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摘要: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
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
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问题民族团结和谐社会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
现有总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这个大家族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
同时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随着西藏打砸抢事件,新疆7.5事件等关于民族问题的事件发生,如何更好的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就以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新的民族团结展开论述。
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
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一)民族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
”并一再强调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从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看待民族问题。
所以,必须对当代中国国内的民族问题有一个全面清醒的了解。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发是繁荣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
民族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
(二)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作为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是各不相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往在民族问题中存在的民族对抗因素基本消失,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状况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举国上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实,又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了新的矛盾。
这种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差距和因此产生的矛盾,就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人民已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主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引发的问题。
民族意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牞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意识。
在民族意识中有积极向上、能激发本民族奋发图强的一面牞也有狭隘的只顾本民族利益而不顾其他民族和全局利益的一面。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各民族要求加快发展的民族意识日趋增强。
这种民族意识是健康的是应该提倡和发扬的是民族发展进步的表现。
但是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也会增长,从而影响各民族的团结。
例如,过分强调本民族的利益不顾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以及国家关系等等。
对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则有可能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经济利益引发的问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各民族所获经济利益的不均衡将会出现新的矛盾。
民族地区的市场发育不健全,软、硬件水平不高,有的部门和企业可能会根据资源的市场取向投资上项目对民族地区考虑不均衡,使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产生误解。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增强综合实力,调整了政策,由直接给钱给物改为基础设施建设一些长期依靠国家救济的干部和群众一时不理解。
由此产生的情绪,容易影响民族关系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
民族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房屋建筑、风俗习惯、禁忌信仰、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等文化传统方面都凸显出鲜明的民族个性。
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因素,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绝大多数是健康的,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的宝贵财富。
但是由于民族不同,文化各异,尤其是风俗习俗的差别,各民族在交往中必然会发生矛盾和碰撞,造成民族之间的摩擦。
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还会长期存在。
由此引发的问题将会影响各民族的团结。
西方敌对势力引发的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是跨境民族,而且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祖国的边疆与十几个国家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曾多次侵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均被我国各族人民挫败了。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又妄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利用分裂主义组织搞分裂活动,破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
因此,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是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之一。
总之,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实现后,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
其次,在社会主义阶段,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疗面,民族之问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第三,在风俗习惯和吾言文字等方面,由于相互了解或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
第四,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或冲突。
第五,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有时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晴、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甚至违法犯罪。
第六,国际上敌对势力支持、纵容我国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分裂和破坏的活动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所有这些都表明民族问题在我国还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怎样解决现存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个民族的团结。
(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关键。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
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我们要抓住机遇,集中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进一步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好综合治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总之,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支持、援助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
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
既要支持他们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又要支持他们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搞上去,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既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物力,又要在投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实行更多的优惠政策。
发达地区要把支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进一步扩大支援的力度和广度,并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支援途径和机制。
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和各方面的扶持帮助转化为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证明,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完全符合国情、顺乎民意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
一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要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抓紧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订或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检查和监督。
要建立健全执法检查和监督机制,经常检查和监督法律法规执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维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合法权益。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要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和本领。