世代的语言关系。
一个人从小接触并获得的第一语言一般都是从父母一辈习得的,他继承了前辈的语言,即“母语”。
二者概念不同,第一语言可能是母语,也可能不是母语,就多数人而言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
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但第一语言不等同于母语。
本族语:是指语言习得者自己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民族语。
一般来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如汉族汉语,维吾尔族维吾尔语,俄罗斯族俄语。
一个人儿时从父母那里习得本民族语言的时候,其第一语言和本族语是一致的;但一个人儿时从父母或者当地社团那里习得外族语言,这时第一语言非本族语,于是出现了第一语言与本族语分离的现象。
本族语与母语的关系,其实一个人的母语可以是他的本族语,也可以是非本族语,本族与母语之间也不能完全画等号,母语的专用和本族语的死亡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一语言教学通常是本族语教学或母语教学,它主要是指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之后有意识地继续学习第一语言而进行的正规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语言的获得: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潜意识的语言习得;第二个阶段是入学后在课堂上的有意识地语言学习。
习得:没有非常明确的语言学习意识获得,通常称为“习得”。
学习: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有专门老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练等环节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去获得,通常称为“学习”或“学得”。
第一语言教学主要特点:学习者有一定语言基础,已经具备基本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时间充裕,有很好的语言环境,练习实践机会多;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存在语言障碍;教学更注重语言形式;掌握文化主要靠习得,在这里学习语文教学有很大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既能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够学习文化,并从中受到道德教育。
第二语言:是指一个人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所学的另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按照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划分的,先习得并掌握的是第一语言,后习得或学得的语言不管多少种都统称为第二语言。
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语言。
第二语言的学习通常是目的语的学习,但第二语言不等同于目的语。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外语还是非本族语,甚至是母语,只要是学习者希望掌握的语言,都可以称之为目的语。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外语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围不同。
第二语言与外语之间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围要比外语广,既包括外语,又包括本国其他民族语言等。
人们获得第一语言以自然习得为主,获得第二语言以学习为主。
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比第一语言难度大。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可以说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和催化剂。
第二语言教学:是与第一语言教学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是指人们在习得掌握第一语言后,在学校环境里进行的正规学习其他语言的教学活动。
第二语言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
“教”包括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技巧、教材的编写、成绩测试等;“学”包括学习者的心理和学习的规律等。
第二语言教学特点:1)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通过大量练习和反复实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3)以集中进行强化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
其学习者多为成人,要较短时间掌握目的语,需要课程集中,容密集,进度较快,班级规模较小相对。
4)重视基础阶段教学,为进一步学习目的语打下坚实基础。
5)注重语言教学对比,通过目的语与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6)重视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7)更加注重文化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特点会影响到第二语言教学容、方法和教学原则等的确定。
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教”与“学”存在某些共性,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1.从教的方面来看都要讲述基本语言规律,都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对语言规律的概括能力;教学容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言语技能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学步骤都有预习、讲解、答疑、练习和巩固等几个环节;教学过程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上都会有实物展示、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课堂上都要注意趣味性和情感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从学的方面来看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存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学生都要掌握基本语言规律;学习大体上都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二者都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应是脱离意义的机械性的操练。
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差异不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零起点教学,培养学生从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开始。
第一语言教学则是学习者入学时已经基本具备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需要从从最基本的开始教,则是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能力。
2.学习者学习动机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有自己学习第二语言的某种动机,学习者动机不同,对其掌握语言运用的技能水平要求也不一样。
而第一语言习得则是为了应付生活环境的需要,正常儿童都能学会的语言。
3.教学环境氛围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是在母语的自然环境氛围中进行的,不存在语言交流障碍。
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自然语言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4.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中,学习者不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存在语言迁移问题。
而第二语言是要受到第一语言或其他第二语言迁移作用的影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习惯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迁移作用。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似容易产生正迁移,两种差异容易产生负迁移。
5.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文化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6.教学对象不同。
第一语言的教育对象为本国的儿童,年龄不大善于模仿,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而第二语言的教学对象围广,已成年人为主,认知能力和抽象能力都已经大大发展,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强,注意力容易集中,但记忆和模仿能力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